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曦
(湖北文理學院音樂學院,湖北 襄陽 441200)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喜愛的歌曲或者舞蹈都會有一種去表達或表現的欲望,體會音樂帶給自己的那種喜怒哀樂感,這些自發的情感體驗行為都會不自覺的無意識的接受了視唱練耳聽覺能力的訓練,例如我們在哼一首自己喜歡唱的歌曲、跟著節奏模仿舞蹈動作等等,這些不經意的行為中已經鍛煉了自己的音準感和節奏、調式調性感了,也是一種自發的情感體驗過程,只是這種活動是一種無意識的活動,在無意識的過程中,我們淡化了對各個技術要素的關注,自然也就不被我們關注,視唱練耳課則是將這種不自覺轉化為自覺的課程,將各個因素提煉出來單獨或綜合訓練,對我們學習音樂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不自覺的無意識——自覺的有意識的訓練——無意識運用到作品中去,則是學習視唱練耳學習的過程,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情感體驗是一直貫穿在整個視唱練耳的學習過程中。所以我們把情感體驗當作一種無意識的行為與視唱練耳各個要素相結合,在掌握和融會貫通這些知識以后,我們內心的情感豐富以后將會不自覺的將情感體驗再次融入到作品中去,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音樂作品和它的內涵。
在學生情感體驗逐漸豐富的基礎上,通過一些器樂作品、歌曲的聆聽、比較,使他們能辨別各種不同風格和情感的音樂。再投入過程的基礎上,再開始對音樂情感表現力的實踐訓練,也就是產出的過程。由于音樂所表現的各種情感十分復雜,很難用語言來描述。因此,對學生聽辨的作品要注意情感的鮮明、直接,避免隱晦、多變,這樣才有利于準確的情感表達。隨著學生情感體驗逐漸從膚淺到深化,由此相應地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表現的深刻性。
音樂創作是有意提供獨特的、具有創新意義的音樂作品的活動。是一種獨創性的精神勞動,它不固守舊的求同思維模式,追求新的發散思維模式。Л.H.奧傅林說“即興演奏音樂和譜寫音樂可以喚起演奏者特殊的創造力,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開發他們特殊創作力。”
吳文漪在《思維.情感與音樂教學》中談到創作教學的優勢有如下幾點:“(一)創作教學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二)創造性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傳統的認知模式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機械的,書本說什么就是什么,失去了思維的積極性,而創作教學在學生面前只有目的地,而怎樣到達這個目的地就要靠學生自己,在尋求的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到的知識牢固而且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三)通過創作教學實現全方位的審美體驗”。學生不僅要通過音樂思維進行音樂創作,還要通過自己的演唱、演奏來表現自己的創作,從而獲得全方位的情感體驗。創作過程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創作過程,更是情感的不斷更新的過程,由于藝術本身就是情感的體現,所以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情感特征更加強烈。
所以創作是學習的運用階段最完善的方式之一,創作者的心態積極有創新意識,創作過程中,大腦要不斷搜索學過的表象信息和空間想象的信息,如果積累過少,就會缺乏應用的素材。視唱練耳課中情感體驗在到達一定的高度以后,只有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才可能把學習到的情感體驗靈活運用。可以自娛也可以創作作品讓老師或同學欣賞評價。有一位音樂教師說過自己的教學體會:學生在接觸他人創作的音樂作品時,剛開始并不覺得多么吸引人多么起眼。但是經過自己動手嘗試創作后,遇到了很多技術和藝術上的難題,再回頭看別人的作品才覺得有那么多的可取之處。所以要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情感,引導他們動手嘗試音樂創作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視唱練耳必須將應試化的考試類型轉變為有層次且有難度的開放性、實踐性練習。這樣才能在學習中發現,在發現中創新。在旋律聽寫中,教師可以只彈奏第一句,讓學生根據學過的調式和音樂結構來自由創編第二句,并說出創設情景。然后讓每位同學走上講臺,將自己創編的旋律彈奏出來讓其他的同學聽唱或聽辨。這個時候彈奏的同學就必須得彈的正確才能讓其他同學聽的更清楚,所以就要把握好速度、音高、節奏、調式調性的表達。最后老師在做點評,看哪位學生創編的最適合,彈奏的最好。學生會把這種形式當成一種游戲來體驗,自我創編的旋律會使學生對樂句的結構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彈奏中各個要素的配合協調能力,更有助于背唱和模唱旋律。在創編過程中,只要嘗試將各種音響材料組織起來,無論做得怎樣,是否符合了作曲的規范,都會有助于學生的創作興趣和對于音樂審美的能力。而且在創新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促進相互競爭,也提高了學生處理創作意愿與想象分析、理解、運用音樂要素關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