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芹 王忠環
國農村失獨老人是計劃生育政策的產物,具有數量多,分布廣泛等特點。本文通過文獻綜述研究農村失獨老人養老困境,通過調查農村失獨老人,發現具有生活條件差,心理壓力大等特點,發現農村失獨老人養老問題上面臨著政策缺乏,權益維護滯后等困境。對農村失獨老人現狀和養老困境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我國農村失獨老人養老困境的建議。
農村失獨老人一般指農村家庭中唯一子女死亡,年齡在5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沒有再生育的可能,也未再收養子女。按一般死亡率來計算,如果有超過千萬獨生子女在25歲之前死亡。因此,在中年時期失去唯一的子嗣,成為孤立無援失獨老人大概有2000萬。陳功認為,養老有兩種含義:一指奉養老年人,經濟供養,生活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三個方面的結合;二指老年人生活狀態的一種描述。農村失獨老人研究,武漢大學慈勤英教授將其放在大人口結構思考。失獨老人數量龐大,已成為我國人口老齡化中重要部分。
農村失獨老人的現實狀況
農村失獨老人數量不斷增多。農村失獨老人指農村家庭中唯一的子女死亡,年齡在5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沒有再生育的可能,也未再收養子女。當前學界普遍比較認可失獨家庭數量統計數據來源易富賢推斷,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得出:當前我國現有2.18億獨生子女,其中會有1009萬人或將在25歲前離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失獨老人數量,在不斷增多。
農村失獨老人迫于無奈時,才會選擇養老機構。農村失獨老人受計劃生育影響,放棄多生孩子機會,少生或只生一個孩子,孩子由于后天不可抗力因素離開。但是中國自古就有養兒防老觀念,老人普遍認為家庭是最終依靠,養兒才能防老。在他們必須要考慮養老問題時,不愿選擇養老機構。只有被逼無奈,才會選擇養老機構。
農村失獨老人具有嚴重的養兒防老思想。農村失獨老人,面臨更多心理壓力,更容易受社會輿論影響。計劃生育的提出改變一部分人的生育觀念,但中國人仍然有養兒防老觀念,孩子才是自己老年時最可靠的依賴。失去孩子是他們最不愿意接受的結果,養兒防老才是他們的選擇。
農村失獨老人的特征
農村失獨老人生活條件更差。在城市化大背景下,二元結構體系越來越明顯,農村和城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城市失獨老人在面臨自己失去孩子的狀況下,可以依托城市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分解身心的痛苦。但是,農村失獨老人失去自己的孩子,就等于失去了自己老年時的依靠,他們沒有經濟來源,沒有國家補貼,沒有退休金,養老金。
農村失獨老人經濟水平低。城鎮失獨老人大多是具有正式工作的人,有工作作為保障,有養老金作為保障。農村失獨老人,只能靠土地維持生活。年齡變大,無勞動能力,便無生活保障,加上年邁無收入來源,只能靠低保或救濟金維持生活。農村本來收入來源就比較單一,年老之后只能依靠自己的子女維持生活,農村失獨老人,沒有了自己的孩子,農村失獨老人連自己的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所以農村失獨老人生活水平更低,生活更難以維持。
農村失獨老人心理承受壓力更大。自古以來,就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在這種環境下,農村鄰里關系比城市更加緊密,消息傳播速度比城市快。哪家有什么事情,一天之內就傳得沸沸揚揚。他們得面對周圍人異樣眼光,承受更大心理壓力,面對自身痛苦的同時,還得承受周圍輿論和壓力。因此,農村失獨老人由于受地域、社會、風俗等的影響,往往承受著更大心理壓力。
農村失獨老人養老面臨的困境
農村失獨老人面臨養老政策的缺乏。農村失獨老人占據我國農村老人很大比例,他們具有自身的特點。但是,以目前我國養老制度建設情況看,專門針對農村失獨老人政策是缺乏的。農村失獨老人具有勞動力時,可以依靠土地維持生活,當勞動力缺乏時,他們的生活難以為繼,迫切等待國家和政府相應的措施,解決他們養老問題。但目前,解決農村失獨老人生活政策匱乏。
農村失獨老人在養老模式選擇的單一性。在中國農村,家庭養老是主要養老模式,他們對于以房養老,候鳥式養老等模式不了解甚至沒有聽過,只知道養兒防老。受儒家觀念和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偏愛于養兒防老。因此,農村失獨老人在養老模式的選擇上,就具有單一性。
農村失獨老人面臨著更大心理壓力。與城市相比較,農村交通條件差,基礎設施缺乏,農村失獨老人沒有條件去轉移注意力,他處于一種缺少關愛的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面臨更多心理壓力。另外,受鄰里互助觀念影響,農村失獨老人群體間的親密性更強,消息傳播速度更快,在面對同一個問題,農村失獨老人往往有一群人眼睛關注他們,讓他們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
解決農村失獨老人養老問題相關對策
政府應擴大養老財政和政策支持。城市交通便利,公共服務優良,城市失獨老人可借助城市便利條件,緩解心理壓力。農村失獨老人條件差,有更大心理壓力。對于農村失獨老人,政府應政策上傾斜,為他們提供養老保險,加大財政支持,投入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提供更好醫療條件。
政府應增加農村失獨老人養老模式選擇多樣性。農村失獨老人對于養老模式選擇具有單一性,政府在農村失獨老人養老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承擔著主體責任。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養老機構建設,讓農村失獨老人感受機構養老的好處,是一條改變他們傳統觀念,接受其他養老模式的路徑選擇。
社會應營造一種關愛的氛圍。農村失獨老人,面臨著生活上問題,面臨著心理上的壓力,他們需要鄰里幫助,需要一個關愛的社會環境。這種氛圍,可以緩解農村失獨老人心理壓力,解決他們精神問題,讓他們感受到社會關愛,更好緩解農村失獨老人精神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