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本公
中華慈善總會和各地慈善會,自誕生之日起就承擔了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重擔,在組建慈善會合作網絡、弘揚中華慈善理念、籌集社會慈善款物、救助各類困難群眾等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重要貢獻。
特點之一是慈善會合作網絡覆蓋全國。經過近20年的發展,慈善會已經在全國省、市、縣基本上建立了全覆蓋的合作網絡。截至2013年6月,全國慈善會數量增長到1966 個,范圍覆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全國3219 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制單位中有近2/3 建立了慈善會,有些市縣慈善會還把慈善網絡延伸至鄉鎮、村組。
特點之二是慈善救助效果顯著。由中華慈善總會和各地慈善會組成的這樣一個龐大的慈善組織合作網絡,多年來開展的慈善項目涉及醫療、扶貧、救災、教育、助殘、助老等諸多領域,為有效補充國家保障體系顧及不到的空當和救助當前社會保障體系一時無法解決的突發、特困問題,發揮了巨大作用。據《中華慈善年鑒》統計,2012年中華慈善總會和團體會員中的136家慈善會,年度實施慈善項目總數為1375 個,年度救助的困難群眾人數達1235.7 萬。
特點之三是籌募款物數額巨大。歷年來,中華慈善總會和各地慈善會籌募的慈善款物,在全國公益慈善組織籌集款物總額中都占據著重要的份額。2012年中華慈善總會和有統計數據的136家慈善會全年籌集慈善款物共計268.6億元,占全國慈善捐贈總額的1/3 左右,被稱為全國慈善組織的“龍頭老大”。
特點之四是自身建設日趨完善。中華慈善總會和各地慈善會自創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視自身建設,并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不斷改革創新。
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在建會之時,就本著高效、廉潔的原則建立了相應的規章制度。在近20年的發展中,中華慈善總會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健全、改進、創新各項規章制度,以規范、指導總會各方面的工作。
特點之五是發展態勢平穩健康。從籌募總額來看,2012年中華慈善總會和有統計數據的136家慈善會籌募總額比2011年增加46.5058億元,增幅比例為20.7%。從各地慈善會籌募額來看,有近七成慈善會實現年度增長。從中華慈善總會自身情況來看,2012年共接收社會捐贈款物74.46億元,比2011年的65.18億元增長了9.28億元。從救助人數來看,全國上述136家慈善會救助人數比2011年增加21.9 萬人。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離不開各慈善會同志的辛苦努力,同時也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贊揚。
(節選自《在全國慈善會負責人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3年9月18日)
20年來,中華慈善總會在救災、扶貧、安老、助孤、支教、助學、助醫、助殘等領域,充分發揮民間慈善組織的獨特作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一是采取多種募捐方式,籌集款物總額達428多億元。對于中華慈善總會這樣一個全國性公募慈善組織而言,動員社會力量、籌集慈善資源是基礎工作和第一要務。
20年間,中華慈善總會的年度籌募額由最初幾千萬元、一兩億元,到2007年達到12.54億元;2008年在汶川地震引發的全國性救災捐贈活動帶動下,年度籌募額猛增至40 多億元;2009年在無重大災害、遭遇國際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年度籌募額仍持續增長至46億元;2011年在公益組織遭遇多次輿論風波、社會公信力普遍有所下降的情況下,年度籌募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長至59億元;2012年在全社會捐贈額下滑的大背景下,同比增長30%,達到74億元;2013年再次增長36%,年度籌募額首次突破100億元。20年來,中華慈善總會籌募社會各界捐資款物累計428多億元,為救助困難群眾、開展慈善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立足困難群體需求,慈善救助成效顯著。開展慈善項目、加大幫扶力度、為困難群體提供多種形式的慈善救助是慈善組織的中心工作。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華慈善總會目前已擁有涵蓋救災、扶貧、安老、助孤、支教、助學、扶殘、助醫8 大方面的60 多個慈善項目和專項基金,與團體會員共同搭建了遍布全國、規模巨大的慈善項目援助體系,惠及困難群眾千萬人次。如藥品援助項目目前已有格列衛、易瑞沙、特羅凱等12 個品種,累計為10 萬多名身患白血病、肺癌、肝癌、腎癌等重病的患者提供了賴以維持生命的藥品援助。在支教助學方面,中華慈善總會組織社會各界對教育事業進行捐贈,通過提高教育基礎設施水平、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開展各類培訓等方式,為貧困地區學生獲得均等教育機會創造有利條件。
三是開展救災捐贈活動,為受災地區提供有力的援助。自1998年中華慈善總會初步確立社會組織接收救災捐贈主體地位以來,中華慈善總會歷經張北地震、1998年抗洪賑災、抗擊“非典”、抗擊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西南地區旱災、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樹地震、蘆山地震、魯甸地震以及印度洋海嘯、日本地震等10 多次救災捐贈活動,籌募的捐贈款物達50 多億元(包括各地慈善會匯繳的20 多億元)。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部署和各地慈善會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慈善總會嚴格按照依法協助政府開展災害救助工作的方針,在緊急救援過渡安置階段,不僅將大量的物資運往災區,還動員組織志愿者隊伍赴災區開展對傷殘人員和老年人的專業照護、為災區群眾提供安全飲水設備等援救活動;在恢復重建階段,中華慈善總會將大部分捐款用于援建住房、學校、醫院、敬老院、福利院等數百個民生項目,有力地支援了災區的救助工作。所有的救災捐贈款物惠及數百萬災區群眾,援建的項目遍及受災地區以及斯里蘭卡、印度、馬爾代夫等海嘯災區,為捐贈者留下了愛心的印記,得到了海內外社會各界的贊賞和認可。
這些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救災捐贈活動,以及全國各地慈善會歷次位居前茅的款物額,確立了中華慈善總會以及各地慈善會在災害救助領域發揮社會組織作用的主體地位,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一系列災害救助政策法規的制定。歷次的救災捐贈工作,進一步促進了中華慈善總會和各地慈善會的緊密合作,有力地提升了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和號召力,在實踐國家自然災害救助制度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四是放開眼界,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中華慈善總會作為一家擁有355家團體會員的全國性慈善組織,多年來堅持不與地方慈善會爭有限的社會慈善資源,而是將慈善籌募工作重心向外,通過對外的交流合作,引入境外慈善資源。中華慈善總會在成立之初就與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有關慈善機構建立起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20年間,接待了來自30 多個國家、數以萬計的慈善組織代表和國際友人,駐華大使以及其他眾多國際知名人士,在互相的交流中學習國外先進的理念、做法。還通過與港澳臺及國際機構開展項目合作,積極引入慈善資源。以2013年為例,中華慈善總會所籌集到的100 多億元的慈善款物中,有90% 以上來自于境外慈善機構、跨國公司的捐贈。
五是攜手全國慈善會,形成密切的慈善合作網絡。中華慈善總會和各地慈善會,由于相同的宗旨、相近的淵源、相似的組織架構,密切的合作關系以及在整個行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被政府、媒體、公眾廣泛視為一個整體,一個統一品牌,一個推動我國慈善公益行業發展的主力之一。
20年來,以中華慈善總會和團體會員為主的全國慈善會網絡,在我國慈善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3年6月,全國縣以上慈善會數量增長到 1966 個,范圍覆蓋我國大陸所有省、區、市,不少省份的慈善組織還延伸到街道、鄉鎮乃至村莊、社區,形成了廣泛高效、全覆蓋的慈善網絡。目前中華慈善總會已有團體會員355家,主要是各省、區、市級慈善會和部分縣市級慈善會。僅2013年,中華慈善總會和全國團體會員中的204家慈善會,就籌集款物302億元,約占當年全國籌集款物的1/3。這樣一個龐大的慈善組織合作隊伍,形成了一個動員社會力量援助困難群眾的慈善網絡,多年來開展的慈善項目幾乎涉及所有需要救助的領域,為有效補充國家保障體系顧及不到的空當和救助目前社會保障體系一時無法解決的突發特困問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六是提升自身建設水平,努力打造規范化的現代慈善組織。中華慈善總會20年間不斷提升自身建設水平,近年來,確立了“內強建設,外樹形象”的指導思想,下大力氣加強內部建設。
隨著業務的逐步拓展,中華慈善總會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制定了規范的內部管理制度,并嚴格遵守,做到各項工作有規可依。以信息化進程促公開透明,全面提升組織公信力。注重人才培養與業務學習,打造一支愛崗敬業的專業隊伍。高度重視內部監督管理,自覺接受審計部門、社會各界及媒體等各方監督,在民間組織管理局年檢、年度財務審計、法人離任審計、年度稅務檢查、年度專項審計等多項審查中,均得到了監督檢查單位的肯定。繼2008年被民政部評為首批“5A 級社會組織”后,2013年再次被評為“5A級社會組織”。
(節選自《不忘使命,發揚人道主義精神》2014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