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 飛
大管(bassoon)也稱巴松,是木管樂器,意大利語叫FAGOTTA,意思是一捆柴。一千九百多年前由德國人發明,是西洋樂器中必不可少的低音部樂器,使用低音譜號。巴松的音域較為寬廣,表現力很強,吹奏技巧難度也很高。由于巴松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所以價格非常昂貴,以德國的黑格爾牌巴松最為著名。
大管為雙簧氣鳴樂器,是雙簧管族中的次中音與低音樂器。音域很寬,從低音譜表的bB1到高音譜表的e2。管體分為五個部分:嘴管、次中音管、U形膛管、低音管、喇叭口。管體總長達254-260厘米,管身彎曲呈U字形,喇叭口朝上,插接雙簧吹嘴的彎管為一條彎細金屬管。大管在雙簧管族中的作用,既可以提供和聲的低音,又能演奏曲調,它和圓號的音色較為和諧,常與之組成和弦。大管音色鼻音濃厚,最低音區bB1-F尤為蒼老。連奏與斷奏都極其靈便,快速斷音顯得特別詼諧,常表現為幽默的效果,因而大管被稱為樂隊中的“丑角”。
大管的應用最早總譜見于1629年。A.維瓦爾蒂寫有大量的大管協奏曲與重奏曲。W.A.莫扎特與C.M.von韋伯都寫有著名的大管協奏曲。P.欣德米特也為大管寫過奏鳴曲。
低音大管,是雙簧管族中的最低音樂器,音域比大管低八度。第一支低音大管是柏林的И.什萊伯于1616年制造。近代低音大管是1876年由J.A.黑克爾根據當時在德國出現的新式的結構原理改制的。管長近5米,彎曲成4節或5節, 喇叭口朝下。管體下端裝有撐柱,落地放置。它的最好音區是最低八度音列,音色濃郁而富有魅力。由于簧片更為寬大,發音遲緩,不適于過快的斷奏和交替音的演奏。M.拉韋爾的《鵝媽媽》中有著名的低音大管獨奏段落。
大管的發音和所有木管樂器一樣是管內空氣柱振動的結果,空氣柱的振動則是由發振器(簧片)來帶動的。空氣柱的長度決定著基礎音的音高,基礎音的高低取決于管子的長短、粗細。管子愈短、愈細,基礎音愈高;管子愈長、愈粗,基礎音則愈低。由于管子的構造不同,空氣柱在管內振動的形式也不同。長笛類、雙簧管類、大管類的樂器空氣柱振動時中間形成結,兩端形成波腹,并與管子等長。這類樂器被稱為八度超吹樂器。單簧管類樂器的空氣柱振動時,在閉口端形成結,而在開口端形成波腹,并在管外部形成與管內等長的反射。這類樂器只能超吹單數的泛音。由于它向上超吹出現的第一個泛音就是十二度(八度加一個純五度)泛音,所以也把這類樂器稱為五度超吹樂器。
由美國著名大管演奏家、教育家Lews.Hugh.Cooper和Howard.Toplansky合著的《Essentials of Bassoon Technique》一書中不僅收集了幾乎所有巴松的指法,而且提出了今天普遍為大多數大管演奏者使用的音名及音區劃分法。后經國際雙簧協會認可并向全世界推廣。這套方法采用以C為劃分點八度劃分法,因此巴松的有效音區被分為由低音至高音的五個區域。
依次以0、1、2、3、4為八度劃分標志。例如低音降B標記為Bb0,無鍵F標記為F2,鋼琴上的中央C在大管標記法中為C3,標準音A=440在巴松標記法中為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