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偉 西華師范大學
明朝中葉,隨著吳門書派的崛起,被元人書風桎梏百年的書壇,才開始進入自己的最佳狀態,從而揭開了書法史上精彩的一幕。蘇州地區人杰地靈,經濟繁榮且文人薈萃,并形成了眾多的書畫流派,“吳門書派”便是其中之一[1]。該書派傳至以祝允明、文徴明、王寵、陳淳等為代表的“吳中四家”階段時,達到了如日中天的鼎盛期,正如王世貞《書苑卮言》說道:“天下書法歸吾吳。”
明代中葉,吳門書派成為主流,當時祝允明、文徵明稱雄書壇,書學中興。追本溯源,吳門書家代不乏人。遠至三國時期,東吳皇象的篆隸章草、張弘的飛白書均名冠一時。西晉則有陸機、陸云兄弟,陸機的《平復帖》被譽為“墨皇”。唐代更有草圣張旭,以及書法名家孫過庭、陸柬之、陸彥遠、史惟則、張從申、沈傳師、陸希聲等。宋代有范仲淹、朱長文、范成大等。元有陸友、錢良佑、倪云林、饒介等。這些先賢為明代書學的繁榮奠定基礎。明初吳中有宋克真章并冠天下,成為吳門書家的始祖。至明中葉,祝允明、文徵明出,吳門書派進入全盛時期[2]。
皇象篆書《天發神碑》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文徵明和李應禎的篆書均取法于此。其章草有《急就章》,明初宋克頗得力于此。據文獻記載,祝允明、文徵明均有機會見過張旭的草書手跡與正書拓本并深入研究,所以把張旭認定為吳門書派的遠祖是無可厚非的。孫過庭《書譜》對吳門書派有一定的影響,至少在書學理論方面會受孫氏精神所化。宋克對祝、文有啟示之功,被視為吳門書派的始祖。
游牧民族強悍、自由、開放的文化,對溫文儒雅的儒家保守文化有一定沖擊。況且吳中是全國經濟最富足的地區,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實質也正是突破儒家禁欲黜利的思想,迸發出重視自我的原因[3]。
有元一代,佛、道盛行,吳中文人亦頗受影響。在明代除科舉之外不易為官,唯以書取士成為入仕之徑,這就大大推動了書法的發展,一時涌現出大量書家,如沈度兄弟。
明代蘇州一帶,政治風氣由明初的苛嚴高壓政策逐漸放寬并轉為相對自由,得天時之利;蘇州吳地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繁榮的經濟使其得地域之利;再加之吳州一帶人才濟濟,文藝之風盛行,此取人和之利。因此,在明中期,由于得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吳門書派達到鼎盛。
明代中期,書法家普遍意欲擺脫臺閣體書法的束縛。在蘇州地區出現了一大批書法名家,開風氣先者有吳寬、李應楨、沈周等人,隨后是“吳門四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寵、陳淳,以及唐寅、文彭、文嘉、陸師道、王谷祥、周天球等,他們力矯臺閣體時弊,重倡貼學書法本義,形成了占據書壇主流地位的吳門書派。
祝允明家學淵源深厚,自小受祝顥、徐有貞、李應禎的指點。其書又承續吳門書派徐有貞、沈周、吳寬等前輩書家,基本上仍是以復古為特征,他主張“遍友歷代,歸宿晉唐”。他的小楷和草書成就最大,小楷精致典雅,深得晉人之法又時出己意。用筆渾厚,形態略扁,主要得力于鐘王。其狂草大幅立軸,氣宇軒昂,縱情恣肆,其氣勢取自旭素,點畫結字卻是二王以來各家之綜合,其中深受山谷大草影響[4]。他的楷行草藝術成就之高,加之他又符合吳門文士審美情趣的藝術主張,故被公認為吳門書派的領袖人物。
文徵明諸體皆善,小楷為最,時有“小楷名動海內”之謄。其小楷清勁秀雅,深得智永法。傳世作品之多取法者眾。草書學二王、智永小草、懷素黃山谷狂草,其行草清雅、純正、醇和,表現出文人“ 士氣”與“逸氣”之風,書風平易近人,符合當時市民審美情趣。文徵明重視法度,講究規矩,崇尚精謹不茍;重視人品與書品的統一;重視個性意趣,主張在融合古法的前提下自成家法。他不僅藝術高妙且樂善施教,弟子眾多,名聲廣大,影響深遠,是吳門書派的中流砥柱。
吳門書派幾乎貫穿有明一代,是明代最大的書法流派。就“吳門四家”而言,風氣相尚,家學承續。書法世家對吳中書法的繁榮、發展貢獻重大。祝允明、文徵明等書家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吳門書派作為明代的主要書法流派,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意義重大影響深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