郭金斐
(浙江省臺州市白云中學,浙江 臺州 318000)
新課程的實施與深入叩開了傳統教育的門扉,新的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以嶄新的視野呈現在我們面前,新穎生動的課堂讓我們的音樂課異彩紛呈。但喧囂熱鬧的背后,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偏離了音樂的教學活動。過度排練的精品課,按部就班的放心課,流于形式的展示課,毫無生成的總結課;課堂被所謂的新課程理念異化,教學內容被諸多形式包裝,教學設計被熱鬧的活動綁架……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冷靜思考,音樂課堂中“音樂性”在哪里?我們的學生學到“音樂”了嗎?怎樣的音樂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簡約的?在歷經了無數次的教學實踐檢驗,才赫然發現刪繁就簡、領異標新,把握好音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沖破傳統教學的枷鎖,卸下曲解新課程理念的“皇帝新裝”。
在音樂課改中,一些教師曲解新課程理念,課堂教學手段花樣繁多,教學步驟繁瑣復雜,課堂呈現出浮華不實之風。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只有刪繁就簡,掌控每個步驟的要點,才能成就精彩課堂。
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制高點,也是一堂好課的風向標。由于每堂課教學內容的不同,因此,教師應從具體教材內容和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出符合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力求做到簡潔明了、主線清晰。
案例1《走進西藏》
教學范例A:教學環節一:欣賞西藏的風光;教學環節二:介紹西藏的民俗風情與西藏的宗教信仰;教學環節三:簡單跟唱幾遍后,以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結束。
教學范例B:教學環節一:教師一開始就抓住歌曲的骨干音do與sol,做發聲練習,提示學生的聲音狀態,不停地調整學生歌唱的音色,感知聲音的漸強漸弱;然后再把學生分組,A組唱do音,B組唱sol音,在A組保持循環呼吸的同時再加入B組,讓學生體會和聲音程的效果,很順利地解決了歌曲教唱的重難點。教學環節二:利用骨干音為點,串起旋律,有了之前的鋪墊,學生很快就能做到深情并茂地演唱。教學環節三:加入節奏律動與鼓的伴奏演唱,讓藏族民歌的特色更加凸顯。
對比兩節課,孰優孰劣一目了然。前一節課教學目標定位于相關文化,整節課大半都在講非音樂性的相關文化,真正留給歌曲分析、歌曲學唱的時間所剩無幾,一節課下來學生連西藏民歌最基本的如裝飾音、一字多音等特征都不了解。學生層面看起來興致勃勃、熱情很高,回答問題積極主動;教師層面看上去也是設計了滿滿當當的教學目標,整堂課熱鬧非凡,卻沒有落實音樂知識的學習,“滿葉障目、不見枝丫”。而后一節課,簡潔有效的教學手段,不僅燃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把歌唱教學落實到了實處,最后達成了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
由上可知,教學目標的預設應該精簡準確,“切口小,刀子深”,找準制高點,每個教學設計都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由易到難,層層推進。讓學生課上真正學會、學懂,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可以踏踏實實地落實、完成,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簡明有效的。
在音樂課堂的踐行中,如何處理教學內容使其詳略得當,是課堂實施的出發點與基石。一堂好課的教學設計就是在對教材的全面研讀后,根據課的需求進行取舍,做到“大題做小”、“塑身減肥”。
案例2《芭蕾舞劇—天鵝湖》
在教材中,《芭蕾舞劇—天鵝湖》欣賞部分列出了兩段富有代表性的音樂,它們分別是白天鵝主題《場景音樂》與黑天鵝主題《西班牙舞曲》。這兩首樂曲風格迥異、對比鮮明、故事敘事性強,本是極好的欣賞素材,但正是它們的各有千秋讓筆者在教學設計時一籌莫展。都放進教學設計中,勢必會造成教學內容過于臃腫,泛泛而談沒有重點;放棄,又覺得作為主要劇情角色之一的黑天鵝主題音樂沒涉及是不是有點不妥。苦苦冥思中,課程標準中的一席話頓時驚醒夢中人:“教師必須認真分析每一個作品在教學的總體框架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其教育教學價值究竟有多么重的分量”。仔細推敲自己的教學設計,除了課堂的導入教學還要介紹作者生平、故事梗概、場景音樂賞析、舞蹈元素的分析等,如果再加上《西班牙舞曲》可不就是一“東北亂燉”了嗎,除去時間因素外,教學內容滿滿當當勢必會讓老師講不透、講不細,勢必會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要想教學重點突出,教學內容詳略得當就必須“大題做小”必須“塑身減肥”。經過調整后的這節課,教學內容減少了,但對《場景音樂》欣賞主題深入了,“大題做小”為這節課的精彩實施創造了先決的條件。
綜上分析,課堂教學要達成扎實有效,就要舍棄肆意人工合成與牽強附會,讓教學內容以簡馭繁,才能真正回歸簡約質樸的教學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藝術化的過程,如何把握教學過程的“度”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一條清晰、富有理性的課堂脈絡主線會讓教學過程有條不紊,提綱挈領貫始終能讓教學過程充滿簡練、靈動之美。如何做到教學過程的簡練而有效呢?
以《春曉》一課為例:
1.緊扣主線
教學主線是由執教者根據教材、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用清晰的教學脈絡把所有教學內容有機地串聯,可以說,一條清晰的教學主線決定了教學的成敗與否。
案例3《春曉》
《春曉》是一節藝術賞析課,在教學過程中執教者以春為構架點,牢牢抓住春的主線,設計從一開始的誦春到賞春,再到唱春、嬉春,每一個環節與步驟都緊緊把握音樂性不偏離。導入環節誦春,只選用兩三句朱自清的散文詩渲染情境,顯得明快利落;賞春唱春以初聽藝術歌曲加以歌曲分析學唱為主;嬉春更是把音樂教學中探索音響與音樂落實得恰到好處。整節課著手于“春”這條脈絡,呈現了一幅濃墨淡彩的春意圖。
2.層層遞進
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教學難度層層遞進,才能使教學過程流暢、有序地推進。
從誦春環節到賞春環節用簡潔而優美的語言過渡,“是啊,在盼望中,春的腳步近了,她為我們帶來了一首春天的歌,下面我們來聽……”;從賞春到唱春用精美圖片的視覺沖擊來過渡;從唱春到嬉春用音響注意力轉移來過渡;流暢、有序的銜接使課堂更加簡練。
3.細節把握
在執行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一些課堂常規的細節把握:如教學語言簡短,力求好聽;教學板書精煉、力求好記;教后作業典型,力求“一葉知秋”等,就更能使課堂高效、有效,更加是錦上添花。
“大道至簡”,音樂課堂也是如此。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練的教學過程、簡潔的細節把握,做好這些課堂便猶如三秋之樹,繁葉落盡依舊傲然秀挺。
領異標新,不可人云亦云,必須自辟蹊徑,似二月花,獨領風騷,自創出新。我們的課堂需要“亮點”:耳目一新的導入、巧妙無痕的銜接、機智靈活的對話、高效合理的拓展……這些都是基于鉆研教材后再度設計創作的亮點。要做到呈現亮點,必須關注下面兩個重點:
(1)橫看成嶺側成峰——尊重個性的“差異點”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設計時必須“以生為本”,立足于學生自身,尊重個性的“差異點”就能促成生成的精彩。
案例4《大峽谷》
如欣賞教學《大峽谷》時,筆者安排了“編創活動”這一環節,將學生引入“創”的王國,但是課堂上老師并沒有剛性規定要怎么做,對于學生充滿差異的探索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第五樂章《暴風雨》的音響探索中,同學們用塑料泡沫沾水在玻璃窗上磨檫,模仿閃電的剎那音效;跺腳、敲擊桌面來表現雷聲轟隆;搖晃用裝有黃豆的礦泉水瓶、把核桃往空鐵桶中扔來表現大雨滂沱;最后所有的音效速度加快、力度加強,在輝煌的音響中結束全曲,整個過程洋溢著不同個性的智慧碰撞。
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再加上不同個體音樂經驗、音樂感知能力不盡相同,學生在音樂創造活動中的表現也各具差異。在音樂欣賞中,尊重個體的不同感受,允許不同音樂答案的存在;在音樂創造中,尊重個體的不同呈現方式,理性評估評價;在音樂活動中,尊重個體能力水平有高有低,給予鼓勵肯定……因此,教師尊重個性的差異點給了學生“創新、實踐”和自我展示的平臺。
(2)為有源頭活水來——切入生活的“鏈接點”
音樂不僅僅是印刷在課本上的樂譜,它是一種音響的存在,一種聽覺的體驗,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音樂是鮮活的、富有生活氣息。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從生活中去尋找音樂素材。如學習十六分音符時,可以加入形容大雨的象聲詞“噼里啪啦”,讓學生從生活的詞語節奏去理解樂譜的書面節奏。在音樂創造中強調“生活處處有音樂”,讓學生到生活中“找”音樂、“創”音樂。如門鈴發出的聲音mi do,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大三度音程等等。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音樂學習相融匯,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去體驗音樂、探索音樂,才能讓他們享受音樂帶來的審美愉悅,從而真正熱愛音樂。
簡約是課堂教學的禪意追求,“刪繁就簡”,在簡約中尋求深刻;“領異標新”,在豐富中追求拓展。洗去鉛華,方顯音樂課有效教學本色,讓我們的音樂課堂如“三秋樹”般清勁秀挺;像“二月花”般獨舞春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