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事美
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北有北洋,南有南洋。二者相愛相生,成為清末非常有趣的現象。
北洋與南洋地位雖然平等,但北洋的重要性要高過南洋。也就是說,無論是南洋水師,還是南洋通商大臣,都是干不過北洋水師、北洋通商大臣的。為什么會這樣呢?
所謂北洋,就是我國北部沿海一帶,即黃海、渤海附近地區。反之,我國南部沿海地區即為南洋。單從區域面積來說,南洋無疑是大過北洋的。從事務繁雜程度來說,似乎南洋也是大于北洋的。因為北洋只有一個核心城市——天津,北京只能勉強可算入,其他城市還有大連、青島、煙臺、威海。而南方則不同,上海、廣州都是核心城市,另外還有福州、廈門、寧波等城市。尤其是上海為最早開埠的特大城市,廣州又是千年商埠。然而,如此重要的南洋卻總是干不過北洋。
為何“南洋”總是干不過“北洋”?
先說水師,也就是海軍艦隊。晚清時期,先后組建了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北洋水師負責黃海、渤海的防衛,也就是直隸(河北)、山東、奉天(遼寧)三省,當然,也包括朝鮮半島一帶,因為當時朝鮮是中國藩屬國。
但南洋水師并不是統管南方沿海,而是只負責江浙地區,也就是東海、長江下游一帶。南方水師說,南方太大,我管不了啊。于是,又有了福建水師。福建水師的重點防衛區域很簡單,就是東南沿海,福建、臺灣一帶。此外,還有廣東水師。
我們只對比北洋水師與南洋水師。就防衛區域來說,南洋水師防衛的江浙地區人杰地靈,自古就是富庶的魚米之鄉,也是歷朝政府的財賦重地。而北洋水師的防衛地區,與富裕不富裕無關,也就是無關經濟,完全是政治原因。遼東半島、膠東半島拱衛著京師,他們是天津的門戶,而天津又是京城的門戶。
簡單說,南洋水師守衛的是經濟中心,北洋水師守衛的是政治中心。二者孰輕孰重呢?這個要看處在什么時期。若是和平年代,自然是經濟發展第一。非和平時代,自然以保護政權為第一。
晚清的中國,清朝政權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加強政權保護成為頭等大事,籌建海軍是當務之急。不會自己造軍艦,直接花錢買唄,反正清政府也不差錢。于是,英國買揚威號、超勇號,德國買鎮遠號、定遠號。旅順、威海修基地,天津設管理部門,組建領導班子,丁汝昌任水師提督。這就是北洋水師。
再看北洋水師的實力,擁有鐵甲艦、裝甲防護巡洋艦、穹甲防護巡洋艦等十三大類的軍艦、炮艇近40艘。另外還有運輸船等眾多后勤保障艦船。作為中國第一支近現代化的海軍艦隊,北洋水師在國內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綜合實力在東亞是絕對的第一。
如此威武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竟然輸了,被日本吊著打,最后弄了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相比之下,實力略遜一籌的南方水師就輕松多了。眼看北洋水師起高樓,眼看北洋水師的樓塌了。南洋水師坐享江南繁華,享受一片歲月靜好。北洋水師因甲午一戰而名揚后世,而南洋水師幾乎沒有了存在感。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還有個什么南洋水師。
再對比下兩個水師的領導者,北洋水師的提督是丁汝昌,但真正的最高領導者是李鴻章。南洋水師的領導者先后是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劉坤一。李鴻章的權力與影響力顯然要遠遠超過沈葆楨、劉坤一。
再說北洋與南洋的通商大臣。
北洋通商大臣,負責管理直隸、山東、奉天三省的通商、洋務、外交、海防、關稅及國企等工作。職權很大,一直由直隸總督兼任。李鴻章作為首任北洋通商大臣,在此位置上干了25年。后來,王文韶、榮祿、袁世凱都曾坐過此位置。北洋通商大臣常駐天津。
南洋通商大臣,初期負責管理東南沿海各種重要城市的通商與洋務。如上海、寧波、廈門、廣州等地區,常駐上海。后期改為負責管理江蘇及長江以南各省的通商口岸,常駐南京。此職務初期只是由江蘇巡撫擔任,后提升為兩江總督兼任。沈葆楨、左宗棠、劉坤一、張之洞等人都曾擔任此職。
有意思的是,李鴻章在擔任北洋通商大臣之前,還短暫做過南洋通商大臣。
從管轄的范圍來看,北洋通商大臣的區域明顯要小于南洋通商大臣,發達程度也明顯不如南方通商大臣。但官職與權力上,北洋通商大臣要遠超南洋通商大臣。因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而直隸總督的政治地位是高于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的兩江總督的。
還是政治決定高度、決定重要性。直隸總督,統轄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也就是京津冀的概念。事關政權穩定,責任大、擔子重,官職與權力自然要大一些。
“北洋”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烙印,如北洋大學,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意義的大學。北洋機器局,也就是天津機器制造局也曾輝煌一時。但實力更強的江南制造局并沒有為“南洋”留下丁點痕跡。
民國時期,還產生了北洋政府,袁世凱把持朝政,影響力非同小可。但當時卻并沒有南洋政府一說。由此可見,當時“北洋”的勢力影響深遠。
其實,說到底,“北洋”是為政治而生,是政治的副產品。天然的基因決定了“北洋”的政治地位。在一個無處不講政治的晚清中國,這就絲毫不奇怪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