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鶯潔
(寧夏大學音樂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箏從“五弦筑身”起源,隨著時代與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豐富和發展。古箏作為一件具有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代表性的民族彈撥樂器,以它細膩的音色,典雅的曲調而源遠流長。
隨著時代發展腳步的加快,箏曲作品的藝術創作也呈現越來越多的姿態,民族樂器發展的成就日漸顯赫。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卓越的民族音樂家王建民先生對民族器樂的發展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他所創作的古箏曲《戲韻》在繼承了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基礎上大膽創新,表現了作者獨特的創作思維和創新構思,并在中國原有的傳統藝術上融入了西方先進的作曲方式,是古箏作品中的典范。
此曲創作于1994年。這首作品以京劇音調為素材,用現代的音樂手法進行創作,頗具特色的“人工調式”使這首作品成為不可多得的佳作。“戲”說的就是京劇,“韻”就是箏的風韻,二者各有特色,在這首曲子中完美結合。樂曲結構上通過不同的板式變化,來體現京劇“唱念做打”的十八般武藝。京劇在音樂中始終是創作的主基調,每個樂段看似是獨立的組成,實際上都在變化中有著高度的內部聯系。此曲將中國的國劇以箏曲的形式進行了完美的詮釋。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對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下,西方音樂文化思想逐漸深入中國現代音樂創作的思潮中。西方的作曲技法更加注重和聲調式的豐富發展,而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已經不能滿足作曲家們的創作構想。為了豐富音樂色彩,中國現代作曲家們試圖在和聲、調性、旋律、音色、節奏節拍等領域做出各種新的嘗試。他們不斷學習、吸收西方現代作曲技法,逐漸形成了極具個人風格的創作理念。
在王建民的箏樂作品中,大多都運用了人工定弦。根據作品的表現需要,為了完美表達音樂風格,又不失去中國傳統音樂的色彩,他在作品調式定弦上煞費苦心。在傳統調式的基礎上,人為的進行設計創新,形成具有獨特性的新的音階調式排列方式。既打破了傳統無聲調式的束縛,又豐富了箏樂表達的韻味及音樂色彩。
非八度周期性定弦法打破了傳統的四個八度音域為基礎的排列方式,而是按照所組合音程的比例關系,進行有規律的成組上行。
在古箏傳統的演奏技巧是指一些常規的抹、勾、挑、剔、提、搖等,吟揉的表現出古典箏樂的獨特韻味。在當代箏曲的創作中,新奇的音色音響效果倍受關注。王建民的箏曲創作中將個性化的非常規演奏法演繹的淋漓盡致。
在《戲韻》中,這種對打擊樂器的模仿也被運用到京劇品牌上來,極大地豐富了戲曲表演的內容,將戲曲中的“唱”、“念”、“打”、“做”的舞臺形象通過“拍擊琴頭蓋”、“叩擊琴板”等方式更加生動的展現給我們。模仿打擊樂的肢體演奏是一種借助身體除手指以外的部位進行演奏的一種方式,這種技法在王建民的創作中產生較為多彩的效果,在多次應用后產生不了不同的舞臺效果。
在創作手法上,王建民著重表現古箏等傳統樂器純五度的旋律特點,在《戲韻》第一段采用機動式節奏,調式和弦清新自然協調,避開了傳統延展式的表現手法,這種定弦式的調式給作品的發展空間上提供了很大的空白,創作自由度被極大提高的同時方便演奏者的創作達到傳統五聲音階所不能實現的效果。樂曲共采用了四個素材,每個素材的表現形式上作者都運用了不同的表現手法,如對于節奏的控制,旋律的擴充,這些并沒有削弱作品的流暢性,反而為作品的表現增添了活力。《戲韻》以京劇的樂匯、唱腔和過門音樂為創作靈感,從上到下、從旋律到節奏無不體現著濃郁的京腔。
節奏節拍是音樂發展的重要動力因素,在傳統的箏樂作品中,經常使用的是方整形節奏。在王建民的箏樂作品中節奏節拍的巧妙變化是其創作的一大特色。他認為“節奏是產生旋律力的最基本的因素,這種動力來源于節奏中的均勻有序的律動,如同節拍中的強弱交錯恰似氣缸中的活塞伸縮所產生的動力一樣這種強弱交錯的變化、頻率的快慢體現出動力的大、小、松、緊等直接關系到旋律‘脈搏’方面的輕、重、緩、急”。節拍的交替變化,節奏的輕重緩急,都是音樂色彩發展的關鍵。
在《戲韻》中,運用節拍的變化,打破了傳統創作中的重音位置,使節奏重音點交替出現,是音樂旋律收放自如,增強了樂曲的律動,豐富了樂曲的內涵。
王建民在古箏創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影響深遠,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其創作熟練運用傳統素材。王建民的作品都保持著民族性的創作特點,在創作時,他在創作取材時,善于從傳統民間樂曲中尋找靈感,尊重傳統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這位大師的創作清新脫俗,不拘一格,在創新表現手法的同時融入東西放不同文化差異,以傳統文化為載體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大膽創新,在我國當代箏曲藝術作品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其創作特點和風格也成為諸多音樂人士創作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