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培
(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今天的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全球競爭激烈,快速發展的多元化社會,我們的藝術創造,審美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正確的美學思想作為指導,如何正確認識美的產生比表現美的形式來得更加重要。當今社會需要有更多的實踐者來加入到藝術美學的關注與研究的行列中,如何解讀藝術的審美價值,關于藝術美學形態和對象的深入分析與研究,筆者就我的認識來談下我的觀點。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很多相似的藝術現象都同宗教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社會生活是藝術的價值源泉,而藝術審美則是我們在現實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瑞士畫家康拉德·維茨提供給我們景色或可以看作今天的日內瓦湖,薩拉巫山、勒摩爾山和森林覆蓋的瓦龍山。平靜的湖邊,看似如此真實的背景中插入了一段來自《圣經》的故事,這是有史以來最早的“忠實于生活”的風景畫。畫面描述的是耶穌在復活后的一次顯身,他的信徒們整夜捕魚也沒有收獲,直到耶穌出現,他們才拉著滿是魚兒的網收獲頗豐,雖然每個人頭頂光環,但是卻像普通人一般。康拉德·維茨把現實生活與藝術思想巧妙地描繪出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現狀,呈現出藝術的審美價值。
在藝術價值的展現中無論藝術創作還是藝術鑒賞,審美價值都揭露出藝術作品的靈魂。針對審美價值的研究所要體現的正是藝術所要表達的有無價值,審美價值只有相對于審美美感才附有意義。藝術的審美價值不僅僅是單純依附于藝術的創造者所存在的,而是要看藝術作品的關系存在狀態,也就是說藝術作品能否被審美者肯定它的審美內涵與審美價值,它的存在價值才會被認可。蘇珊·朗格強調說:“一個藝術家表現的情感,但并不像一個大發牢騷的政治家或是一個正在大哭大笑的兒童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自然的情感流露并不能完全展現藝術的價值,只有深入到情感和想象的領域真實的展現它的藝術情結,才能更完美的表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在這里,藝術美學的研究就是針對各種藝術形式的審美條件與審美方式的探究與討論,它是人們生活方式,生存狀態的一種精神表達,這才是藝術美學的宗旨所在。
藝術審美形態就是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與藝術對象聯結而形成的審美意象即藝術美,隨著藝術美學日益重視審美問題的思考與研究,無論是一般的審美形態還是藝術的審美形態都被稱為是美的形態,它是人們的情感對象所產生的東西,即人的精神化情感,也是具有審美魅力的產物。根據審美形態的不同,藝術美可以分為優美、崇高、悲劇、喜劇、荒誕等類型進行探究。
“優美”作為審美價值里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形態,在感性形式上一般表現出自由,和諧,平靜的美學特征。在古希臘時期的作品中,阿波羅神和樂的個性可以被稱作優美的象征;茉莉花與蘭花展示出少女般的純白和優雅;桑德羅·波提切利《春的寓言》描繪了維納斯站在天國春意盎然、綴滿鮮花的花園中央,四周是橘子樹,在她的花園里總是一片春天的景象,這些形態所展現的美都突出了作品優美品質來。
“崇高”是美的一種類型,在藝術審美形態史上占據著主導的地位,一直被人所關注,就崇高對象自身來看,與優美剛好相反。而社會領域中的崇高則來源于人類自身的社會實踐與理想追求。崇高在內容形式上多表現為剛強、雄健的偉大特質,通過那些神秘感和未知感,才造就了崇高幽謐深邃的境界。
“悲劇”作為藝術的審美形態在不同的環境背景里潛藏著人類精神生活的各種負面意識,通過焦慮、恐懼、絕望感來展現藝術作品中積極和進步的力量。它在形式上表現出激烈的矛盾斗爭和沖突,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新舊的交替過程,在矛盾中使人得到思考和成熟,人性也變得更加完整且深刻,悲痛之余是強烈而深沉的精神振奮。
“喜劇”是與悲劇相對里的一種藝術表象形態,在當代藝術中喜劇的形式美感顯得日益重要,喜劇以客觀現實為基礎反映出特定的現實生活。如德國美學家康德,他認為喜劇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感情”。藝術家對現實生活中的喜劇元素進行提煉、整合、再創造最后再以滑稽、俏皮的形式表達出來,揭露人性的弱點,引發人們理性的思考,運用詼諧的藝術形態引導人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荒誕”所表達的是不合情理的,藝術的審美形態中多表現為無內容、無價值和無序性,與喜劇的淺顯易懂相比,荒誕更引人深思。荒誕的審美主體總是在壓抑和煩躁的情感狀態之中,形式的荒誕感最為重要,如果沒有完整地展現作品所賦予的意義,那么荒誕的表現形式很容易呈現出喜劇的效果,放空的精神狀態更容易接近毫無意義的表達。
藝術審美對象是相對于藝術審美主體而言的,藝術的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是不可分割的,它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自然是審美的第一對象,自然往往賦予人類思考和實踐,孔子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中展現了生命強勁的力量,體悟到獨特的自然魅力,引導著人們去探索和發現它的朦朧與神秘,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悅。達·芬奇的繪畫作品《蒙娜麗莎》作為審美對象的存在它則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盡管后人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畫面所刻畫出的女性形象大氣婉約,神秘溫婉的微笑至今都讓后人對此無從所之,難以了然,留下的只是無盡的猜測與深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審美對象展現的更是對藝術理想的追求。
在藝術審美活動中,審美對象有著十分積極重要的作用,人離開了審美活動,也就離開了情感的判斷,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導向功能,引導著審美主體對藝術作品做出相應的審美選擇。就像有的人喜歡國畫濃重的水墨感,有的人則欣賞油畫強烈的色彩感,一些人喜歡抒情音樂的緩慢韻律,另一些人則愛好搖滾樂的激昂澎湃等等。這些都是因為審美主體對審美的對象有著不同的喜好和心里訴求,他們的心中都有著各自的審美標準,從而引導著他們對藝術作品的選擇喜好。從藝術作品來分析,當它呈現在人們面前時就已經帶給審美主體帶來最直觀和感性的表象,想要引起審美主體的關注,就要兼具藝術美學的特征。不同的藝術作品能夠滿足不同審美主體的需要,是因為他們之間能夠相互吸引,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在藝術審美活動中,只有引發人類審美的激情和愉悅的心理,設計作品才會吸引審美主體去認真的關注和體驗它。
放眼時代,藝術美學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對美的感知正是一切社會進步的由來。藝術美學需要探索和滿足更加寬廣的人性空間,更真實的反映人性價值的現實與內心活動,通過人對美的體驗來實現藝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今天的我們更需要去讀懂美學,感知美學,以美好的情感來引領人類社會朝著更加創意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讓美學在藝術的道路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