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璐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2017年6月5日至19日,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承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民族室內樂青年演奏人才培養”第一階段培訓,在中央音樂學院如期舉辦。我有幸作為全國被遴選出的三十名學員之一,回到母校,參與了此次項目培訓。動筆寫作學習心得,距離上半期培訓結束已過去數月,但培訓中感受到的點點滴滴,仍然歷歷在目,培訓中所受到的心靈激蕩,也久久激勵著我。
我于2008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就職于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民樂系,轉眼已畢業近十年。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雖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也日益感覺到自身學識與修養的不足,迫切的渴望能夠在專業上繼續深造。尤其是在學校開設了胡琴重奏選修課程,為學生們成立了胡琴重奏演奏小組之后,在教學和藝術實踐中遇到了種種問題,使得我對于民族室內樂領域理論與實踐的學習變得尤為迫切。中央音樂學院推出了“民族室內樂青年人才培養項目”,對于我們這些在地方院校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青年教師來說仿佛一場及時雨。此次項目“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民族音樂事業發展,加強民族室內樂人才隊伍建設。小批量、高層次,重在經驗傳授和實踐提高,以培養高水準,復合型的民族室內樂演奏人才”的培訓理念,也令我們心向往之。
拿到培訓日程,由衷感到項目組對于培訓內容考慮之周全,安排之細致,聘請的授課老師規格之高。在理論培訓方面,有周海宏院長的“音樂表演中的心理學問題”;王次炤老師的“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特征”;張伯瑜老師的“中國傳統音樂基本理論”;高拂曉老師的“以表演研究為基礎的人才素質培養”;安平老師的“世界音樂節奏圈——以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音樂為例”、“世界音樂觀在當代民族音樂創作與實踐中的重要性”等課程。傳統及民間音樂培訓方面,有顧冠仁老師的“傳統樂種的繼承創新發展——談江南絲竹的創作實踐”以及“江南絲竹工作坊”;曾家陽老師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南音特有的記譜法”以及“泉州南音工作坊”。當代民族室內樂團建設方面,有于紅梅老師的“從圣風、藝境談當代中國民族室內樂的創新與發展”;章紅艷老師的“從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樂團說起”;徐陽老師的“阮樂復興之路——阮族品牌的創立與學科建設”;王甫建老師的“民族室內樂的文化屬性”等。民族室內樂演奏培訓方面,有嚴潔敏老師的胡琴重奏工作坊;章紅艷老師的彈撥樂工作坊;王甫建老師的音樂會公開排練課;曹文工老師的民歌和歌劇的民樂小型樂隊訓練等。項目組還特意安排了中央音樂學院優秀的學生室內樂組合“圣風”、“藝境”和“彈撥樂團”的排練供學員觀摩。
我是二胡專業的學員,對于嚴潔敏老師的胡琴重奏工作坊非常期待。在兩次工作坊中,嚴老師分別為我們排練了胡琴四重奏《弓弦舞》和胡琴三重奏《你和我的久石讓》。她對于音樂極其嚴格的要求和科學的訓練方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嚴老師有一種本領,她能夠在短時間內,在紛繁的表面問題中,精準的抓住問題的核心本質,帶領學員分析和解決主要問題。她還善于把復雜的問題層層剖析,用最淺顯的話語和比喻解決深層問題。她從胡琴重奏最重要的“合作”說起,為了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因此重奏組中的每一個人必須要“傾聽”,不僅僅聽到自己,還要聽到其他聲部,聽到自己與他人聲部的關系、平衡等。從“聽”這個重要的合作能力,繼而延展到“技術與音樂的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一層面。嚴老師認為,重奏訓練在民族音樂演奏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重奏的學習和演奏以及重奏意識的建立,學員也許會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學理念。在重奏練習時,基本的技術問題如音準、音色、節奏等對于音樂的影響,可能會比在獨奏訓練時更明顯。因此,重奏訓練的同時,也是對于技術問題進行重新審視、推敲、打磨的機會。隨后,嚴老師為兩組學員逐字逐句的排練作品。嚴老師特別強調了聲部間的平衡,律動的統一,在某些困難片段,嚴老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幫助學員找到排練的方法。學員們都來自全國各地,之前只經過簡單的視奏,通過嚴老師三個小時的排練,兩組學員都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同時對于胡琴重奏的訓練理念和方法,也都有了全新的認識。
章紅艷老師的彈撥樂工作坊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章老師為彈撥樂學員排練了《憶別離》和《彈詞韻》兩首作品。在排練的開始,章老師留出大量的時間,要求每一位學員,不論是琵琶、阮,還是揚琴、古箏,一定要把弦調準。她強調音準是音樂的生命,也是彈撥樂組合排練的難點所在,因此要在準備工作時把每一根弦都嚴格的調準。如果弦不準,那么在合作中的共鳴會被削弱,聲音的質量也將大打折扣。章老師在接下來的排練中,對音樂處理、聲部關系、演奏法等做了非常細致的要求,也對作品的創作背景等為學員們作了講解。
她要求學員在演奏自己聲部時,要聽見其他聲部,了解聲部間的關系,分析每個聲部在整體音樂中的位置。同時,她強調表達音樂的意境,引導大家找到能夠正確傳達意境的音色。并對每樣樂器的演奏法進行了規范。雖然我不是彈撥樂專業的學員,但仍然感到收獲良多。我感受到大師們精益求精,不放過任何細節,不向困難做任何妥協,不斷追求音樂完美呈現的精神。
近年來,中央音樂學院涌現出一大批由民樂系在校學生組成的優秀的民族室內樂團,有“圣風”、“意境”組合、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樂團,以及阮族組合等。這些室內樂團在組合形式上具有實驗性,無論在技術把控、藝術表現及舞臺呈現等方面均達到很高的標準,在國內各大賽事中斬獲桂冠。并且通過樂團委約、演出了一批優秀的民族室內樂新作品,全面引領了民族室內樂的發展方向。在此次培訓中,于紅梅老師、章紅艷老師和徐陽老師,分別為我們做了題為“從圣風、意境談當代中國民族室內樂的創新與發展”、“從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樂團說起”和“阮樂復興之路——阮族品牌的創立與學科建設”的講座。為我們詳細講述了中央音樂學院這些優秀民族室內樂團的創立緣起、發展過程、訓練方法、藝術追求等等。于紅梅老師從本次民族室內樂青年演奏人才培養活動著重強調的“傳承”和“發展”談起,她認為,傳承和發展兩個概念是相輔相成的,原汁原味的傳承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現在的發展與創新同時也成為將來傳承的資源。秉承著“傳承”與“發展”的理念,于紅梅老師成立了“圣風”和“意境”組合。這兩個組合從形式上看,是完全創新、從無到有的。但它們的藝術根基,來源于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這片沃土的吸收與傳承。隨后,于紅梅老師與學員們分享了“圣風”、“意境”組合從成立之初,如何克服種種困難,不斷成熟不斷完善的歷程。也和大家分享了兩個組合精彩的演奏視頻。于老師還特意把圣風組合的指導教師胡瑜老師和新老成員請到現場,為大家現身說法。聽著大家的講述,終于理解了圣風組合如此卓越的原因,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本著扎根傳統音樂,不斷開拓創新,對藝術精益求精的理念,他們付出的心血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同時也取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
章紅艷老師在介紹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樂團的成立緣起時,提到了中國民族彈撥樂雖然種類豐富,可以形成非常豐滿的音響效果,但彈撥樂器有著統一的音色特征——“點,”由點與點之間的組合連接,形成了特有的“虛線之美”的美學特征。于是章老師萌生了由“點”對“點”,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的彈撥樂團建構,充分發掘運用彈撥樂音色的共性之美。章老師不僅為大家介紹了彈撥樂團的成長歷程,也分享了她作為一名琵琶演奏家的藝術感悟。我們看到了她深厚的傳統民間音樂的積淀,也看到她對于當代民族音樂發展的思考。她提倡的普及“音樂廳”文化,“不加麥”演奏,以及開辦的公益活動“章紅艷大講堂”,無不讓人感受到一位有責任有擔當的民族音樂家的高尚情懷。
傳統及民間音樂培訓方面,學校請到了顧冠仁老師開設“傳統樂種的繼承創新發展——談江南絲竹的創作實踐”講座。顧老師就傳統江南絲竹的歷史沿革、主要藝術特色以及20世紀以來深受群眾喜愛的傳統江南絲竹“八大曲”為學員做了詳細的介紹。隨后,顧老師介紹了“新江南絲竹”的創作實踐,并以彈撥樂合奏“三六”為例,介紹了他數十年從事新江南絲竹創作中的經驗和體會,為學員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顧老師指揮的江南絲竹工作坊,使學員們將講座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演奏中去。他為我們排練了傳統江南絲竹的代表作品《中花六板》、《四合如意》,以及新江南絲竹《江南美》、《江南風韻》等,非常細致的講解了江南絲竹的常用演奏手法,音色要求,和一些特殊演奏法。為學員們創造了一次極好的深入了解學習江南絲竹理論知識與演奏實踐的機會。泉州南音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但一直以來我們對它知之甚少。學院特意為大家請到泉州南音的傳承人曾家陽老師,為大家介紹南音及其特有記譜法,并開設了泉州南音工作坊,學習南音的代表曲目《梅花操》、《四靜板》。曾老師還帶來了南音的洞簫、二弦、琵琶、拍板和各種打擊樂,讓大家能實際操作演奏。學員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與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樂器來了一次親密接觸。了解學習江南絲竹及泉州南音的過程,也是大家重新認識我國傳統音樂博大精深的契機,我想通過學習,在每個人心中都播下了扎根傳統、學習傳統、繼承傳統的種子,為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民族室內樂的演奏與發展,離不開堅實的理論體系支撐。周海宏院長的《音樂表演中的心理學問題》、張伯瑜老師的《中國傳統音樂基本理論》、高拂曉老師的《以表演研究為基礎的人才素質培養》、安平老師的《世界音樂節奏圈——以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音樂為例》、《“世界音樂觀”在當代民族音樂創作與實踐中的重要性》以及王甫建老師的《民族室內樂的文化屬性》等理論課程,全方位多角度的為學員進行了音樂理論知識的梳理和補充。我想,民族室內樂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演奏、創作、理論的全方位支持,離不開傳統、當代音樂的滋養,也離不開對中國音樂及世界音樂的借鑒吸收。夯實理論基礎、開闊學術視野是我們每一位民族音樂人需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6月19日晚于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辦了項目第一階段培訓結業音樂會——“炫彩疊韻”民族室內樂音樂會。周海宏院長在致辭中說到:“這是一場具有特殊意義的音樂會,這是國家藝術基金民族室內樂青年演奏人才培養第一階段的結業音樂會。我來到中央音樂學院,看到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充滿民族音樂自信,舞臺表演細膩生動,充分表現出民族音樂的魅力,非常高興。的確,當我們充滿自信時,音樂就會倍顯魅力,當我們沒有自信時,有魅力的音樂也變得沒有魅力了。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缺少民族音樂文化的自信,因為我們過去一直把對中西科技的比較平移到文化的發展中來,這是錯誤的文化發展觀。我們為什么要開展這個項目?來到這個項目的人,都是中國杰出的音樂工作者,既承載著傳承輝煌音樂文化的責任,也承擔著創造新的民族音樂文化的重任。發展中國傳統音樂,要取締改造,提倡保護和創新,保護保護,原樣保護,創造創造,盡情創造。唯有這樣的情懷,才能讓全世界對我們的民族音樂產生景仰之情。這個項目承載著這樣一些理念,我們要維持民族音樂不可替代的獨特的審美特質。”音樂會由王甫建老師擔任導聆,他深入淺出的介紹了作曲家創作思想、創作手法及作品的構成和內涵,讓觀眾在聆聽音樂的同時對民族室內樂的創作理念有了進一步認識。音樂會精心選取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當代作曲家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室內樂作品,演奏形式從二重奏、三重奏、絲弦五重奏到小型民族樂隊。王甫建老師說“民族音樂的合奏、重奏古既有之,今天怎么歸類提法都可以,但傳承也好,創新也好,形式自可多樣,但民族音樂藝術本身所具有的歷史屬性、文化屬性及語言卻不可忽視,尤其青年一代的創作和演奏群體更應該深入了解和思考,在這一點上不妨回過頭去看看三十多年前,當時富有激情的一代優秀青年作曲家們是如何在探索中堅持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蘊的,并于今天繼續努力去開創一個更新的時代。”這是一臺充滿了思考與探索精神的音樂會,凝聚了此次項目所有老師和學員的心血。音樂會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學員們把兩周以來的所學、所感,通過樂音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達。音樂會最后,章紅艷老師總結道:“學員們從第一天來就接受我們的魔鬼訓練,他們今天的舞臺呈現讓我非常激動……民族室內樂如何走入音樂廳,如何用音樂互動,如何推出新作和新組合,如何走入國際交流,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為期半個月的培訓圓滿結束了,讓我們十月份第二期再見!”
這次培訓帶給我太多的感動和啟迪,感謝所有傾情授課的老師,為我們傳道受業解惑。感謝培訓的組織者耐心細致的服務,為我們創造非常好的學習環境,將龐雜瑣碎的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條,保證了培訓的正常進行。感謝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們,半個月的并肩作戰已結下深厚的友情。更要感謝母校中央音樂學院,您博大的藝術胸懷,清正的學術氛圍,海納百川的兼容并蓄之風,將永遠照亮著每一位學子的藝術前程。
期待十月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