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宇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一個學科的教學如何開展,根本上是由五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學科本質、學科定位、教材編選、教師準備和學生素質。
1998年,教育部將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作為一個二級學科放置于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之下。這種安排引發了長時間的爭論,主要集中在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是否應該整合成一個學科以及該學科是否應該放置于中國語言文學系下面這兩個問題。這種尷尬直到今天還在不斷上演。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之下并未設置比較文學學科。這似乎從反面印證了中文系比較文學學科的可商榷性。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就會發現這種設置用心良苦。雖然美國的數所著名大學將比較文學獨立成系,但多數學校則將相關研究和教學放置于本國語言文學系所之下。這體現了比較文學的“以我為主”的內在精神。雖然有學者會認為這種認知是極為不合時宜的,但由于比較學科的特殊性質,有違“互為主體”的普世原則。使得比較文學研究者必然是從本民族語言的文學出發,進入到世界文學研究的體系中。如果這個順序反過來則在邏輯上無法成立。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間,中國的比較文學學者以及其所編寫的比較文學教材多數是對西方比較文學學科體系建設和研究實踐的介紹和研究。在這種介紹和研究基礎上所編撰出來的教材帶有一定的前沿性,但是往往缺乏必要的主體意識,只能算是中國比較文學發展的初級階段。另外的一些教材則帶有強烈的主體意識,試圖通過中國短短幾十年的學科發展建構出新的學科體現,這又似乎不免牽強。這種研究式的教材雖然具有一定的系統性,但是與此同時又似乎為了系統地完善而忽視了知識本體。最終淪為一個學科框架性的存在,很難讓學生獲得真正的知識。
主要體現為外院教師的比較文學化和比較文學教師外院化。在比較文學學科建立之初,很多外語學院的教師開始重新進行自我定位,或者逐漸開始走向比較文學研究,或者到中文系的比較文學二級學科下面拿博士學位。一部分外語系背景的比較文學博士畢業后進入中文系工作。一時之間,外語學院的部分教師似乎有了比較文學化的傾向。而中文系從事外國文學(翻譯文學)教學的老師則更傾向于專注于比較文學原理和比較詩學的建構。
在新時代的語境下,大多數的重點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師已經文成了外語化的過程。不少老師精通數門外語,有的甚至開始學習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以資更好地從源頭上進行歐美文學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比較文學學科的從業者事實上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方面是海歸和外語學院人才的加入,一方面是中文系原有老師的外語院化以及新培養的博士生碩士生對于外語要求的提高。這使得比較文學學科不再是最初的以翻譯文學研究為主的樣態,而是逐漸向一種既不同于傳統中文學科又不同于傳統外語學科的方向發展。而教師的角色處在一種微妙的變動中,總體而言對教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
對于重點大學中文系的本科生而言,文學素養和文學理論知識基本上是其先天的稟賦和能力,有些學生甚至遠遠超越教師的認知水平。這一課程對于此類學生而言,難度不大。而對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受制于基本素養和此類高校的課程、師資設置的固有缺陷,這一課程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中最具挑戰的課程之一。
比較文學本科教學具有理論性強、難度大、知識更新快的特點。陳淳、王向遠、高旭東、錢林森等著名學者均對這些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比較文學課程設置在大三下學期,學生在學習和就業準備之間常顧此失彼。多項研究表明,高校本科比較文學教學效果不理想。在筆者過去十余年的語言類教學的成功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任務——案例教學法,效果頗佳。筆者因此嘗試將這一教學方法應用在比較文學的教學中,在過去的一年多的實踐中,見到了初步的效果。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教學方式。任務驅動的教與學的方式,能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圍繞任務展開學習,增加學生的參與意識。典型案例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理解理論的最佳方法。將這二者結合起來,并使之應用于難度頗大的比較文學教學中,可以使提高這門課程的參與性、降低由于理論術語多、體系龐雜帶來的心理屏蔽,從而提高比較文學本科教學的教學效果。具體操作我們通過一個典型的案例展示如下:比較文學的平行研究教學是比較文學課程中不容易為學生理解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主要體現為:第一,如何進行比較文學的平行研究。第二,如何區分合理的平行研究和牽強的比附。第三,在比較文學研究整體傾向于拋棄平行研究的語境中如何建構這一研究的合法性。
針對以上的三個問題,我們選取了高旭東主編的《比較文學實用教程》一書作為教材。本教材中選取的案例為:錢鐘書的《詩可以怨》。在上課之前布置作業,請學生細讀本文。并思考如下問題:(1)如何認識“詩可以怨”。(2)充分了解這一文學現象和理論知識是否需要比較。(3)東西案例之間的差異是否能否帶給我們一定的啟發。由學生分組針對這三個問題進行資料的查找、整理和討論。
經過對第一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得出一個共識:平行研究并不是盲目的比附,而是在某一個文學現象或者文學理論視角基礎上的綜合研究,是一種高層次的比較研究。“詩可以怨”既是一種古今中外都有的文學現象,又是具有概括性特征的一個文學理論。而錢鐘書博古通今,將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典型文學案例用這一理論像穿草繩一般地串聯起來,極大地突出了這一理論在世界文學中的普適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學生們破除了對于平行研究的恐懼心理,認識到平行研究不僅不是一個已經滅亡的研究方式,反而是一種非常高級的研究范式:非博古通今、博聞強識者無法為之。
任務——案例教學法的使用使得很多似是而非的難題迎刃而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任務法使學生對于艱澀的理論知識有一個較為充分的預習,而案例法破除了他們對于理論的輸入屏蔽。這一方法在比較文學這一定位特殊、難度頗大的本科課程中的應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較好地完成了知識的展示和認知,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