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暉
摘 要 近年來,大數據技術不斷從互聯網向其他領域拓展,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同樣影響到了新聞業,引發了一種新型的新聞報道形態和新聞生產方式——數據新聞。早在2009年《衛報》就嘗試通過一系列數據的引用來報道新聞,在全球范圍內首開數據新聞的先河。而國內網絡媒體在2012年前后也紛紛開設數據新聞專欄。本文試圖剖析國內新媒體平臺在數據新聞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瓶頸,并從《衛報》的數據新聞實踐的啟示中探求發展新思路。
關鍵詞 數據新聞;新聞可視化;可視化報道;《衛報》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3-0101-02
何謂數據新聞,目前學界與業界都未能給出一個比較統一的說法,但是被大多數人普遍接受的概念認為,數據新聞是一種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1]。2009年Simon Rogers率領團隊在《衛報》官網上首次開設數據新聞專欄,將大量數據分析、統計、可視化后對財經類新聞加以解讀,使其成為全球范圍最早涉足數據新聞的傳統媒體。國內的數據新聞大約起步于2012年左右,先是以四大門戶網站為代表的網絡媒體加入數據新聞實踐的隊伍中來,新浪的“圖解新聞”、網易的“數讀”、搜狐的“數字之道”等,隨后以澎湃新聞“美數課”、新京報的“新圖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也紛紛開設數據新聞專欄,越來越多的媒體投入到這場新聞業的偉大變革中來。
1 國內數據新聞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未來新聞業的主要發展方向,近幾年來數據新聞在各國主流媒體上遍地開花,我國數據新聞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與發展,以網易可視化欄目“數讀”為例,該欄目旨在用數據說話,提供輕量化的閱讀體驗,選題與讀者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往往能第一時間吸引讀者注意,其內容緊緊圍繞數據,用事實說話,用戶體驗極為豐富。然而從全球范圍來看,一個不能忽視的事實:由于起步較早,西方對于數據新聞的認知與實踐水平上仍然領先我國。其原因在于我國數據新聞發展仍然面臨著以下瓶頸。
1)數據源開放程度低,媒體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數據是整個數據新聞的靈魂,缺乏客觀真實數據的新聞策劃無異于竹籃打水一場空,數據新聞要求對數據的挖掘與分析,首先是建立在豐富真實的數據基礎之上的。縱觀國內各大媒體的數據新聞作品,不難發現其數據大都來源于官方媒體、政府報告、企業報表等第三方組織的二手數據。這些數據往往過于老舊,缺乏相應的時效性支撐,同時其數據僅限于幾個特定的領域,導致其新聞題材也就因此受到限制,許多擁有重大意義選題的數據新聞不得不因為缺乏數據而中途放棄,這樣一來普通的數據新聞作品往往也就落后于時代,無法滿足讀者們的用戶需求。
2)數據新聞編輯自身數據素養偏低,處理數據能力有限。數據新聞是一門集新聞傳播學、統計分析學、視覺傳達與設計等多領域知識與技能的交叉型學科。近日,一份關于新聞傳播業工作者的調查報告指出:通過問卷調查,新聞業工作者最渴望提升的技能排名第一的就是可視化報道的能力。可見提升編輯團隊的數據素養極為重要。當前我國各大媒體的數據新聞編輯團隊中,傳統的記者與編輯占了絕大多數,他們有的缺乏數據敏感性,其數據分析與挖掘能力還亟待提高,有的盡管具有熟練的數據挖掘與分析的能力,但卻困于長期從事新聞策劃工作所形成的固定僵化的思維,對數據分析停留在表面,在數據新聞的創作中難以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缺乏創新意識,結果只能是讀者不情愿為這樣毫無新意的新聞作品貢獻注意。
3)可視化技術流于形式,可視化手段濫用突出。當前我國數據新聞在很大程度上嚴重依賴技術的支撐,大量的可視化新聞作品徒有其絢麗的表現形式,內容實則空洞,忽略了新聞本身的價值,形式與內容缺乏完整統一。另外,許多數據新聞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常常為了比較而比較,為了分析而分析,大量的可視化圖表重復說明一個分析過程,卻未能深層次地洞悉、解讀數據,堆砌了大量的信息圖表輔助說明報道,這些只能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享受與觀感,卻無法幫助讀者理清事物背后的邏輯,只能以失敗告終。
4)與讀者互動太少,交互性體驗尚待挖掘。國內的數據新聞交互性幾乎仍然停留在一個事后分享的層面,而沒有將讀者融入到數據新聞的創作過程中來,即讀者閱讀完某個數據新聞作品時可以將其分享到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上,然后在其發布的官方媒體微博或公眾號下留言回復,互動渠道極為單一。數據新聞需要大量的數據輔助報道,試想如果能將讀者融入到媒體自身的新聞創作過程中來,讀者群體的社會化媒體平臺實則提供了一個極為豐富且又容易獲取的數據寶庫,媒體也就不必囿于整天忙著從第三方平臺獲取數據的困境,而且這些數據更加真實也更加“新鮮”。
2 《衛報》對國內數據新聞發展啟示
從2009年在其官網上創辦“數據博科”專欄報道數據新聞開始,《衛報》目前已經發布了數千則數據新聞,堪稱可視化新聞報道的先驅。究其成功的原因,不難發現《衛報》將“開放”的理念貫穿并融入數據新聞創作的始終。
1)數據多源獲取,打造媒體自身數據庫。除了從政府與企業等第三方組織獲取數據外,《衛報》還根據自身歷年來報道的新聞建立了一個龐大媒體數據庫,并將搜索引擎面向全球免費開放(guandian.co.uk/world-government-data),這一舉措直接推動了各國政府也將海量的數據面向社會開放,并在英美國家掀起了一陣“開放數據”的狂潮,英國政府在其官方網站上(data.gov. uk)已經收錄了超過1萬條數據集,民眾可以申請開放目錄上列出的任何數據[2]。海量的數據的獲取如果僅依靠媒體自身的努力顯然是不夠的,但我們也看到中國政府一直支持數據共享與開放,越來越多的數據開始走向公眾。
2)引入眾包模式,豐富互動渠道。眾包新聞概念的面世由來已久,但是數據新聞的眾包模式卻很少有媒體嘗試。《衛報》官網上的“開放新聞”就首次將公眾引入到新聞的創作過程來,讀者可以對數據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質疑數據的真實性。隨著數據可視化技術日漸走向大眾,《衛報》已實現公民自身參與到數據新聞的制作當中,實現數據新聞的眾包運作[3]。目前,國內大量的入門可視化平臺,如魔鏡、圖表秀、地圖者已向用戶提供簡單易操作的數據可視化服務,如果國內的數據新聞團隊能夠學習《衛報》將大量的數據向讀者開放,想必會有大量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誕生,而且這些作品來自民間,題材也會受到大量讀者的青睞。
3)培養記者數據新聞素養,提高團隊合作分工能力。《衛報》一份數據新聞的創作要經歷“提早策劃、及時跟進—多種渠道獲取數據—多元創新呈現數據形式—擅用社會化媒體傳播”[4]等4個最基本的步驟。這4個步驟所對應的工作任務是不同的,策劃階段需要的是有豐富選題經驗的新聞記者,他們能從主題上統領大局,講好故事;數據獲取與分析階段則要求記者擁有豐富的統計學知識并能運用數據分析軟件理清各個要素的內在邏輯;數據可視化的任務無疑是交給設計師和程序員最為合適,他們更懂得如何為讀者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最后由深諳新媒體運營之道的編輯負責推廣以達到傳播最優的效果。
3 結論
在信息技術不斷改變新聞傳播方式的當下,數據新聞的內涵與外延都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可視化手段支撐著數據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受眾對于新聞的需求慢慢“變味”,他們迫切希望投身到新聞的創作過程來,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媒體也會漸漸從單一的信息咨詢提供商向人人都可參與的新聞創作大平臺而轉變。
參考文獻
[1]數據新聞手冊.http://xiaoyongzi.github.io/web/index. html.
[2]郎勁松,楊海.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3):32-36.
[3]吳靜.網易“數讀”的數據新聞實踐探析[J].采寫編,2014(2):53-54.
[4]文衛華,李冰.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報道——以英國《衛報》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35(5):139-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