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宸
在中國的飲食習慣里,喝熱水是一項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慣例。早晨起床第一件事要喝杯熱水,吃飯之前要喝杯熱水,開會間隙要去倒杯熱水,頭疼腦熱時要來杯熱水……
但事實上,除了中國,世界上很少有國家有喝熱水的習慣,在國外很多人看來,熱水是用來泡茶、泡咖啡的,為什么要直接喝?
其實,中國古代百姓的日常飲水是冷水,中國人養成喝熱水的習慣也就一百多年……
現代醫學(西醫)是清末才傳入中國的,在此之前,中國百姓的醫學保健常識都來自中醫。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冰涼之物要少食,過多食用會傷害陽氣,導致全身功能漸趨于抑制狀態。
中醫不僅建議飲用熱水,還建議要吃熱飯、用熱水洗頭。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中說:“凡食,先欲得食熱食,次食溫暖食,次冷食。”也就是說飯要趁熱吃,不要吃殘羹冷炙。另外,書中還提到:“久行不沾冷水,食熱食出汗不得吹風,大病初愈不得喝冷水,熱水洗頭后不得冷水沖洗。”
除此之外,中國人還愛喝熱茶,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專門賣熱茶的小販。《東京夢華錄》中有這樣一段話:“至三更,方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榮干,夜深方歸也。”其中的“提瓶賣茶者”便是賣茶的小販,這些小販在三更時才出攤,把茶賣給晚歸的行人。
喝熱茶、喝熱酒,古人真的很愛喝熱飲!然而,古代人們的物質生活相對匱乏,喝熱水是件相對奢侈的事情,畢竟冷水加熱需要成本,熱水保溫也需要工具,而大多數的百姓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百姓的日常飲水也是冷水。此外,和現代社會一樣,在古代也有很多人熱衷于冷飲,就比如在古代有專門的冰窖,人們藏冰于此,以供夏日消暑。
因此,喝熱水這一共識的形成,還要從近代說起。
近代以來,西方人來華設立租界,很多外國人在此染上瘟疫。例如自從1898年德國占領膠州灣以后,僅一年以后就有約六成的駐軍感染傷寒,30余人相繼死亡。在之后,每年都會有約四成的士兵染病,第二任膠澳總督葉世克就是因感染斑疹傷寒而死亡的。很多居住在租界附近的中國百姓也因此染病,瘟疫泛濫成災。
為了有效遏制瘟疫的蔓延,外國人開始主張飲用煮沸的水,畢竟病從口入,煮沸的水可以殺菌消毒,在一定程度上緩減細菌的滋生。
外國人最先引進了開水滅菌的理念,倡導人們飲用煮沸的開水。自此之后,中國政府也開始重視起飲用水的衛生問題。在1925年,中央防疫處曾對北京自來水進行過一次化驗,發現“含有微菌”,之后便登報告誡市民:“萬不可飲用冷水;不可冷水漱口,飲用時,須熱至六十度,方能殺死水內所含之微菌;不可用冷水洗碗、杯、匙、筷,及其他飲食器具;不可用冷水淋浴,不可用冷水洗生果。”從中可看出,國人的衛生意識開始有了質的飛躍。人們逐漸關注到水中的細菌,并將飲用水和疾病聯系在一起。
在20世紀30年代,宋美齡曾多次陪同蔣介石視察前線,發現很多地方的民眾衣衫襤褸、精神頹廢,她便建議開展一個國民生活改造運動,這也就是后來的“新生活運動”。“新生活運動”的原則是“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從國民的“衣食住行”著手,很多條目都是由宋美齡親自制定的。在“新生活運動”的綱要中特別提到:“飲食養生,人之大欲……注意微菌,生冷宜戒。”也就是說,生水里面細菌多,要燒開了喝。
喝熱水的衛生習慣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還需要政府和社會輿論的持續加溫。1949年后,喝熱水成了政府海報宣傳的標語口號,很多工廠都開始為工人們集中供應熱水,有的幼兒園甚至每天給小朋友們喂三次熱水,以此來養成他們喝熱水的習慣。
隨著衛生意識的普及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百姓開始自覺地將水煮沸再喝,再加之一系列加熱、保溫工具的普及,喝熱水的習慣也就固定了下來。
從中醫養生到熱飲盛行再到凈水滅菌,國人喝熱水的群體性現象總算有了合理的解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