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婧瓊 雷 陽 霍繼榮 張靜平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老年病科,湖南 長沙 410011)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發展中國家的老年人年齡界限定為60歲以上〔1〕。2010年,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顯示〔2〕,目前我國約有1.8億老年人,占13.26%。預計到21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4億,約占總人口的28%,達到老齡化高峰〔3〕。人口老齡化會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老年人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增加。抑郁就是老年人常見的負性情緒之一〔4〕。據統計,老年抑郁發病率在世界各地老年人精神疾病的發病率當中是最高的,占所有老年精神疾病的16%~26%〔5〕。2013年,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持,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負責執行的《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項目〔6〕結果顯示,老年人群的40%出現了較高程度的抑郁癥狀,其中,男性占32.1%,女性占47.6%。抑郁會導致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出現嚴重的危害,如:軀體功能下降,生活質量降低,殘疾率、病死率和自殺率升高等等〔7〕。心理彈性是近年來醫學界和心理學界關注的全新概念,美國心理學會將其定義為: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也意味著對負性事件具有良好的反彈能力〔8〕。研究發現〔9〕,心理彈性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負性生活事件在抑郁癥狀中的作用,并且可以顯著負向預測抑郁的發生〔10〕。本文對老年抑郁患者心理彈性的內涵及研究進展予以介紹。
17世紀,研究者用拉丁文Deprimere描述“下壓”的抑郁情緒,現在,用英文Depression來描述〔11〕。根據研究范圍的不同、研究程度的不同,抑郁的定義就不同。孟昭蘭〔12〕認為抑郁是一種復合性的情緒體驗:它與其他任何一種單一負性情緒(如:悲傷)不同,抑郁的體驗更為強烈,持續時間更長,帶給人的痛苦更大。美國心理學家 Angold等〔13〕認為抑郁有如下4個特點:①正常與低落情緒的波動,即:每天出現情緒惡劣的一面;②對一些不良事件的反應,表現為不愉快、悲傷或精神痛苦;③個體相對持久和穩定的愉快感缺乏;④病理性的心境低下或惡劣。其中,抑郁癥是一種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常見的心境障礙,是一種病理性情緒,其主要臨床特征為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這種低落與個體處境不相稱,嚴重者可以引起自殺〔14〕。抑郁癥的判定較為嚴苛,可由醫學標準診斷〔15〕。多數抑郁病例可以反復發作,多數發作可以緩解,部分發作可轉為慢性。抑郁癥狀具有“三低癥狀”,包括情緒低落、思維緩慢和意志活動減退〔16〕。可表現為對外界反應遲鈍,動作或言語減少、食欲減退、體重改變、睡眠障礙、疼痛;還有情緒低落、焦慮、自殺意念、自罪觀念等。而閾下抑郁是指處于抑郁情緒狀態中,且存在部分抑郁癥狀,但又不符合抑郁診斷指標和病程指標〔17〕。閾下抑郁和抑郁癥相比,其癥狀輕、自殺想法少,但是數量多,消極影響大〔15〕。
由于抑郁同時從屬于醫學與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抑郁這一術語〔18〕常被不加區分地用于描述抑郁性體驗、病理性抑郁癥狀、抑郁癥等整個連續譜,可見,對抑郁描述的不同,診斷的標準也不同。醫學上,常用的標準有3種:WHO編寫的《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分類(ICD)-10》、美國的《精神障礙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Ⅳ》及我國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19〕;心理學上,研究者運用各種抑郁評定量表對抑郁進行評估,如抑郁自評量表(SDS)、老年抑郁量表(GDS)、漢密頓抑郁量表(HRSD)等〔20〕。
社區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約為15%;在保健機構中,這個比例大約是20%〔21〕;在醫院里,老年患者抑郁癥的發病率為11%~25%〔22〕。醫護人員和相關健康從業者需要思考怎樣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使他們能夠保持身心愉快,安享晚年生活,醫學界和心理學界已經對此表達了足夠的重視,預計將開展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心理彈性便可以應用其中。
2.1心理彈性的概念和模型 心理彈性結合了積極心理學、健康心理學、應激理論,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個人的應激反應。Richardson〔23〕認為,心理彈性可以決定人們應對危機或壓力的反應。
關于心理彈性的概念,研究者切入問題角度的不同其解釋就不同,歸納起來可以分為3種定義形式:結果性定義、能力性定義和過程性定義〔24〕。①結果性定義:突出的是個體心理彈性的發展結果,即個體在面對壓力、逆境或威脅后適應和發展良好的表現;②能力性定義:將心理彈性看作是個體所具有的適應良好的能力和特質;③過程性定義:將心理彈性看作是一種動態適應過程,指個體對生活逆境和困難的積極適應。雖然這3種觀點描述的側重點不一樣,但是它們結合在一起還是一個整體,只要個體具有高心理彈性,無論是適應的過程還是最終表現出的結果狀態,發展而來的能力特質都會是積極的、有益的。
對于心理彈性模型的形成和發展,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闡述。具有代表性的模型分別有 Garmezy〔25〕提出的補償模型、Masten等〔26〕提出的挑戰模型、Garmezy等〔27〕提出的條件模型和Kumpfer等〔28〕提出的彈性框架模型。其中,以Kumpfer提出的彈性框架模型最具代表性。Kumpfer的彈性框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結構模型,該框架是建立在社會生態模型和個體-過程-情境模型基礎上的綜合模型。框架可以分三部分來解釋:一是已有的環境特征,如危險因子或保護因子,可能是來自于家庭、文化、社區、同伴方面的;二是心理彈性者個體內部的特征,包括認知、情緒、身體、行為、精神五個方面;三是消極事件后,中介作用的動態機制及個體的發展結果〔28〕。這三種結果分別是〔29〕:彈性重組、動態平衡的重組和不良適應重組,代表了升華、不變和重壓困擾。整體來看,當個體遭遇壓力或者負性生活事件時,內部的各種彈性因子就會活動起來,盡最大努力保護個體。
2.2心理彈性的研究進展 心理彈性的研究起源自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30〕,以“Resilience,Psychological”為主題詞,檢索Pubmed數據庫,目前共有1 801篇相關文獻,主要研究為心理彈性水平的評估工具研究、系統性代表研究、影響因素研究、心理彈性的機制研究等。研究對象多集中在健康人群、青少年及精神病患者、癌癥患者等,在與老年人相關的心理彈性研究方面,目前Pubmed數據庫中僅有17篇文獻,多是社區老年人、老年癌癥患者,很少關注到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這一群體。Mertens等〔31〕對361例荷蘭中老年慢性病患者調查發現,高水平的心理彈性能夠幫助慢性病患者應對和適應他們的疾病。
國內有關心理彈性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關于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心理彈性的研究成果處于空白。其他文獻的研究對象多為留守兒童、在校大學生、地震災區群體等。劉靜等〔32〕對四川留守兒童的研究發現,心理彈性是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趙晶等〔33〕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心理彈性與積極情緒、總體幸福感正相關,與焦慮、抑郁癥狀負相關;同時,Lim等〔9〕對385位中國社區老年人調查發現,心理彈性能夠顯著調節負性生活事件在抑郁癥狀中的作用。心理彈性可以讓個體改變自身以適應多變環境,可以使個體從壓力情境中恢復,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能夠有效地抵御壓力所產生的負面影響〔34,35〕。
3.1研制針對性的測評工具 目前,國外已經公開發表了19種用于測量心理彈性水平的量表,均具有較好的信效度〔36〕,然而這些量表大多針對于兒童、青少年、大學生等人群〔37,38〕,除了需要進行漢化和文化調適以外,由于不同人群的心理彈性結構存在差異,還需要酌情修訂維度和常模。因此需要加快編制或引入適合我國老年抑郁患者的測量工具,滿足測評需要。
3.2加強對老年抑郁患者心理彈性內涵的探索 心理彈性對于老年抑郁人群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國內的研究尚處于起步的階段。比起被認為是部分個體才具有的能力或品質,本研究更傾向于接受過程性定義的觀點,認為心理彈性是一個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學習和發展的動態過程,是一組能力和品質通過動態的交互作用幫助個體在面對壓力和逆境時成功應對和恢復的過程〔39〕,研究者需要從環境特征,個體特征,個體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兩個方面,更深入地探討老年抑郁患者心理彈性的形成過程和影響因素。
3.3注重開展干預性研究 心理彈性領域的研究具有鮮明的應用取向,目前國外的心理彈性干預方案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40〕。在明確了心理彈性的預測因子和保護性因素的基礎上,開展彈性增強模式的構建及實證研究,對于促進老年抑郁患者的心理健康,幫助良好應對疾病狀態,增強自我管理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王曉華,竇 靖,程海靜.醫院老年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調查〔J〕.河北醫藥,2013;35(16):2509-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3;19(8):511-2.
3萬紹蘭,李鳳儀,郭曉玉.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的發生與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河南中醫,2013;(B10):500-1.
4孔令娜,周穎清.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情緒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生命質量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0):4548-9.
5王俊青,李廣萍.老年抑郁癥的護理〔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4;3(3):103-4.
6Charls研究團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全國基線報告〔EB/OL〕.http://www.nsd.edu.cn/cn/article.asp?articleid=16926,2014.4.6.
7陳光華,孛素霞,王冬紅,等.空巢老人下肢骨折后焦慮、抑郁的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9):161-2.
8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he road to resilience〔EB/OL〕.http://www.apa.org/helpcenter/road-resilience.aspx,2011.1.7.
9Lim ML,Lim D,Gwee X,etal.Resilience,stressful life events,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mong older Chinese adults〔J〕.Aging Mental Health,2015;19(11):1005-14.
10Campbell-Sills L,Cohan SL,Stein MB.Relationship of resilience to personality,coping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J〕.Behav Res Ther,2006;44(4):585-99.
11張紅云,張紅梅,孫素珍.河南省某三級甲等精神病醫院護士工作倦怠狀況調查〔J〕.職業與健康,2009;25(15):1577-80.
12孟昭蘭.人類情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67-78.
13Angold A,Kutter M.Effects of age and pubertal status on depression inalargeclinical sample〔J〕.Develop Psychopathol,1992;4(1):5-28.
14姜 濤.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癥〔J〕.家庭醫藥,2014;(10):61.
15甘麗英.中國軍人抑郁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危險因素橫斷面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3.
16李明珠,邢 穎,岳瀅瀅,等.從抑郁癥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生機制的相關性探討肝胃不和證的研究思路〔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5(6):36-8.
17周榮慧,呼 濱,丁炎明,等.北京城區綜合性醫院護士職業倦怠影響因素的追蹤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9):27-30.
18康 燕,唐 平.抑郁及抑郁癥的哲學解讀〔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9):1146-8.
19張秉楠.低齡老年人心理彈性、領悟社會支持與抑郁的關系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1.
20黃仁輝.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及應對方式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6.
21馬靜怡.老年抑郁、焦慮與認知功能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其關系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4.
22Maris RW.Suicide〔J〕.Lancet,2002;360(9329):319-26.
23Richardson GE.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J Clin Psychol,2002;58(3):307-21.
24蒲 勤.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彈性和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25Garmezy N.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to advers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overty〔J〕.Am Behav Sci,1991;34(4):416-30.
26Masten AS,Best KM,Garmezy N.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J〕.Develop Psychopathol,1990;2(4):425-44.
27Garmezy N,Masten AS,Tellegen A.The study of stress and competence in children: a building block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J〕.Child Development,1984;55(1):97-111.
28Kumpfer KL,Bluth B.Parent/child transactional processes predictive of resilience or vulnerability to "substance abuse disorders"〔J〕.Substance Use Misuse,2004;39(5):671-98.
29高登峰.大學生學習壓力、心理彈性、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30時慧潔,時秋英.心理彈性研究現狀〔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3):1227-9.
31Mertens VC,Bosma H,Groffen DA,etal.Good friends,high income or resilience? What matters most for elderly patients〔J〕?Eur J Public Health,2012;22(5):666-71.
32劉 靜,楊曉妍,楊 洋,等.四川資中縣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11):1648-50.
33趙 晶,羅 崢,王 雪.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彈性、積極情緒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9):1078-80.
34Waugh CE,Fredrickson BL,Taylor SF.Adapting to life′s slings and arrow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ilience when recovering from an anticipated threat〔J〕.J Res Pers,2008;42(4):1031-46.
35Leipold B,Greve W.Resilience a conceptual bridge between coping and development〔J〕.Europ Psychol,2009;14(1):40-50.
36Windle G,Bennett KM,Noyes J.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resilience measurement scales〔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1;9(1):8.
37尹富權,唐崢華,林盈盈,等.留守流動兒童與城鄉兒童的行為問題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5):750-2.
38王志賢,李 欣,靳婷婷,等.常州市大學生心理資本現狀調研及其分析〔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5;21(1):68-71.
39Luthar S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2000;71(3):543-62.
40Steinhardt MA,Brown SA,Dubois SK,etal.A Resilience intervention in African-America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J〕.Am J Health Behav,2015;39(4):2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