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6)
首先,要討論音程聽辨的各個環節以及要務,就要了解何為音程聽辨,從內容上講,音程聽辨就是指兩個音節之間的音高與音程名稱的聽辨;從形式上講,音程聽辨就是指旋律音程與和聲音程的聽辨。一前一后鳴響,呈橫向形態的為旋律音程;同時鳴響的,呈縱向形態的為和聲音程。所謂音程聽辨,就是從聽到辨析的過程,從聽覺轉化為理論知識的過程。下面就從音響色彩等方面對音程聽辨的方法進行分析。
要想學習和掌握音程聽辨的能力,首先要從音程與調式的關系學起[1]。而調式的組成元素之一便是音程。當某一個人聽辨音程時,第一感覺依托的是調式感,這種本能的聽覺反應,不是固定音高感就是首調音高感。所謂固定音高感即聽覺器官聽到的外部傳遞的音響信號的主導判斷為實際音高;首調音高感是指聽覺器官聽到外部傳遞的音響信號的主導判斷為自然音列中主觀的相對音高[2]。調性就是調高和調式的結合體。而調性是支撐一個音樂作品的核心,支配著作品中每一個音程、音級、和弦。因此在音樂調性的大背景下學習音程訓練,不僅可以訓練出好的音程感還可以訓練出好的調式感。所以,大多數人在學習音程訓練時,都是以首調觀念為主的。
要想學習旋律音程,應該從最簡單的基本音階的訓練開始,把握“就近原則”。學習者在聽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與標準音較近的音上,暫時忽略離標準音較遠的音,并模仿唱出聽到的聲音,從而模仿唱出完整的音程。如此反復的訓練,就有可能出現一次能聽出準確的旋律音程的效果,但這時候反映出的音高是相對音高,應將相對音高在大腦中轉換為實際的音高并記憶下來[3]。當已經可以熟練地掌握基本音階的聽辨訓練時,就可以加大難度進行變化音級的訓練。一般初學者都會對變化音級的訓練感到難度大,沒自信,這時如果覺得對變化的音級訓練有困難,就可以以標準音為軸,對它的上下音逐級,一一進行訓練[4]。
在這里,和聲音程僅僅指單個音程的聽辨而不是某一調式內的音程連接。從難度上講,和聲音程的聽辨訓練難度要大于旋律音程的聽辨訓練,尤其是對于內心聽覺差的人來說,難度更大,所以和聲音程的聽辨訓練要重點對待。同旋律音程的訓練相同,在能聽辨名稱之前,首先要進行的就是模唱。在經過了模唱的訓練后,我們會發現,模唱為聽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音程聽辨也可以提高視唱的能力。因為和聲音程是立體的,所以當聲音響起的那一刻,就要立刻反映出,它的音高和音程名稱。想要達到這一效果,具體有兩種方法實現。第一種以音程距離劃分為主,由近及遠的練習[5]。第二種方法就是保持某一個上方音或者下方音不變,去聽辨另一個聲部的變化。
現代醫學根據臨床報告,認為聯覺是經由某一種感官得到的信息,在傳遞時,致使另一種感覺也得到了刺激,例如“嗅——味聯覺、聽——視聯覺”。我們在聽音樂時對音響產生的色彩幻想就屬于聽——視聯覺。這里的色彩指的是對音程亮度感覺所產生的視覺藝術領域的感悟。在本文中,我們所說的音響色彩訓練法,主要針對的是,大音程、小音程、增音程、減音程、純音程這五種自然音程。自然音程在音響色彩上也分類眾多,每一種音程都搭配著自己獨特的音響色彩和性格。而正是因為色彩的獨特性,使它成為了分辨音程的一個好方法。要進行音程聽辨的任務,首先要培養對音程色彩細致的感受。例如,協和音程最為和諧的純八度,聽起來使人有開闊的感受,它的色彩表現為單調與空洞。不協和音程的音沒有協和音程那么容易聽出,所以一般先將相同度數的音程分組,通過橫向與縱向的對比,分辨出細微的差別。其次,對于增四度和減五度這兩個特殊的自然音程,我們要特別對待。他們的特殊之處在于,這兩個音的度數雖不同但是音數確實相同的,并且單獨聽這兩音均是不協和的。雖然都是調性音樂,但是音響色彩卻不同。
本文從首調音程聽辨訓練、旋律音程聽辨訓練、和聲音程的聽辨訓練、音響色彩的訓練四方面,闡述了音程聽辨的方法與特點。總而言之就是為了尋求出實用性的方法,多聽多練,加強對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再結合成熟的方法,總結經驗,找到提高自己學習的方法,快速掌握音程聽辨的技巧,為自己的音樂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