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說到《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曲,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在歌詞中使用兩個生動的比喻,表達了愛國主義這個全人類共有的主題,而它的曲式部分則使用了主歌、副歌并列的二部曲式結構,形象地描述出了我們每一個人和祖國之間的血肉聯系。這樣抒情和激情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唱出了人們心底最深處的聲音,還準確地抒發了我國人民對偉大祖國的歌頌之情。
大家都知道,一般情況下創作一首歌曲都是先創作歌詞,然后再譜寫曲子,但是《我和我的祖國》卻是反其道而行,是先有的曲子后才有的歌詞。這是怎么回事兒呢?
1985年的一天,著名的詞作家張藜無意中聽到了秦永誠譜寫的器樂曲《海濱音詩》,便立刻被它優美的旋律打動了。于是他打電話邀請秦永誠創作一首情調相同旋律不同的曲子,秦永誠一口答應了下來。
讓人沒想到的是,幾天后,秦永誠便應邀到張藜家做客。等吃晚飯的工夫,他竟然就想到了《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曲子的主旋律,然后用了不到20分鐘的時間就把整首曲子譜寫出來了。秦永誠把曲子創作出來之后,張藜卻遲遲沒有寫出相匹配的歌詞,他整整想了幾個月的時間,也沒有一點頭緒。一有時間,他就苦思冥想,哪怕是在出差的路上,也沒停止過構思。分外投入的他,甚至用手中的煙頭把臥鋪的枕頭燙出了個大洞。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半年之后,張藜到廣西出差才有所改變。那是他到廣西的第二天早上,當他推開招待所的窗戶,看到美麗的大山和河流時,突然有就了靈感,一氣呵成地創作出了《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詞。
這就是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的誕生故事,是不是挺有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