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振 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化同時也在不斷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越來越突出,研究人員對它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具有獨特性的地域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人民對地域文化關注度不斷上升的同時,國家對地域文化同樣給予了極大關注,國務院正大力倡導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實行全面復興。本文對屯堡文化的背景、現狀進行研究,探索其藝術特點,喚起更多人參與對屯堡文化的研究,促使對現行屯堡文化的宣傳與保護。
地域對于文化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雖然地理環境決定論仍不能被人們完全接受,但對于屯堡來說,黔中安順地區具有獨特的地貌、結構、氣候、水文及土壤,對于屯堡文化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中,形成了獨特的黔中安順屯堡文化。
我國擁有五十六個名族,其中漢族是分布最廣,人口也最多,在我國的各個民族中,文化差異也是非常顯著的,因此,各個地區出現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也就相對較為普遍,就連現在的聯合國的代表作中,也有許多是一獨特的種群作為人類學基礎的。安順屯堡文化中具有許多不同于客家人惠安女等的諸多的文化現象,這對于形成獨特的屯堡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語言在文化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保護傳統文化時,對于語言保護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增加。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對我國來說,漢語的歷史源遠流長,其本身就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空間”,是具有學術價值的“語言文化島”。
對于屯堡文化的研究,首先就要注意梳理其脈絡,追溯其歷史。屯堡文化經歷了六百多年的發展,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對于屯堡文化的研究,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當時關注的人員相對較少。1902年,日本的學者鳥居龍藏曾抵達貴州屯堡,對當地進行了一系列的人類學方面的考察,在其后的十余年則很少有人對屯堡文化給予更多關注。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屯堡文化以“地戲出國”引起了許多研究者的關注。對于屯堡文化的研究基本從人類學、民族學、人口學、民俗學及社會學等方面進行,研究的內容涉及新農村建設、旅游開發、社會建設中文化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對屯堡文化本身的研究,包括屯堡文化的形成、民族族群的形成、移民社會文化的構成、各地區之間的民族融合等多個方面。在不斷的研究中,研究者也對屯堡文化建立了初步的研究框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通過對現在研究成果的觀察發現,屯堡文化的研究還具有非常大的開拓空間。相對于奇特文化的研究,屯堡文化研究成果多為概述類的文章,理論研究相對較少,系統性以及綜合性也相對較差,對屯堡文化現實意義的研究還不充分。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要不斷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不斷開拓研究空間。
我國正處于建設小康社會時期,對于文化產業的關注正在不斷地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屯堡文化進行產業化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屯堡地區具有明顯的地區優勢,服裝及建筑資源等都較為豐富,將其文化資源變為文化資本、文化資產、文化股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屯堡文化存在六百余年,它具有獨特的文化色彩,在未來過程中將會得到不斷發展。通過與周圍的文化環境進行互動,可以形成與多種文化共生的伙伴關系,形成相對較為穩定的屯堡文化產業圈,由此可見,屯堡文化產業化發展是可行的。
綜上所述,屯堡文化作為我國具有唯一性的地域文化現象,在未來的發展中必然會受到周圍文化的影響。將屯堡文化進行產業化發展對屯堡區域是具有一定保護作用的,同樣,對屯堡區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