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磊,陳庭強,王磊,張宇昊
(南京工業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南京 211816)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消費者對食品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數量”上的滿足,而開始更多地關注食品“品質”方面。然而,“福喜變質肉”、“冷凍僵尸肉”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我國食品安全的社會信任度[1]。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呼聲。然而,在食品安全風險研究中,國內外學者發現,食品安全問題根源于食品市場上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2-6],加強監管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提高食品安全監管信息披露水平,改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能夠通過集體聲譽機制很大程度上減少食品安全風險的產生[7,8]。
當前,國內涉及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內容的相關研究,多從提高監管信息披露水平提出對策建議,但評價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方向上的研究十分稀少。2016年發布的《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透明度貫徹報告》是僅有的評價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的研究。但其評價主體只包含單一的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概念存在出入。同時,其調查范圍只局限于省級與省會城市,很難滿足國家提出構建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的要求。因此,當前學術界尚未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food safety supervision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FSSIT)狀況做出完善的評價。
同時,隨著食品安全相關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進一步發現,雖然僅依靠政府監管很難有效改善食品市場上存在的“檸檬問題”[9],構建全員參與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提高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10]。但是,當前新《食品安全法》僅提出了社會共治的原則,缺乏具體操作化定義,未為消費者等社會食品安全監管力量構建法律保障體系,其程序性權利和實體性權利難以得到落實[11],使其對于監管信息透明度的影響十分有限。真正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披露有賴于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消協和媒體[12]。因此,本文選擇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消協(保護消費者權益和組織統一表述為消費者協會,下文簡稱消協)和媒體(主要為報紙、新聞網站、自媒體等,下文統一表述為媒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作為評價對象。
綜上所述,本研究根據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國內外食品安全經典文獻和國內食品安全監管法律法規分析,構建了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指標體系,基于江蘇省26個縣(市、區)食藥監(負責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的政府部門統一表述為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文簡稱食藥監)、消協、媒體所獲取的5460個數據,借助網絡層次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江蘇省整體、江蘇省不同地理位置及江蘇省26個樣本城市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做出評價。
當前,國內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食品安全問題正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高度關注。在國家大力倡導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背景下,由于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信息披露具有的權威性、消協信息披露具有的獨立性以及媒體信息披露具有的廣泛影響性,三者成為消費者獲取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的主要渠道[13]。而消費者等其他社會食品安全監管主體因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具體職責得不到落實而不能對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產生顯著影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選擇從政府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消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和媒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三個維度構建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評價指標體系。
當前,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一系列新產品和新品種應運而生,而江蘇部分地方監管主體由于其自身存在經費、設備、技術和人員上的不足,對這些新產品和新品種的監管反應遲鈍,風險警示等信息披露工作不到位。同時,江蘇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頒布的《江蘇省食品安全舉報獎勵辦法》對舉報違法違規實行獎勵制度,通過群眾參與、政府查處的模式保障食品安全。本研究結合以上江蘇省現狀,通過對國內外食品安全經典文獻以及國內《食品安全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產品質量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分析后,選取了反映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的指標變量。再結合德爾菲專家調查的意見,對評價指標進一步的完善后,確定了42項三級指標。將其整理總結后又分別形成二級指標,最終構建出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評價指標體系
網絡層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彌補了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遞階層次結構簡單的缺陷,通過將系統內各元素間相互關系與網絡結構的結合,實現了客觀事物間相互聯系的描述[35];而模糊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36]。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同類食品安全監管主體間具有的層次結構,不同類食品安全監管主體間具有的相依關聯關系,使得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影響因素之間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和相依關聯關系,從而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指標體系形成了一個具有層次網狀結構的有機整體。同時,評價過程中部分評價指標難以直接量化,結果具有區間性和模糊性特征等因素,使得一般的評價方法無法實現對食品銷售環節安全監管狀況的準確評價。因此,本研究采用網絡層次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模型評價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具有很高的適用性[37]。
在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的網絡結構中,控制層包含目標和準則,其中,目標為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A,準則對應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包含政府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B1、消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B2和媒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B3。網絡層包括9個元素集,對應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及其三級指標,分別為政府食品安全信息平臺C1、政府食品安全事故應急信息C2、政府食品安全抽檢信息C3、保障政府監管機制信息C4、消協監管信息C5、消協誠信建設信息C6、保障消協監管機制信息C7、媒體監管信息C8和媒體食品安全宣傳C9。根據評價指標元素集內部、元素集之間和各指標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關系,構建ANP網絡結構,見圖1。

圖1 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的ANP網絡結構
當前,國內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究其原因在于行業中長期存在的“檸檬問題”導致了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加之食品的經驗品屬性,使得消費者對我國食品安全的社會信任度大大降低,嚴重影響了我國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作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信息主要發布方的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消協和媒體,其規范的信息披露能緩解謠言的“羊群效用”,促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同時,江蘇省是食品產業大省,現有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餐飲服務單位近52萬家,從業人員220多萬人,食品工業年銷售收入超過3600億元,有15種主要食品產量位居全國前10位。近年來, 江蘇省肯德基反復用油事件、鴨血黑作坊事件、假羊肉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屢有發生,不僅對消費者的身體產生很大傷害,也對社會公信度產生較壞影響。因此,本文選擇江蘇省26個縣(市、區)食藥監、消協、媒體為三大主體,對其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展開評價。
本研究以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指標體系為依據,分別設計出食藥監、消協和媒體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調查表,采用五檔打分形式,包括“好”、“較好”、“一般”、“較差”以及“差”五檔。與之相對應的分值分別為100,75,50,25,0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最終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得分的等級判定標準為:100分為滿分,60分為及格,得分處于[0,30]為差,[30,60]為較差,[60,75]為一般, [75,90]為較好,[90,100]為好)。同時,為每項評價指標設立了與之對應的打分準則。同時,為保證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調查采樣所獲數據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團隊開展了預調研工作,以修改并確認調查采樣表及打分準則的不合理之處。
團隊于2016年12月1日至12月10日對江蘇省26個縣(市、區)的食藥監、消協和媒體進行了正式的數據采集,在此過程中共涉及23870余個網頁,檢索數據量超過200萬條,最終確定使用的數據量為5460個。同時,嚴格參照打分準則,一份調查表代表一個食品安全監管主體。
本研究將來自江蘇省26個樣本城市的調查采樣表數據進行匯總后,按照地理位置特征進行了劃分,得出蘇南、蘇中、蘇北的統計數據,見表2。

表2 地理區域特征
依據德爾菲專家的打分和表3的相對重要性標度確定每個指標之間相對重要程度,并使用Super Decision軟件得出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評價指標的權重,(本次對于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的評價只涉及到局部權重,所以表4只將各項指標的局部權重進行陳列),見表4。

表3 相對重要性標度

表4 指標權重

續 表
本研究選取的評語集V=(好,較好,一般,較差,差),量化評價結果的數值集N=(100,75,50,25,0)。將全部調查采樣表所獲數據匯總處理后,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整體狀況的模糊綜合評價過程如下:
建立評價指標的權重集,一級指標對應的權重集為:WA=(0.328,0.260,0.413);二級指標對應的權重集分別為:WB1(0.250,0.250,0.250,0.250);WB2(0.333,0.333,0.333),WB3(0.500,0.500);三級指標對應的權重集分別為:W1=(0.097,0.081,0.078,0.097,0.091,0.078,0.065,0.075,0.037,0.081,0.075,0.065,0.081);W2=(0.220,0.110,0.127,0.127,0.212,0.203);W3=(0.250,0.250,0.500);W4=(0.147,0.197,0.255,0.255,0.147);W5=(0.500,0.250,0.250);W6=(0.260,0.328,0.413);W7=(0.286,0.286,0.143,0.143,0.143);W8=(0.500,0.500);W9=(0.333,0.667)。

與之對應的權重集為:W1=(0.097,0.081,0.078,0.097,0.091,0.078,0.065,0.075,0.037,0.081,0.075,0.065,0.081),由此可得政府食品安全信息平臺的評價向量為:C1=W1·R1=[0.0947 0.3383 0.4391 0.1290 0]。同理,政府食品安全事故應急信息、政府食品安全抽檢信息、保障政府監管機制信息、消協監管信息、消協誠信建設信息、保障消協監管機制信息、媒體監管信息、媒體食品安全宣傳的評價向量分別為:







根據政府食品安全信息平臺、政府食品安全事故應急信息、政府食品安全抽檢信息、保障政府監管機制信息的評價向量得政府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的評價矩陣為:
由此得政府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的評價向量為:U1=WB1·B1[0.0588 0.3410 0.5029 0.0975 0]。同理,消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的評價向量為:U2=WB2·B2=[0 0.0714 0.1068 0.8214 0],媒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的評價向量為:U3=WB3·B3=[0.6474 0.2372 0.1058 0.0096 0]。
根據政府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消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媒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的評價向量得整體乳制品銷售環節安全監管狀況的評價矩陣為:

由此得整體乳制品銷售環節安全監管狀況的評價向量為:S1=WA·U=[0.2867 0.2283 0.2364 0.2495 0]。
所以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整體狀況得分為:
F1=0.2867×100+0.2283×75+0.2364×50+0.2495×25+0×0=63.8547分。
同理,得食藥監、消協及媒體三類監管主體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得分及26個縣(市、區)各自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得分,見表5~表7。

表5 各類食品安全監管主體得分

表6 各地區得分

表7 各樣本城市得分

續 表
本研究根據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國內外食品安全經典文獻和國內食品安全監管法律法規分析,通過調查江蘇省26個縣(市、區)食藥監、消協及媒體所獲取的5460個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數據,借助網絡層次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展開評價研究,研究結果如下。
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總體狀況一般,三大信息披露主體中,食藥監和消協對于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水平亟待提高。由表5可知,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總體狀況處于一般的63.855分;媒體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處于較好的88.060分;食藥監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處于較差的59.042分;消協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處于較差的31.231分。分析發現:江蘇省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總體狀況達到一般水平,說明我國在改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方面已展開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正是由于受到了江蘇省食藥監及消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較差的拖累,使得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總體狀況未達到較好水平。其中,消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得分僅達到31.231分,全部11項指標得分均為30分左右,表明消協在食品安全監管信息披露工作中,存在較為嚴重的缺失;同時,作為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最重要參與者的食藥監,其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水平也只達到較差水平,27項評價指標中僅有8項指標達到一般,3項達到較好。食藥監、消協未能及時、準確地發布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容易被公眾放大、公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食品安全恐慌心理和對食品企業不信任。
江蘇省不同地理區域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趨于一致,經濟發展狀況與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間并不存在直接的聯系。由表6可知,蘇中地區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處于一般的64.078分,蘇南地區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處于一般的63.625分,蘇北地區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處于一般的63.667分。分析發現: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規模近乎為蘇中、蘇北地區3倍的蘇南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較好,社會各項建設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完善,其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理應處于一個較好水平。然而,蘇南地區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比蘇中地區差0.453分,僅比蘇北地區高了0.288分,反映出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并未與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直接掛鉤,江蘇省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主體在未來仍需加大在監管信息披露體系上的建設投入。同時,蘇南、蘇中、蘇北地區三者的食藥監得分和消協得分均未達到及格水平,其中消協的全部11項指標得分更是均未突破60分,又一次印證了消協排名江蘇省三大信息披露主體倒數第一的現狀。
江蘇省各縣(市、區)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層次不齊,但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信息、食品安全復檢機構名錄信息、企業質量體系認證制度信息、監管信息公開年度報告和監管責任制信息的披露是各食藥監及消協工作中共有的薄弱環節。由表7可知,通州區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達到一般的71.359分,揚中市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達到較差的55.138分。分析發現:除高港區及靖江市兩個個例以外,無論是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接近較好水平的通州區,還是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跌破及格水平的揚中市,消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得分徘徊在及格線邊緣的現狀普遍存在,消協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不及格并非受少數城市拖累。同時,26個地縣市食藥監在執行《食安法》第三十五、第六十二條、第八十六條、第一百零九條、第一百一十條及《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九條的工作中,都存在明顯的不規范特征,造成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信息、食品安全復檢機構名錄信息和企業質量體系認證制度信息披露狀況較差。各食藥監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得分差距較大,范圍在47.281~72.475分,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江蘇省各縣(市、區)食品安全監管信息透明度狀況層次不齊的原因。
[1]王冀寧,潘志穎.利益均衡演化和社會信任視角的食品安全監管研究[J].求索,2011(9):1-4.
[2]Jones K E,Davidson D J.Adapting to food safety crises: interpreting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Canadian response to BSE[J].Food Policy,2014,49:250-258.
[3]Fellmann T,Hélaine S,Nekhay O.Harvest failures,temporary export restrictions and global food security: the example of limited grain exports from Russia,Ukraine and Kazakhstan[J].Food Security,2014,6(5):727-742.
[4]Kim M S,Kim N.The failure analysis of foreign food service franchise business in Korea: based on the complementarity theory and total co-alignment aspect[J].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2013,25(3):49-76.
[5]王可山.食品安全信息問題研究述評[J].經濟學動態,2012(8):92-96.
[6]潘麗霞,徐信貴.論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政府信息公開[J].中國行政管理,2013(4):31-33.
[7]Klein B,Leffler K B.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 in assuring contractu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4):615-641.
[8]Shapiro C.Premiums for high quality products as returns to reputation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3,98(4):659-679.
[9]Arthur P J M.Governing China's food quality through transparency: a review[J].Food Control,2014,43:49-56.
[10]王輝霞.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法治探析[J].商業研究,2012(4):170-177.
[11]王建華,葛佳燁,朱湄.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的現實困境及其治理邏輯[J].社會科學研究,2016(6):111-117.
[12]佘碩,丁依霞,張聰叢.基于全媒體環境的公眾食品安全風險信息獲取研究——以武漢市高校大學生為例[J].情報雜志,2016,35(6):189-194.
[13]林艷.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及其監管方略——基于6σ模式及管理工具的綜合應用[J].廣西社會科學,2014(10):146-150.
[14]鞏順龍,白麗,王向陽,等.合作監管視角下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策略研究[J].消費經濟,2010(2):79-82.
[15]趙學剛.食品安全信息供給的政府義務及其實現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1(7):38-42.
[16]文曉巍,溫思美.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的構建與完善[J].管理世界,2012(7):174-175.
[17]周應恒,王二朋.中國食品安全監管:一個總體框架[J].改革,2013(4):19-28.
[18]徐景和.科學把握食品安全法修訂中的若干關系[J].法學家,2013(6):47-51.
[19]黃秀香.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監管對我國的啟示[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10):87-92.
[20]孫春偉.保障民生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J].社會科學,2014(5):37-43.
[21]李想,石磊.行業信任危機的一個經濟學解釋:以食品安全為例[J].經濟研究,2014(1):169-181.
[22]熊先蘭,姚良鳳.食品安全風險生成演化規律及防范機制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44(1):120-125.
[23]曾文革,林婧.論食品安全監管國際軟法在我國的實施[J].中國軟科學,2015(5):12-20.
[24]徐子涵,徐加衛,鄭世來,等.淺析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J].食品工業,2016(1):269-272.
[25]宋英華.食品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9(6):161-164.
[26]李輝.食品安全事故處置管理工作的探討[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11,23(5):446-449.
[27]于喜繁.破解食品安全監管難題的制度經濟學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12(4):72-75.
[28]李梅,董士曇.試論我國食品安全的社會監督[J].東岳論叢,2013,34(11):179-182.
[29]龔強,雷麗衡,袁燕.政策性負擔、規制俘獲與食品安全[J].經濟研究,2015(8):4-15.
[30]鄭小偉,王艷林.食品安全監管中的第三方力量[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6(Z1):148-151.
[31]胡求光,黃祖輝,童蘭.農產品出口企業實施追溯體系的激勵與監管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4):71-77.
[32]詹承豫,劉星宇.食品安全突發事件預警中的社會參與機制[J].山東社會科學,2011(5):53-57.
[33]古紅梅,劉婧娟.食品安全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分析及其法律規制[J].河北法學,2012,30(7):182-187.
[34]張曼,唐曉純,普蓂喆,等.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企業、政府與第三方監管力量[J].食品科學,2014,35(13):286-292.
[35]顏海娜,聶勇浩.制度選擇的邏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演變[J].公共管理學報,2009,6(3):12-25.
[36]全世文,曾寅初.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者的信息瞞報與合謀現象分析——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解釋與實踐驗證[J].管理評論,2016,28(2):210-218.
[37]姜捷.食品安全監管過程第三方力量的作用及其培育[J].食品與機械,2015(4):2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