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壹 沈陽音樂學院
如今我們看到長影樂團的小紅旗已經插遍了大半個中國,長影樂團在開拓中發展壯大,在發展中尋求自身的無限價值。樂團以它先進的理念、卓越的技術水平、嚴格的管理方式屹立在我國東北,長影樂團用它的輝煌書寫了一系列的英雄壯烈詩篇。過去的人走了,可音樂卻留了下來。
伴隨著興業電影時期的結束,東影(長影的前身)現在走上的則是一條新的歷史發展道路。1949年4月,東北電影制片廠以東道主的身份再次回歸長春,東影音樂組也在回歸后的近一個月回來了。千瘡百孔的長春盡管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還未得到復蘇,但是在電影事業上正處于穩步的上升狀態,同時東影音樂組也有條不紊地進入緊張的排練中。遷回長春后的東影音樂組第一次走進“滿映”的錄音室,很快,第一部作品——故事片《橋》從這里誕生,東北電影制片廠也正式進入拍攝故事片的新歷史階段。然而這段時期的電影配音不同于以往單一化的錄音模式,電影配音由一元化逐漸向多元化轉變,例如,上文提到的新聞紀錄片已無法滿足當時電影配樂的發展要求,拍攝故事片成為新階段的時代產物。此外,新興電影樂團的相繼出現,也不斷激勵著東影樂團的健康發展。為了支援新興電影樂團,東影樂團也曾派出大量團內骨干人員復興新興電影文化產業,由于人員流動性較強,演奏員缺失問題也明顯增加,但隨著第四期電影技術干部訓練班的結束以及齊齊哈爾文工團的合并,東影工作團隊得以再次發展。
國家經歷連年戰亂后,大地上滿目瘡痍、生靈涂炭,人民群眾痛苦不堪。直至新中國成立初年,在毛主席的帶領下新中國正在走向百廢待興、休養生息的新階段,同時中國也進入了一段全新的歷史時期,新中國正在朝著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方向發展,鞏固新政政權、恢復國民經濟成為當前首要的歷史任務。政治、經濟、文化水平呈復蘇發展態勢穩步提升,其中音樂文化建設受時代影響也在不斷發展創新,當時的東影音樂組已正式改名為音樂科。音樂科進入長春后的第一年創作成果顯著,共錄制近十部影片,其中六部影片為故事片,四部影片為新聞紀錄片。新中國成立前夕,齊齊哈爾文工團大批人才流入以及對外聘請專家的加入,導致音樂組內部結構呈混亂趨勢,人員分工不夠明確。從1949年到1950年期間,為了適應當前工作發展需求,音樂組全體工作人員進行人事內外調整,被調整后的音樂組呈現出了新的局面。1955年2月,東北電影制片廠正式更名為長春電影制片廠,音樂科也正式更名為長影樂團。長影樂團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雙百方針的正確指引下,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該樂團自更名以來,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電影音樂作品為后世傳唱至今。1956年2月,長影樂團赴北京參加“首屆全國電影樂團會演”,同時應蘇聯專家邀請,與中央樂團、新影樂團一同舉辦“三團交流演出音樂會”。長影樂團卓越的技術水平獲得蘇聯專家們的一致好評,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長影樂團迎來了相對短暫的發展春天。直至1956年受“左傾”思潮的影響,長影樂團不斷走向下坡路,到“文革”時期停滯不前,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長影樂團才得以恢復[1]。
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是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從第一輯到第九輯,由業余小樂隊、中西混合樂隊、管弦樂隊錄制完成。
1949年主要代表作品有:《橋》《回到自己的隊伍中來》《光芒萬丈》《中華兒女》《白衣戰士》《無形戰線》;1950年主要代表作品有:《趙一曼》《光榮人家》《衛國保家》《紅旗歌》《在前進的道路上》《鋼鐵戰士》等;1951年主要代表作品有:《遼遠的鄉村》《內蒙人民的勝利》《白毛女》《鬼話》;1952年主要代表作品有:《人民的戰爭》《保衛勝利果實》;1953年主要代表作品有:《葡萄熟了的時候》《六號門》《白山黑水話森林》《豐收》《小姑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