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利輝
(贛南師范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歌劇是源于西方的一種集說、唱、舞蹈、故事情節、舞臺設計為一體,又以歌唱為主的綜合性藝術形式。通常由宣敘調、詠嘆調、合唱、重唱、間奏曲、序曲等組成。中國的歌劇從“五四”運動以后,眾多音樂家在這個領域開始初步的探索,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黎錦暉在20年代創作的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等。這些作品完全由他自己編劇、譜曲、作詞。盡管這些作品內容是以兒童為主,向兒童傳播新的思想進行啟蒙教育,但是他的這種創作形式,創作經驗為我國歌劇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接下來的歌劇發展中,雖然,30年代聶耳寫了《揚子江暴風雨》、陳田鶴創作了《桃花源》等;40年代錢仁康創作了《大地之歌》、黃源洛創作的《秋子》等作品。但是歌劇這門藝術始終沒有在中國更好的發展起來,也未把中國的民族音樂元素和群眾的勞動生活相結合。直到1942年,延安革命根據地的音樂創作者,在開展的秧歌運動中,創作了一系列的秧歌劇,如《兄妹開荒》、《減租會》、《周子山》等,在秧歌劇的基礎上,才找到歌劇的創作與中國的民族元素和群眾生活相結合的規律。于是在1945年1月至4月由馬可、張魯、瞿維、向隅、陳紫、劉熾作曲,賀敬之、丁毅詞創作了歌劇《白毛女》。
歌劇《白毛女》的音樂素材來源于全國各地方的民歌和地方戲曲曲調,在此基礎上加以改編和創作。如楊白勞所唱的《千里風雪一片白》曲調源自于山西民歌《撿賣根》;女主人公喜兒演唱的《北風吹》的音樂是根據河北民歌《小白菜》改變而成等。該歌劇講述河北省楊各莊貧農楊白勞被地主黃世仁逼死,強迫其女喜兒進入黃家,奸污了喜兒后,將她賣掉。喜兒不得已逃往山林,苦熬三年,頭發變白。喜兒的未婚夫大春打了黃家的仆人,被迫投奔八路軍。大春所在的部隊來到楊各莊,救出喜兒,并發動群眾懲治黃世仁的故事。歌劇講述地主階級壓迫農民的生活現狀,通過喜兒與楊白勞的人物形象說明只要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才能翻身做主。該歌劇成功塑造了以女性為主人公的創作形式,對以后的歌劇創作奠定的基礎。在之后的歌劇創作上,多數作品借鑒了《白毛女》以女性為主要視角的創作動機、以政治題材為背景的創作主題,此外一些作品還模仿了《白毛女》的故事情節。
繼《白毛女》后,又創作出《赤葉河》、《劉胡蘭》、《洪湖赤衛隊》、《劉三姐》、《江姐》等歌劇。從這些歌劇的創作中可以看出,均是以女人為主題來安排歌劇的劇情內容和情節的發展。如歌劇《赤葉河》中塑造了赤葉河畔農民王大富的兒媳燕燕的農村婦女形象;歌劇《劉胡蘭》成功塑造了山西文水縣周西村女青年劉胡蘭帶領群眾與敵人做斗爭被捕后,堅強不屈、視死如歸、從容就義的女共產黨員形象;歌劇《洪湖赤衛隊》中描寫了赤衛隊在鄉黨支部書記韓英的帶領下,與敵人做斗爭時被捕,寧死不屈的革命女干部形象;歌劇《劉三姐》塑造了聰明、美麗、喜愛用歌聲表達人們的愿望和理想的劉三姐被地主迫害,被迫背井離鄉的農村姑娘形象;歌劇《江姐》塑造江雪琴在執行任務中被叛徒蒲志高出賣,不幸被捕,英勇就義的女共產黨員形象。從《白毛女》之后歌劇的創作看,大部分均是以女性為主要人物進行創作,不管是農村婦女為主人公的燕燕,或者是聰明伶俐的農村姑娘劉三姐,還是以共產黨員為主的劉胡蘭、韓英、江姐等均把女性作為歌劇創作的主題。“隨著歌劇舞臺上一系列女主角的涌現,女性的歷史以及由女性所創造的歷史,將不在被歷史所遺忘。女性似乎應該在令她們自豪的形象中陶醉于姐妹在舞臺上的輝煌。”以女性為主題的歌劇創作,講述了女性在生活上與地主階級頑強做斗爭,不畏強暴勇于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塑造了女性共產黨員在革命中與敵人反動派英勇斗爭、不畏犧牲的英雄主義形象。以女性為主題的創作動機成為中國新歌劇創作中的重要元素。
從歌劇《白毛女》在1945年4月正式演出以后的眾多歌劇創作中,故事的情節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繼續沿著《白毛女》的創作思路為主,即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斗爭,反應農村的生活現實,最后通過共產黨領導農民階級推翻地主階級,農民翻身成了社會的主人。如,歌劇《赤葉河》中農民王大富的兒媳燕燕被地主呂承書霸占,其兒子逃走。最后解放軍解放赤葉河,父子倆才相聚,并同廣大受壓迫的百姓懲罰了地主呂承書。從該劇的角色配置上看與《白毛女》的角色極其相似,只是女主角由《白毛女》中的農民的女兒變成了《赤葉河》中農民王大富兒媳,未婚夫換成了丈夫;《劉三姐》故事情節依然是以農民階級為代表的劉三姐與地主階級為代表的莫海仁斗智斗勇的故事,揭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農階級為代表的劉三姐在鄉親們的支持下,通過三月歌節的斗歌大會把地主斗的狼狽不堪。另一類是女性革命共產黨員不怕犧牲、頑強抵抗與反動派敵人作斗爭的故事。如歌劇《洪湖赤衛隊》中鄉黨支部書記韓英在與敵人作戰中與分隊長王金標被捕,后王金標叛變,韓英堅貞不屈。在歌劇《劉三姐》中是因為叛徒蒲志高出賣江姐,導致江姐被捕,關押在渣滓通集中營,最后英勇就義。此外還有相同的故事情節是革命共產黨人被捕后,敵人逼迫他們母親勸降,但母女相互鼓勵支持,勸降均以失敗告終。如,歌劇《劉胡蘭》和《洪湖赤衛隊》均有此情節。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相同的故事情節是中國歌劇在創作中常用的方式,該創作模式,在長期的創作經驗中得到群眾的喜愛和認可。
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藝術而藝術,超越階級的藝術,和政治并行或相互獨立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任何階級社會中任何階級,總是要以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以藝術標放在第二位。”這篇重要的講話成為藝術工作者在之后的藝術創作中,要緊密圍繞政治活動為主題,各個藝術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要符合當下時代標準。在此背景下,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們,創作出了對于中國歌劇的發展起舉重輕重地位的《白毛女》。該歌劇成功塑造以農民階級為代表的楊白勞、喜兒的藝術形象,以黃世仁為代表的地主階級形象。反應地主階級的貪婪,殘酷的剝削農民的生活現實,表達了農民在與地主階級斗爭中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精神,向人們傳遞了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戰勝地主階級,成為社會的主人。歌劇《白毛女》創作中,成功的把作品藝術性與政治文化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使得觀眾能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傳遞著共產黨一心為民,帶領人民走出舊社會,迎來新社會事實。在歌劇《白毛女》之后的創作中,大多數作品創作順應了政治文化的需求,歌劇的藝術性和蘊含的政治文化在作品的表達上同等重要。這些政治的因素涵蓋多個方面,但是只有一個主題,即只有在共產黨人的帶領下,中國人們才能得到解放,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從歌劇《赤葉河》、《劉胡蘭》、到《洪湖赤衛隊》、《劉三姐》、《江姐》等作品的創作中分析,多數作品涵蓋了共產黨人的不屈不撓、英勇反抗的優良品格,描述了共產黨人把人民從地主階級中解救出來的事實,講述共產黨人同反動派作斗爭的光輝故事。
歌劇《白毛女》成功的塑造了不同人物的藝術形象,對中國歌劇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之后的歌劇創作中以它為標桿,創作出了《赤葉河》、《劉胡蘭》、《洪湖赤衛隊》、《劉三姐》、《江姐》等優秀歌劇作品。歌劇《白毛女》所涵蓋的以女性為視角的創作動機、故事情節相似的創作模式、政治題材為背景的創作主題,對今后的歌劇創作提供了借鑒作用,為以后中國新歌劇的創作指明了方向。縱觀中國歌劇的發展,事實也證明了以《白毛女》為例,創作出的歌劇作品,得到觀眾的喜愛,受到市場的認可,為歌劇這種西方的藝術形式,找到在中國發展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