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民
(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弘揚民族文化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也要創新思路將民族文化充分融合到教學當中。然而,對于大眾來說民族文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實,民族文化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積淀下的地域性的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鋼琴是作為西洋樂器引進來的,這與具有古老東方魅力的中華民族文化看似關系不大,其實兩者相互融合是具有很多契合點的。高校鋼琴教學的創新核心在于吸取西方鋼琴的精華,將民族文化有機融合其中,最終將鋼琴作為一種特殊的載體來傳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由于鋼琴樂器始于西洋,負載著中國特色的鋼琴作品也會流傳到西方國家,最終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和傳播。
高校是鋼琴教育的主要場所,也是向社會普及鋼琴文化的主要力量。高校在多年的鋼琴教學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也初步形成了鋼琴教學的理念,隨著國家對文化事業的關注,高校鋼琴教學的發展理念也與時俱進。我國高校鋼琴教學的基本模式源于蘇聯,民族文化視域下的高校鋼琴教學創新路徑也引起了行業內人士的關注。雖然在教育改革活動中高校鋼琴教學的模式發生了一定變化,但是本質上的改變并不大。踏著別人的鋼琴教學足跡可以快速趕上世界鋼琴教學隊伍,能夠在鋼琴交流中與國際接軌。然而,一味的模仿必然不會領先世界,只有創新才能獨具鰲頭。
首先,要樹立起強大的民族自信心。我國引進西方鋼琴教學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已經掌握了這種高雅的西方樂器,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鋼琴演奏人才,例如郎朗等人。此時,我們要積極轉變西方教學模式,將西方教學模式中國化,彰顯出民族特色。因此,教學研究人員要對中國傳統文化、學生學習特點、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等方面將深入研究,然后整合出一套適合中國高校的鋼琴教學模式。第二,要創作出中國本土的鋼琴作品。例如,《蘭花花變奏曲》鋼琴曲在創作過程中就巧妙地融合了陜北民歌情調,進而形成了更加激越悠揚的曲風;而《梅花三弄》在改編過程中,通過巧妙融入了民族音樂之后,不僅可以帶給人們一種儒雅的感受,也更加深沉;又如《內蒙古民歌主題小曲七首》這一鋼琴組曲,不僅具有濃郁的內蒙古民歌特色,也能夠為人們營造出一種深沉的氣氛。將這些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音樂作品融入到高校鋼琴教學內容中,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推動我國鋼琴教育的民族化發展。總之,要積極改變西方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模式是鋼琴民族化發展的方向。
提升高校鋼琴音樂教師的綜合修養,只有教研人員頭腦中有豐富的元素,才能夠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豐富教師音樂素養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豐富教師的民族文化知識,從而樹立教師的民族自豪感。這樣可以在教學中或者鋼琴演奏中自然流露出愛國情懷,最終實現鋼琴教學民族化。第二,教師要有兼顧鋼琴音樂發展歷史和民族樂曲發展史。這樣可以找到兩者的相通之處,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任何民族的音樂都有是抒發情感的,可以將音樂史作為切入點來進行鋼琴教學創新,為鋼琴教學注入民族音樂元素。例如,可以同時開設中國鋼琴發展歷史和西方鋼琴發展歷史,讓學生們去探尋不同之處。第三,將我國著名的鋼琴作品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授課時,不僅要講解鋼琴演奏技巧,還要將鋼琴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鋼琴教學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總之,高校要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音樂修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模式的突破和創新。另外,生本教育理念下,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如果老師思維刻板,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學生的思維,所以必須要豐富教師綜合素養。
鋼琴演奏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技術。鋼演奏的目的是能夠傳播思想,并且對聽眾產生觸動。所以,高校鋼琴教學中要增加鋼琴藝術交流的比重。注入這樣的教學元素,能夠拓寬學生眼界,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有更多的認識和思考。中西方的文化底蘊不同,但是都是瑰麗的文化珠寶。鋼琴藝術交流,能夠讓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要與周邊國家進行文化層面的交流,鋼琴就是一個良好的載體,能夠促進不同國家文化理解和融合。另外,鋼琴藝術交流之后,學生的情感和對鋼琴的認識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這就激活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進行藝術創新。總之,高校要多舉辦鋼琴藝術交流活動,既要有國際級別的鋼琴藝術交流,也要有國內的鋼琴藝術交流,還要有校內師生的鋼琴藝術交流,以各種交流來促進發展。
綜上所述,積極轉變西方教學模式是方向,只有轉變西方鋼琴教訓模式,才能夠打破思維定式,從而將民族文化注入到鋼琴教學中。提高教師綜合音樂修養是核心,只有教師的具有豐富的音樂素養,才能夠碰撞出藝術的火花,進而在鋼琴作品中流露出民族文化的豪邁。重視鋼琴藝術交流是催化劑,關在象牙塔里面來創新是非常困難的,只有走出去見多識廣,才會激發出創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