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峰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文化館
“竹板歌”是蕉嶺縣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它又被稱為“五句板”“教化歌”“討食歌”“甲色歌”等。2009年,“蕉嶺竹板歌”因其獨特的藝術特征,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蕉嶺竹板歌的傳承、發展和保護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竹板歌以五句詞為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組成,一、二、四句押韻,尾駁尾合韻(上段詞的最后一句是下段詞的首名),合乎平仄,節拍自由,唱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演唱者以四塊竹板作為樂器打過門節奏,在曲目開唱前作為“過事”以引入內容,演唱者在演唱時遇到需要轉段、緩氣或突出人物形象時,通過打出音色亮麗、節奏明快、緩急輕重竹板聲調,與文本相互配合,使竹板歌更加悅耳動聽,吸引聽眾。竹板歌表演樸實,通俗易懂,唱腔固定簡單、音域寬廣,語言風趣,形象生動,時因人物而異,時因情節而異,或高或低,或悲或喜,或唱或說,靈活多樣。修辭手法多用“比喻”“雙關”“歇后”“聯想”等技巧,語言豐富。它可以又說又唱演唱長篇傳本,流行較廣的傳本有《梁四珍與趙玉麟》《孟姜女尋夫》《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南方盛產竹類,以竹類為材料制作成簡單易學的樂器,并演奏出動聽悅耳的音樂節奏,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表現。制作竹板時把楠竹、毛竹或水竹裁成長約六寸、寬約一寸半的竹塊,四塊為一副,煮浸桐油使其音清脆。為使竹板握得穩不易滑落,要把四塊竹板中三塊在兩邊中間邊緣上加制少量鋸齒,一般上一邊為四齒、另一邊為五齒,意謂“五湖四海”;第四片竹板則一邊平直無齒,另一邊則全長削成鋸齒狀,謂之“鋸板”。
竹板的基本打法,包括“夾板”“搖板”“七星板”和“平板”。夾板的打法是演奏竹板時,竹板用手掌挾持,以虎口為支力點,拇指根骨卡板內緣,食指和中指在第一、二節竹板外緣,握中段,用手勁伸震,使兩板緊密碰擊而發出樂音,若左右手各持一對竹板則稱為雙夾板。搖板的打法是竹板用手掌挾持但虎口向上,握中段手用暗勁晃震,使兩板搖動兩端緊密碰擊而發出樂音,左右手若各持一對竹板同時搖晃,則稱為雙搖板。七星板的打法是右手執鋸板與另一片竹板的頂端,兩片竹板的光滑面相對,鋸板夾在拇指與食指之間,另一片竹板則以另三根手指固定,手腕用暗勁晃震,使兩板下端三分之一處緊密碰擊而發出樂音。一般常用的竹板打法是左手用夾板,右手用七星板,左右手剛好形成重輕拍的組合,靈巧多變,可為大多數的歌曲伴奏。最后一種打法稱為平板,左手以夾板的方式用手掌垂直挾持著正反三片竹板,右手則拿著鋸板的一端,按一定節奏敲擊三片竹板的頂端,或以鋸齒輕鋸三片竹板的邊沿而發出樂音,是非常傳統的伴奏打法。伴奏分前奏、間奏、尾奏,奏時長短不拘,由歌者即興發揮。
竹板歌起源于清乾隆嘉慶年間,最早的雛形來自民間藝人。蕉嶺地處“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新中國成立前人民生活艱難,部分貧苦百姓淪落為乞討者,手拿4塊竹板,穿街走村,以說唱五句板謀生,際遇凄涼。他們就是早年說唱五句板的藝人。
“竹板歌”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反映面廣泛,地方色彩濃郁,文學性較強,對研究客家歷史、語言、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由于客家人在海內外分布比較廣泛,它還具備另一功能,這就是它的橋梁作用,“竹板歌”的傳播可促進客家文化的弘揚,聯結海內外客家人的鄉情鄉誼?,F在東南亞、港澳臺及廣州等地老一輩蕉嶺籍客家人均在當地組織有“竹板歌”社團進行演唱活動。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對于民間說唱藝人十分重視、關懷,關心他們生活待遇外,通過組織學習、培訓,以舊形式新內容為社會服務,鼓勵他們開拓創新,保護和傳承先輩留下來的藝術瑰寶。竹板歌的藝人聽從號召,積極投身新生活,不斷創作和演唱一批歌頌黨和政府、祖國建設發展變化、人民生活美好的作品,成績非常突出,以新人、新事、新風、新貌為題材創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廣為人們傳唱的長、短篇竹板歌作品。蕉嶺縣一貫重視竹板歌保護和傳承工作,扎實開展整理、提高、推介工作,利用專業和業余文藝團隊,創作排練相關節目,并在全縣城鄉推介,貼近人民生活,使之成為城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現在,竹板歌隨著國家對文化的重視和文藝創作繁榮的新形勢下,重新煥發生機,文化部門開展的保護、傳承、發展如火如荼,竹板歌表演、進學?;顒尤骈_展,竹板歌迎來了又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