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仁章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水利局,江西 九江 332100)
某中型水庫主要包括堤壩、溢洪道、泄洪洞,主要用于防洪、灌溉和民用取水,總庫容4625萬m3.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長812m,壩頂高程160m,最大壩高45m,頂部寬7m.該地區的地質結構較為復雜,以二元結構為主,上部主要是黏土和粉質黏土,下部主要是透水砂層、砂卵石層,二元結構占了總堤線長的82.4%。另外,還有以黏性土組成的單一結構,以及黏土和砂礫相間的多元結構。
距離該水庫下游20km處,有另外一座水庫,建于20世紀70年代,受當時技術經驗限制,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最為嚴重、發生頻率最高的就是堤基滲漏,在過去幾十年,因為滲漏出現過幾次險災。基于歷史經驗,在建這座新水庫時,對滲漏、堤基不穩等情況做了大量調查和研究,根據調研結果,最終決定選擇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技術,進行防滲加固防范處理。
當前應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滲加固技術很多,如置換法、擠壓法、深攪法、高噴法、垂直鋪膜等,每種方法又能再細分為若干種。各項技術的適用環境不同,各有利弊。比如深層攪拌技術,通過攪拌機械,把水泥漿和原來的土體混在一起,形成水泥土連續墻,施工快、成本低,但僅適用于粉細砂以下的細顆粒地層。高壓噴射灌漿技術是借助高壓,把水泥漿沖切入土體,最終形成新的防滲固結體。該方法施工速度快,適用范圍相對較廣,但成墻質量不易控制,且成本昂貴。射水成墻技術指的是利用射水機造防滲墻,先用成槽器造孔,再灌注混凝土,最終形成防滲墻,但多用于深度在20m以內的細顆粒地層,隨著深度加深,該方法的安全隱患明顯增加。總之,綜合地層適應性、深度、質量控制等因素考慮,該項目最終選擇了薄型抓斗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技術。
其原理是根據設計的深度,使用薄型抓斗機械對土體進行抓孔作業,形成基槽,繼而澆筑塑性混凝土,形成墻段,每個墻段之間用套管接頭法予以連接,直至形成一道連續防滲墻。與以上提及的幾種技術相比,該方法的優勢很明顯,地層適應性更強,在砂層、礫石層、基巖中都可使用,處理深度超過35m。而且,此技術應用年頭已久,工藝較為成熟,有著明確的工序安排,質量控制方便。塑性混凝土是一種減少水泥含量、增加膨潤土、粘土等材料比重的混凝土,具有低強度、低彈膜、大應變等特點,其彈性模量較小,接近土體變形模量,能緩解墻體受力變形程度,又有著很高的防滲性,而且能降低成本投入。
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技術的原材料有水泥、粘土、砂石骨料、膨潤土、外加劑等,水泥多選擇礦渣大壩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最好是出廠不到3個月的新產品。為方便拌合,膨潤土一般會以漿液的形式摻加。骨料可分粗細兩大類,粗骨料多指石子,盡量選擇天然碎石,細骨料主要指砂,注意其形狀和淤泥含量。外加劑主要有減水劑、膨脹劑等,均要根據工程要求進行精確計算,保證配合比的合理性。
這一環節主要使用抓斗式挖掘機,在一定深度開挖成槽,由主機和抓斗兩大部分組成,主機指的是起吊設備,抓斗負責切削土層,被挖土體會隨著抓斗一起運出。如此循環往復,直至造孔作業完成。本工程使用的是從德國進口的利勃海爾HSB43HD型鋼絲繩式抓斗主機,重80t,發動機功率為400kW,單繩起拔力200kN,挖掘深度可達100m。抓斗選用的是BSD-300薄型鋼絲繩抓斗,斗容量為0.28m3,重7500kg。
造孔質量對整個項目的防滲效果有著極大影響,先沿著防滲墻軸線方向設置施工導墻,以保證孔形的完整,防止孔口坍塌等情況。事先劃分好槽孔,抓斗成槽要按此開展,為提升防滲能力,盡量增大每個槽段的長度。同一槽孔作業,需注意抓孔順序,主孔在前,副孔在后。主機的起重臂長度約為18m,注意傾斜角的掌控,本工程的傾斜角為70°,盡量既不影響孔壁,也能使主機保持穩定。防滲墻的厚度為30cm,一方面考慮了接頭管法等技術要求,另一方面考慮了施工成本。挖空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孔斜現象,需注意控制孔斜率,并及時分析原因采取解決措施,比如抓斗保持平直均勻,經常測量孔斜情況。另外,很容易造成孔底淤積,淤積的危害很大,對防滲性有著直接影響,澆筑混凝土之前必須完全清理掉,具體可選擇泵吸排渣、抓斗直接清渣等方法。
造孔時,如果孔壁坍塌,必然會耽誤后續施工,為防止此類情況出現,需進行泥漿固壁處理,以提高孔壁的穩定性。其原理為,泥漿壓力比地下水壓力高,從而滲入到土體中,形成一層不透水泥皮,隨著厚度增加,防滲性能自然提升。另外,泥漿的抗剪強度較好,滲入土體孔壁,相當于起到支撐孔壁的作用。影響泥漿固壁的因素有泥漿的靜水壓力、滲透性、泥皮性能等,所以造孔之前需做精確計算,確保各項參數合理。泥漿的制備很關鍵,必須具備良好的物理和化學穩定性,能形成高防滲效果的泥皮,并且具有合適的比重,不能過大或過小。制漿材料主要包括膨潤土、水、泥漿處理劑等,最后還要注意凈化回收,以免造成污染。
選擇塑性混凝土,因為與普通的水泥混凝土相比,它是一種柔性墻體材料,彈性模量與土體的變形模量相近,可明顯降低墻體內的應力,從而減少裂縫的出現。其配合比很關鍵,既要提高強度和剛度,又要降低變形模量,所以可選擇使用高標號水泥。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合理選擇水泥用量,正確計算水膠比,可適當地同時摻加黏土和膨潤土。
本工程在設計配合比時,對三組方案做了比較,見表1。結合其坍落度、擴散性、抗壓強度、彈性模量、滲透系數等因素綜合考慮,最終選擇方案②。

表1 塑性混凝土配合比方案比較表
采用接頭管法進行各槽段的連接,在一期槽孔澆筑前,需于槽孔兩端下設鋼管,直到混凝土初凝固化,再以適宜的速度把鋼管拔出來,形成混凝土接頭孔。該方法有很多優點,可以節約混凝土的澆筑量,操作簡單方便,作業難度較小,二期槽孔的表面泥皮容易清理。不過,提拔導管時面臨的阻力很大,而且初凝時間若掌控不好,很可能會引起堵管、混凝土坍落等問題。
選擇高質量的攪拌機,除了作業的機械,還要有1-2臺備用。原材料進場時進行嚴格質檢,然后合理堆放,既要保證材料安全,又要方便使用。科學合理地布置澆筑導管,選用的是內徑為200mm、厚度為5mm的無縫鋼管,確保導管牢固連接,頂端設置漏斗,漏斗容量要保證卸料時混凝土不會溢出。開始澆筑時,在導管內放一球體作為管塞,其直徑略小于導管,還要能被泥漿浮起,以便于把最初進入導管的混凝土和泥漿隔離開。然后,按照標準繼續澆筑,過程中及時測定各項指標,如有不合理之處,及時糾正。
整個施工過程中有諸多注意事項,需加強質量控制。比如槽孔深度、塑性混凝土原材料質量、配合比、稱量系統的控制。再有就是墻體質量檢測,方法有墻體開挖、鉆孔取芯、超聲波法等,本工程采用墻體開挖結合鉆孔注水的檢查方法。
該項目建成于2005年,當年投入使用,十幾年來未出現過滲漏事故,說明設計和施工都很成功。水利建設是利民之舉,隨著發電、航運、防洪各方面需求的提高,水利工程數量有所增長,且技術性越來越高。堤壩建設最常見的隱患就是滲水、地基不穩,其影響非常嚴重,必須及時處理。這就要求加強此方面的研究,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采取較為適宜的防滲加固技術。
[1]張繼軍.水利工程中堤壩防滲加固技術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43(04):35.
[2]朱景麗.淺析水利工程堤壩防滲加固技術[J].民營科技,2014,24(01):206.
[3]李海艷.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壩防滲加固技術應用及質控要點分析[J].河南科技,2017,13(15):94-95.
[4]吳軍鋒.試論水利工程堤壩防滲加固技術[J].科學與財富,2013,30(08):347.
[5]黃繼盛.混凝土防滲墻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問題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28(03):74.
[6]康文濤,張恒.基于水利工程混凝土防滲墻的發展與應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40(0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