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崢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縱觀我國運河史,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節點莫過于大運河常州段,主要原因就是其不僅從古至今滋養著常州人民,更為關鍵的是其已經衍生出非同一般的運河文化,在這類沿線周邊分布的文物古跡,不管是在種類抑或是數量方面,都可以說是空前豐富。由此看來,選擇盡快客觀檢驗當前大運河常州段文化遺產的保存狀況,規劃富有針對性的保護和利用方案,勢在必行。
大運河常州段因為地處太湖、滆湖、長江的中心位置,且中有漕河,在歷代都被作為重要的交通運輸、軍事征伐、文化傳播、經濟帶動性發展的樞紐。經過觀察,大運河常州段現有航道始終維持以往走向,同時更將新孟河小河閘等重要性水利設施予以完整性保存和正常性使用。而步入改革開放以后,新運河開始被作為航運條件可觀的內河三級主航道,負責進行大運河整體航運功能維護以及延續,至此老運河全線無法持續通航,處于被封閉保護的狀態之中。迄今為止,古運河已經過渡成為常州市內河道和生態景觀廊道,加上東、西市河水的寬度、標高、景觀等得到了適當的修復,具有了一定的防洪排澇功效[1]。這種種跡象表明當地政府擁有了更強的運河沿岸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為了兼顧社會建設與經濟改革發展使命,使得運河文化遺產被破壞的現象就此亦重復引發。例如,大運河常州段的廣濟橋,在河道改建期間被挪到半月島西首,因為橋堍所在的基址過低,使得其原有的雄偉氣勢消失殆盡,這種拆除移建古建筑的行為著實是難以茍同。
最近階段,某些古鎮由于對自身價值和優勢認知嚴重模糊,開始盲目地追求現代化與工業化建設,隨之而來的,便是各類古建的拆移、街道的隨意拓寬、河道的肆意填埋。在此期間,古鎮究竟何去何從,已經成為城鎮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類重大問題。單純拿孟河鎮為例,其作為我國富有代表性的傳統運河古鎮,主要在明嘉靖年間為了抵抗倭亂而創建,其間由于孟瀆貫當中并就此創建孟河營,使得周邊許多人又將該鎮稱作為孟河堡。而截至今日,孟河的主導地位開始逐漸地被鎮東的浦河所替代,因為頻繁地開展主街拓寬、城墻拆除活動,使得孟河古鎮原有的生長脈絡全面斷裂,最終得以保留傳統格局形態的也只有南門與北門地段了。
另外,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大運河常州段現有的非物質文化主要包含三種類型。一類是已然退出歷史舞臺卻仍舊存在的遺物,或是被老一輩深刻記憶的文化,包括民間傳說或是神話故事等;另一類則是盡管現存卻已然喪失生機活力,已經瀕臨退出歷史舞臺危機的文化,諸如剪紙和常州唱春等;再有一類便是能夠迎合社會需求、本身不斷改進并受到強烈關注的文化,例如賽龍舟等。面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特征,地方政府須分別采取特殊的保護策略,而目前最為緊急的任務,便是要引起政府領導、企業主管、每個社會公民對這類文化的重視意識,隨后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保護。如面對梳篦,為了引起全民的重視,需要將其作為文化品牌予以打響的同時,全力開辟與之相關的全新市場以及產品[2]。
1.編制完善的運河整體保護規劃
目前,常州市已經相繼制定有關歷史文化名城、街區保護和風貌區修建等詳細的規劃,并且順利開啟青果巷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工程項目,一時間令該段沿岸聚落遺產文化價值得以改善,但是這部分保護、修繕范疇勢必會存在較大的拓展空間。基于此,有關工作人員須在深入分析史料的前提下,細致化挖掘梳理已經消失的重要運河文化,確保令不同河段遺跡得以修復的同時,配合史籍針對一些和歷史存在偏差的地方和路名進行調整。如青果巷當中的許多巷名和弄名,經過“文革”后發生系統性的變化,基本上都利用數字加以命名,這些現象都有待結合正史加以考證和修改。
2.強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想要更好地傳承大運河常州段一系列優質化的文化傳統,強化當地甚至全國民族的自信心與凝聚力,順勢帶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程,選擇努力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顯得十分重要。盡管說經過文化體制調整之后,常州市相繼設置“非遺”產保護工程中心、專家委員會等,目的是想要全面開展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但是還存在許多工作內容需要加以強化的。如需結合項目實際特征,針對一些傳承人予以定向培訓指導,令他們配合名師教授、社會集體合作、家族世系傳承等途徑,令常州市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性地保護監督。
1.針對既有航道的運輸功能予以全面性挖掘釋放
透過商業層面思考,運河與水域,對于城市完善性建設和經濟快速性發展等有著重大影響意義。而航運又和運河的生命緊密關聯,如若缺失航運,運河最為基礎的文化價值也將就此喪失。近期,經過常州運河改道和整治活動相繼開展之后,使得省干線航道網絡得以有機健全,而國家的水運主通道通航潛力也就此得以深度釋放。結合實際調查發現,如今大運河常州段每年的貨運量已經達到滬寧高速公路的八倍以上,特別是隨著運河整體性的南移,常州市也慢慢地轉變成為以古運河為基礎,配合關河和其余市河進行發展的地域經濟帶,便是如今廣為認知的常州老城區經濟帶。其今后的使命就是大力搞活當地經濟的同時,有針對性地保護現有的各類文化遺產[3]。
2.結合地域特征開創全新的文化產業
具體要求就是充分開發使用運河段的文化資源,令其順利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一類全新增長極。近期,常州市對于古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十分重視,并且認定這是可持續性傳承歷史文化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途徑。尤其是古運河的上游、東坡公園等景點,不單單創造了較多的經濟效益,同時更在運河遺產產業化運營方面做出了榜樣示范,無形之中增強了更多人開發利用運河核心文化遺產的自信心和動力。須知常州運河水系包含運北和云南兩種水系,其中前者可以細化出新孟河、德勝河等河流,同時更富含江魏村水利樞紐、小河閘等重要的文化遺產。因此,在組織運河產業化建設活動時,可以考慮創設大規模的運河遺址集中展示區,至此將其作為常州運河文化的一類關鍵性交流窗口,以及感受我國博大運河文化的重大勝地;再就是基于運河旅游產業的核心向導作用,針對常州段周邊資源加以系統化整合,確保令旅游產業和餐飲、酒店等相關產業快速地銜接互通,進一步深入促進該區域的經濟的復蘇與發展。
綜上所述,關于大運河常州段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著實煩瑣,筆者在此闡述的意見必然不夠全面,希望日后有關工作人員能夠配合不同階段實踐經驗加以完善。相信經過航道運輸功能深度釋放、全新文化產業接連創建過后,勢必會令該區域的文化遺產得以完整性地保存和生動性地呈現,進一步為我國運河文化可持續傳承,以及社會經濟協調性發展等,作出必要的支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