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鳳麗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扶貧方式也發生相應變化,由原來的“粗放型”向“精準型”轉變。精準扶貧是我國當代社會所倡導的新模型,強調地方對扶貧資源的整合與優化,確保扶貧到村到戶。扶貧體系構建關乎百姓民生,在本文中,筆者將對“精準扶貧”與“新時期國家扶貧治理體系構建”兩大要點進行詳細闡述。
精準扶貧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據相關單位不完全數據統計,我國的貧困人口高達8000多萬,占全國總人口的16%。在貧困人口基數大的基礎上,經過30年的扶貧措施,總體上我國的扶貧效果顯著,但其中仍有較多的問題存在。扶貧初期,我國實行“粗放”扶貧政策,屬于由政府發號施令地方進行上報實施的流程,在上報實施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虛假“貧困”縣,造成資源的誤用,而真正的貧困縣沒有得到扶貧資金幫助,以至于出現“越幫越窮”的情況。
精準扶貧理念內蘊
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我國湘西地區進行考察時最早提出“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精準扶貧口號要求:誰貧困就扶持誰!要求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注重六個精準,分類施策。在精準扶貧的理念號召下,可對生產與就業進行扶持,可進行搬遷安置扶貧,可進行教育幫助扶貧,可通過生態保護進行扶貧脫困。國家政府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扶持幫助,全員參與其中,進行資源的整合與優化的利用,以達到扶貧政策的事半功倍之效。
新時期國家扶貧治理體系建構
新時期國家扶貧治理體系的構建問題,可簡單將其認作為“怎么扶”的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市場為主,政府為輔。當然,我國新時期的扶貧體系構建也應將政府與市場的作用相互結合,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作用。筆者也將從機制化、規模化、識別方法與扶貧模式四個方面進行分類闡述。
實行貧困村分類機制化。在進行精準扶貧的進程中應學會實行貧困村分類機制化,因地制宜。在扶貧的過程中不應只將收入作為是否貧困的唯一標準,簡而言之,衡量是否為貧困村的標準應多樣化、綜合化,可以將多方的因素考慮到其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例如:對于經濟發展貧困區域應進行經濟的扶持幫助,進行工業產業的遷移構建;在醫療落后區域應進行提高醫療水平的建設,進行基礎醫療設備的完善;在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區域進行教育資源的整合,不斷提高當地的教育水平。
確定貧困人口的規模。精準扶貧第二步:確定貧困人口規模。在確定貧困人口規模的過程中應確保公正、公開以及透明的方式,充分尊重民情民意。國家采取精準扶貧,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貧困幫扶,不僅在規模的確定上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在貧困人口的評定方面也有其標準。基層人員在進行貧困人員的評定工作時應首先遵循其為純農戶的基本標準,進行初步的規模限定。其次,考慮其家庭收入、住房條件、健康狀況等次要因素,進行二次限定。
采取正確的識別方法。精準化扶貧的重點和難點都是解決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問題。如何對貧困人口進行正確、有效的識別直接關系到扶貧工作的成敗。
進行政策的宣傳。百姓對政府的政策的了解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需要政府及時進行相關的政策宣傳,可通過告示粘貼、廣播電視、網絡通訊等宣傳手段使百姓了解扶貧政策。在百姓了解扶貧政策的過程中,百姓可將自身的情況與扶貧政策相對比,在符合幫扶的條件下進行積極踴躍的報名申請。
進行普遍調查。在百姓進行貧困申請后,由基層工作人員進行相關的走訪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為申請者真實的家庭情況,包括家庭收入、健康狀況、住房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獲得申請者真實家庭情況的基礎上,對相關信息進行比較篩選,并按照貧困的嚴重程度進行貧困程度的排序,為后期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作奠基。
進行規模控制。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基層人員走訪到村時,應以村級純農收入作為規模控制的主要評判標準。同時,考慮當地的氣候、環境、水利等綜合因素,進行村級的名額劃分,再由村級名額劃分逐步深入推進到社的人員名額劃分。
實施有效的扶貧模式。精準扶貧是經過實踐檢驗,并證明最有效的扶貧方式。在精準扶貧中應堅持做到以下幾方面。
建檔立卡。一戶一卡,一村一冊。對貧困戶進行建檔管理。將貧困戶情況進行在冊記錄。
整合資源合力脫貧。結合貧困地區資源稟賦、氣候、環境、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整合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本,因地制宜的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教育、醫療條件,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例如,若當地水源豐富,則可在政府的鼓勵下進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通過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本的帶動和示范效應,調動當地的村民積極參與參與產業投資。同時,村支兩委安排專人負責扶貧工作,不僅確保農民在年終時可獲得年終分紅,增加村莊百姓的收入,而且確保社會捐贈的扶貧金分發到位,最終實現合力扶貧目標。
建立監督機制,提高基層管理人員素質。自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一直倡導“反腐倡廉”,在進行扶貧的過程中,也應注意提高基層管理人員的廉潔意識與政治素養。一方面,要在明確相關責任體制的基礎上,增加基層人員的扶貧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基層工作人員政治素養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也有待進一步增強。因此,需要通過對基層管理人員進行扶貧政策、責任意識和政治性等方面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基層管理人員等業務素質、責任意識和政治素質。
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對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具有重大意義。精準扶貧不僅需要國家進行自上而下的貧困普查,為貧困戶建檔立卡,進行分類管理。而且還需要整合各方資源,因地制宜的利用相關手段有針對性的引導百姓脫貧。我國貧困人口眾多,脫貧致富任重而道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