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玲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黃陂初級中學,江西 贛州 342800)
音樂這門學科是所有學科中最有意思的一門課程,它不同于語文數學這類理論性學科,雖然音樂這門是用來調節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勞逸結合幫助學生放松心情的。但是音樂課也是用來培養學生性情、陶冶學生情操的一門重要課程。目前我國初中音樂課沒有得到學校家長以及學生的重視,對于學生來說,音樂課就是學生緩解文化課壓力的課程沒有可學之處,在課堂上參與度度少沒有積極性。
大部分的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初中課堂堅持以聆聽音樂為主的教學原則,但是大部分的學生只對自己感興趣的音樂和喜歡歌星的歌曲有興趣,對教材中的音樂內容并不是很感興趣。所以老師在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和說明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上課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氛圍不夠活躍,不能夠切實達到教師教學的目標。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學生的配合率很低,沒有人愿意配合老師,甚至沒有人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老師和學生之間缺少交流,沒有默契。
很多音樂課老師沒有充分利用好音樂的優勢,反倒是把音樂課上的枯燥無味索然無趣,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老師自己潛意識也覺得音樂課不用認真教,給學生放一放歌曲敷衍過去,有的是因為老師過于嚴肅,給學生普及太多學生聽不懂的音樂專業知識。一節高質量的音樂課前提是擁有一個良好的輕松的課堂氛圍,學生們課堂參與度高。但是縱觀我國初中音樂課堂普遍現象是老師在講臺唱獨角戲,學生在寫自己的作業,不聽老師教學。
音樂自身是非常有魅力的一門課程,音樂通過我們的耳朵,嘴巴等器官來讓我們達到一個身心的享受。在學唱音樂時,我們通過發聲來舒緩心情,消除被每日大量的作業壓的透不過來氣的心情。其實在目前應試教育還沒有完全廢除的情況下,我們需要這樣一門學科來幫助我們培養綜合素養。所以老師們需要開動腦筋去創新教學方式,想辦法提高學生參與音樂教學的興趣。比如我們可以做一個游戲:猜作品名稱和作品的作者,老師選取自愿上臺的學生,哼唱一段教材中某個音樂家的作品的一段曲調,由上講臺的學生進行搶答,答對者給予一定的獎勵;又或者老師通過多媒體播放樂曲,只放前面的節奏部分,讓學生來猜出這首歌的出處和作者。除此之外還可以要學生自由發言,針對每一堂課學習的音樂作品談談自己對其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或其他內容的看法等等。在相對自主的音樂課堂,學生多了自主權,多了在課堂發言和展示自我的機會,能夠相對增加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的音樂課堂都是老師用設備播放歌曲,然后再進行教學,老師唱一句學生學一句很沒有意思,學生還不能告訴老師想學習的曲目。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甚至連嘴巴都不愿意張開了。所以老師們要多與學生溝通探討他們想要的教學模式,了解學生的音樂喜好,也不單單是按照教材來進行教學,而且利用教材豐富其他知識。以人音版音樂鑒賞教材為例,在進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時,可以在課前預習的環節安排學生收集有關貝多芬的相關資料,了解他的人生經歷和主要的命運轉折點,組織學生對其音樂作品進行討論,分析其音樂作品主要表達的內心情感。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聽一聽幾個樂章,然后再安排學生進行試唱,最后再引導學生對本課的內容進行總結交流,讓學生積極發言對貝多芬人格魅力和其作品的評價。
網絡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缺陷,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需要時即刻利用互聯網獲取音樂資源。教師講學可以利用網絡教學視頻和網絡討論等教學方式,以音像、圖像、視頻和文字等多種渠道展示一首歌曲,創設出一個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視聽環境。利用網絡媒體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授《十里長街送總理》這首歌曲時可以通過網絡用真實的歷史資料剪輯成片段進行播放,讓學生們在凄婉的音樂北京中目睹當年的黑紗和白花、目睹那長長的的送行隊伍感受那心如刀絞的分離,創設一個極具感染力的音樂情境從而為課堂教學。
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教師如何能夠激發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在分析了學生學習音樂積極性不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方式的完善。音樂學科的教學本身就是為了配合國家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在保證學生高質高量地完成主要課程學習內容的同時陶冶個人情操,提升個人的修養,拓展他們其他領域的知識。所以音樂課堂培訓學生的興趣是首要任務,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了我們才能說完成了初步任務,再展開余下的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