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璐 陸軍工程大學
一件成功的藝術設計作品首先有著美好的外觀造型,Aruliden Glasscape 玻璃魚缸自然也不例外,對于它的空間分析首先可以從線條入手。線條是一維空間的基礎,所有的設計也都是從最簡單的線條開始的。Aruliden Glasscape玻璃魚缸的線條設計簡潔明,同時整個魚缸的線條設計都是十分柔和的,看不到一次尖銳的轉折,這樣簡潔柔和的線條讓整個作品充分展示出玻璃制品透徹明晰的特點,首先從視覺上抓住了欣賞者的眼球[1]。
在二維的平面空間的色彩上,這件作品同樣有著非凡之處。玻璃制品本身是透明的,但是從這款玻璃魚缸的效果圖來看,這卻是一份黑白的作品。這要歸功于設計者利用光與影的魔術,通過魚缸中假山高矮前后的層次變化,給蒼白的玻璃制品營造出豐富的光影效果。這里的黑白不是簡單的兩種顏色,而是像傳統中國的水墨畫一般,充滿了明暗變化。
在三維的立體空間上,玻璃假山與魚缸渾然一體。這種效果首先歸功于玻璃制品本身的通透性與延展性。此外,設計師的光影魔術不但渲染了作品平面色彩上的效果,也讓整個假山更加具體真實。
僅僅從造型上并不能體現這件作品的優秀之處,魚才是這是這件作品的靈魂。金魚圍繞假山的游動,使得原本單純的玻璃制品充滿了生機。設計師原本賦予了作品水墨畫一般的風格,魚的加入不僅完成了圖畫,而且隨著魚的變化使得原本靜態圖畫產生動態效果,帶來一片生機盎然。
關于本作品中光影效果的運用在前文的描述中已經提及,應該說這是本作品最核心的設計手法。在本作品中,設計師通過玻璃假山的厚薄使得其本身的透光性產生差別,輔以高矮、前后的變化,讓原本沒有顏色的假山因為陰影的關系,產生了局部黑白深淺的差別,達到水墨畫一般的效果;其次設計師利用魚缸中的水作為作品中另一個具有動態效果的折射面,隨著位置、氣流的變化,作品中原本固定的陰影效果也會產生改變,達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神奇效果。
設計師對于動與靜的把握是本作品中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山從來都給人以一種厚重之感,而魚在水中確是充滿靈動。本作品使得魚在山中游的奇景得以實現,對山之重、魚之靈做出了完美的詮釋。魚與山的比例完全超越了現實,但是這樣的比例大小卻更能讓魚的靈動得以充分地展現,讓作品本身成了動與靜的完美結合。
這款玻璃魚缸很直觀地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元素,可以說整個設計作品就是一副動態的水墨畫。東方文化的神秘是西方世界長期以來的追求,設計師以水墨風格作為作品主題,第一時間就給觀賞者以新奇之感,帶來無窮的吸引力。然而我認為這個作品并不僅僅是風格上對水墨畫的模仿,同時還具有以下三個方面更深層次的美學追求:
設計師對于傳統中國文化的解決并不局限于水墨畫的風格,更包含了傳統文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天人合一思想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世間萬物的協調統一,欣賞自然之美,品味自然之趣,就像本設計中山、魚、水相映成趣,小小的魚缸自成一世界,讓觀賞者從中能夠以小窺大,領略自然界的意境。而這種對于自然生態之美的追求同樣也是當代設計為擺脫鋼筋混凝土的工業社會的必然追求。設計師將這種古今中外的共同追求作為創意起點,符合了最廣大欣賞者的審美要求,是本設計能夠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2]。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個好的藝術作品并不是給予觀賞者特定藝術形象,而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給予觀賞者充分的想象。只有給予觀賞者足夠的空間,充分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才能讓觀賞者從一件作品中感受到作品的鮮活。然而比起填滿畫布的油畫,講究寫意中國傳統水墨畫所留下的空間則更大,給予觀賞者的不是一個固定的藝術形象,而是一種意境,一種想象空間。如前文所述,在這個玻璃魚缸中設計師通過光影效果和玻璃造型模擬出水墨畫的風格,以魚點睛,通過水留下大量留白,給畫面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間,正符合當代設計創意中對觀賞者思考空間的要求。
設計師給予該作品一種如詩如畫的意境,整個玻璃魚缸其實是充滿了生活化的氣息,其意境更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這種設計生活化的追求符合廣大觀賞者的共同審美情趣,更容易受到觀賞者的認同與喜愛。同時這種對于生活中細節美的追求與升華既是本作品的重要創意點,也把握住了東西方文化共同的美學追求,使這件作品中涉及的古今中外多種設計理念形成了目的性的統一[3]。
在這個玻璃魚缸上,我們可以看到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工業文明的完美結合。這種對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包裝可以說是當代中國設計所欠缺且必須學習的。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是我們最大的思想財富,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現代感,只有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融入,才能賦予作品更深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