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柯宇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重慶 401520)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改進美育教學做出的重要部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政策措施,并對加強學校美育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加強美育綜合改革,統籌學校美育發展,促進德智體美有機融合;整合各類美育資源,促進學校為社會互動互聯,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美育發展和學生全面成長的氛圍。國家教育部已將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學科一起納入小學藝術教育。“高參小”項目是響應國務院號召,為加強小學美育工作而付諸實踐的一項實際行動。目前全國已有很多學校已相繼開展建設綜合發展藝術教育的特色道路,為每一個學生的藝術教育需要提供適合的個性化教育服務。
探索研究“高參小”項目的課程開發,不僅將高校人才與學科專業優勢服務于基礎教育,促進小學教育的特色發展和質量發展,同時還能促進高校高水平、有特色應用型人才和未來教師的培養,從而搭建一條高校教師、未來教師和小學一線教師的合作交流平臺,促進學科建設科學研究與發展與雙方人才的培養。
首先,“高參小”音樂課程的開發研究能幫助對接小學創意校園文化,促進小學生多元成長,均衡發展,提升素質教育。圍繞“美育育人”的核心理念,完成了特色主題音樂課程研發。特色音樂課程以“以美育人”為理念,將知識技能與音樂審美情感相平衡、感性與理性相結合,打造具有突破性、有效性和時效性的課程方案。重視課程的研發和實踐,不斷打磨課程,持續開展集體教研、教師培訓,以課堂教學為引領,高校教師帶領專業大學生與小學一線教師一同探索藝術育人途徑,提升教師們的專業素養,豐富課堂活動形式。
其次,帶領專業學生與小學一線教師一同研討課程,研發和打造特色精品音樂課程,發揮項目自身優勢,從更高的站位出發,提出清晰的理論指導思想。引導實踐、實習大學生以人文音樂教育為課程主線,注重用音樂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啟迪心靈,讓孩子們熱愛音樂,感受音樂的美,以自然無痕的形式實現美育育人的功能。常規的課程設計之上,要求更強調學生的情感培養,在課程中引導小學生們通過歌曲感受朋友間深厚友誼,學會用歌聲表達情感,體會音樂學習的快樂。提高在校大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科學探索課程,不僅能培養實習大學學生動手和探究能力,激發實習學生創新意識,讓學生用大學中所學的專業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式。推崇民族音樂教育為課程主線,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本土民族民間藝術,注重用音樂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啟迪心靈,不僅讓孩子們熱愛音樂,感受音樂的美,以自然無痕的形式實現美育育人的功能。還能促使實習大學生們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學習。
再次,特色音樂課研究開發過程中引導實習學生音樂教育注重以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為基礎,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通過課程實施促進兒童感知自我、認識自我、創造自我,以及感知世界、認識世界,最終實現自我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從而提升大學生們對自我的重新審視,在研究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自我。
有效補充牽手學校小學生素質教育資源,提升牽手學校的素質教育質量和水平;反哺學校學院教育教學,同時促進高校高水平、有特色應用型人才和未來卓越教師的培養,促進雙方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新功能。
“高參小”項目需要雙方學校進行文化建設、學科課程教學、學生社團發展、教師培養培訓、理論實踐研究等方面開展工作,抓住了重點、做到了傾情投入、有效實施、精準服務,把目標落實到培養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上,同時促使教師研發課程在本區域做社團建設打下基礎,推進小學音樂學科創新與構建,幫助小學全方位、多樣化、深層次地開展學校美育工作,為區域其他小學提供良好的辦學理念與實踐經驗,給同級學校、教師以促進、學習、借鑒作用。
其次,通過訪問高校專家對扶持以及教學實踐、專項培訓等形式,加強對在校專業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基地校音樂教師的培養,探索未來教師與基礎一線藝術教師成長的新路徑。
然后,把高校前言研究方向帶入項目校,通過課程給項目學校未來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教育方向。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要求。發揮學科在美育方面的優勢和引領作用,支持中小學辦學特色化發展,切實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不斷增進優質教育供給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繼而盡育人的歷史責任。
再次,需本著“有教無類”的普育理念,在對孩子們的音樂專業知識授課時,避免純技術和生硬的基本的訓練,并將“德”的教育融入到日常音樂教育中,讓孩子們在快樂課堂學習中獲得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升,讓孩子們學習將音樂樸素的內涵深入到學生的心中。
最后,在高參小項目的通力合作下,能促進在學校文化建設、學科課程教學、學生社團發展、教師培養培訓、理論實踐研究五個方面繼續深度推進,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終身體育鍛煉,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技能,引導更多中小學生自主地參與,使項目校的美育特色發展工作呈現新氣象。
建立“高參小”課題小組,在“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授課團隊、授課形式、開課方式、新聞宣傳、經費管理、課程結果展示、效果反饋”上重新設計相關工作機制。
打造精品課程,進行特色音樂課程的研發與實踐,逐步完成對接小學音樂課程方案與體系的構建。雙方專業教師進行互動教研,商討教學模式與課程開發。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所有進行課程實踐的音樂教師圍繞小學現階段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創編了一套既包括素質教育因素,又包括音樂技能教學內容的獨特音樂教學模式,既提高在校實習大學生素質與知識儲備的同時,也能在課程教授中潛移默化的開發小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創意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多元成長,均衡發展,提升素質教育。采用理論與實踐同時進行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引發學生研究分析作品,解放學生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采用大量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舞臺自信,增加校園文化建設,通過集體活動與學習中的相互配合,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再次,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本土民族民間藝術。在已有的學藝術類課程上一些以實踐為主的課程,讓學生從理論課堂走入實踐課堂,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情境相結合,把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聯通。將知識技能與音樂審美情感相平衡、感性與理性相結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音樂,激發學生的對音樂課程的興趣。開展兒民族民間音樂賞析與演唱、合唱排練、民謠傳唱等內容有計劃、系統的向小學生們傳授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與合唱歷史文化知識,學習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以學習弘揚傳承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為主,了解重慶本土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以“藝術育人”為目標,不忘初心、腳踏實地,探索基礎藝術教育。小學特色發展需要高水平的師資、課程團隊做支撐,從而豐富學校美育教育內涵和拓展美育教育方式外延。改變傳統觀念,充分挖掘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通過高校教育資源共同研究探索小學在美育等方面的發展。通過“高參小”的合作方式,小學可以獲得更多辦學資源與理念。小學可以借助“高參小”項目引的入師資和課程來培養、提升孩子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借助這個項目平臺對學校整體辦學起到支持和互助的作用,從而推動學校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