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愛周(云南省文化館)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歌頌新時代、唱響主旋律、弘揚真善美、激發正能量、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推出一批群眾文藝精品。云南省文化廳于2018年8月26日至28日在紅河州成功舉辦云南省第三屆大家樂群眾文化“彩云獎”音樂類作品全省決賽。通過2天的緊張角逐、專家評委的認真評選,入圍決賽的24個音樂類作品,最終昆明市的《小馬街的小新娘》、普洱市的《春到拉祜山》、昭通市的《阿依古舉》、保山市的《幸福阿昌蹬窩羅》、臨滄市的《遮然》、怒江州的《阿里當里當子來》6個節目獲得了本屆“彩云獎”。
本屆“彩云獎”決賽的音樂類作品體裁新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接地氣、有人氣、揚正氣,集中展示了云南各族人民濃郁的音樂文化特色和蓬勃向上的昂揚朝氣。在保留了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的同時,體現出現代文明對各民族文化生活的影響和變革,無一不展示著云南各族人民崇尚自然、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與美好向往。
本屆“彩云獎”音樂類節目決賽第一場于8月26日晚在紅河大劇院舉行,來自保山市的《阿昌蹬窩羅》《彝寨歡歌》、普洱市的《巴哈雅迷》《春到拉祜山》、德宏州的《茶瑤》、麗江市的 《阿媽瓜魯》 《阿哩哩吉普兒》、迪慶州的《阿尺木刮》、西雙版納州的《你可聽見》 《瑤山謠》、臨滄市的《遮然》、怒江州的《阿里當里當子來》12支參賽曲目為觀眾呈現出一場獨具特色的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盛宴。
來自保山市的獲獎節目《阿昌蹬窩羅》為此次音樂類節目決賽拉開序幕,動聽的四聲部合唱表達出阿昌族人民對幸福新生活的歌頌與向往。作品以阿昌族民間音樂“蹬窩羅”為主題,歌詞采用阿昌族語言和漢語相結合的方式,充分體現民族傳統音樂與現代合唱寫作的有機結合。音樂采用阿昌族民間音樂“蹬窩羅”的元素,用A-B-A的結構及較現代的四部和聲編配,使整首歌曲旋律流暢、特點鮮明,有較強的聽覺沖擊。通過歌曲演繹,表達了阿昌人民安居樂業、幸福快樂的新時代,以及阿昌人民對幸福新生活的歌頌與向往之情,讓觀眾感受到阿昌族的音樂魅力!
臨滄市的獲獎節目《遮然》,就是在佤族傳統“玩調”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性的改編和創作,使歌曲更具舞臺魅力。佤族民歌“遮然”意為“石崖滴水”,是廣泛流傳在佤族地區的女性玩調之一,是具有濃郁特點的原生態三聲部輪唱。通過滄源縣文化館音樂創作人員重新創作、提煉、加工改編為女聲四聲部輪唱,是佤族姑娘歌頌和贊美美好生活的一段動聽旋律、一曲古補歌謠、一首優美的民間歌曲。千百年來,佤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自己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佤族民歌,它是佤族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記載方式之一。不僅表現了阿佤人的喜怒哀樂,也記載了阿佤人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無論是史歌還是勞作歌,無論是玩調還是風習歌,都表達了阿佤人的美好愿望和真情實感。
怒江州的獲獎節目《阿里當里當子來》,是根據怒江傈僳族最具代表性的原生傳統民歌改編創作而來的。“阿里當里當子來”為傈僳語,意譯是盡情的歡樂,該作品亦稱之為傈僳酒歌,展現了淳樸的怒江傈僳族人,每當在歡樂之時總會帶著熱情飲下一杯幸福的酒、相逢時帶著美好的心情喝下一杯同心的酒,唱出了淳樸的怒江傈僳族人熱情好客的美好情懷!
普洱市的獲獎節目《春到拉祜山》則講述了改革的春風吹進拉祜山寨、拉祜兒女過上新生活的故事。歌曲是根據拉祜族古調發展改編創作的無伴奏合唱,表達了拉祜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心一意跟黨走、同心攜手、發奮圖強建設美好家園的堅定信念和決心,熱情謳歌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的拉祜山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
縱觀第一場決賽的4個獲獎音樂節目,主題鮮明、題材新穎,彰顯云南各民族新時代風采。新的時代新的變化,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云南各族人民勤勞致富奔小康,云嶺高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從作品反映的主題思想還是題材的選擇,都獨到新穎,從藝術的高度充分展示了近年來云南各民族地區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各族人民幸福美滿的生活情景。
8月27日晚,第二場音樂類決賽節目演出依然精彩紛呈,昆明市的《小馬街的小新娘》 《彝寨隨想》、楚雄州的《弦樂悠悠》 《暖春》、昭通市的《阿依古舉》 《我的村莊》、文山州的《銅鼓祭歌》 《哨·久別瑪》、大理州的《只得望望不得采》、玉溪市的《拾菌調》、紅河州的《馬纓花》、曲靖市的《水妹》共12個獨具特色的音樂節目更加引人入勝,讓人流連忘返。
在現場,昆明市選送的獲獎節目《小馬街的小新娘》具有濃郁的滇中民歌韻味,曲調含有云南花燈旋律,特別注重風味的濃郁,結合少有的3/4拍節奏轉小快板,使得音樂十分豐富。歌曲唱出了滇中鄉鎮的姑娘即將出嫁時甜美慌亂的心情。作品為滇中音樂藝術增添了新的血液,充分體現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昭通市選送的獲獎節目《阿依古舉》,是根據永善彝族民族民間歌曲、小調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改編而成。以民間歌曲、小調旋律為素材,表現了漂亮的彝族少女遠嫁他鄉、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那柔美的歌聲在靈魂深處無息地回響,跳動的音符漸漸托出對家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之情。
參加第二場決賽的其他音樂節目也精彩紛呈,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文山州選送的《銅鼓祭歌》,以壯族鼓祭祀為創作背景,根植于傳統壯族銅鼓祭祀文化與習俗,以祭祀經文的內容與旋律素材為基礎,結合新的音樂語匯進行改編創作,使其成為結構完整的歌曲形式,并在表演形式上進行大膽嘗試,將銅鼓祭祀、歌唱與舞蹈融為體,從而使得壯族銅鼓祭祀歌舞得以在舞臺上完整現,極具神秘感且不缺乏歌唱的藝術性。楚雄州選送的器樂節目《彝寨隨想》以民族、通俗相融合的風格,選用云南彝族傳統音樂元素,加入現代編創手法,以彝族傳統樂器月琴為主,加入小提琴、手鼓、樹葉等其他樂器,輔以背景視頻、人聲演唱、演員形體表演等形式進行構思和表現。描寫了彝族同胞悅祥和的幸福生活,謳歌民族大家庭和諧相處的主題。玉溪市選送的《拾菌調》是由流傳于峨山彝族群眾中的同名傳統調子改編創作而成。歌曲表現彝家女子清晨呼朋引伴上山拾菌的歡快場景,風趣詼諧,富有濃郁生活氣息,充滿了幸福感。特別歌詞中“拾菌的阿表妹,你們給拾菌子呢”的彝語,“阿姐木該若弱,那么格格些”既是實詞又當襯詞,在歌曲中大量使用,好唱、好聽、好記,有效增強了歌曲民族特色和藝術效果,唱出了彝族同胞對生活的熱愛。紅河州選送的《馬纓花》集表演、演唱于一體,青春活潑,不拘一格,既有傳統的創新,更有內容的出彩,大氣而又細膩的表演,宛若天籟之音,仿佛把人帶進了馬纓花盛開的地方。
兩年一屆的“彩云獎”比賽,是集中展示云南省群眾文藝創作新成果的平臺和藝術盛會,多年來一直受到廣大群文工作者的關注和參與,在歷屆“彩云獎”比賽中,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群眾文藝精品,如《阿哈巴拉》《瓦器器》等榮獲全國“群星獎”。參加本屆“彩云獎”決賽的音樂節目,內容豐富,特別是云南獨有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阿昌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等民族都有反映。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特別是女聲小合唱和組合表演唱獨領風騷,紛紛摘取了含金量極高的“彩云獎”。
歌聲悠揚,精彩動人,一個個包含著廣大群文音樂工作者辛勤勞動和真情實感的節目深受觀眾的喜愛贊賞。獲得本屆“彩云獎”的音樂節目,充分體現了當下云南群眾音樂創作的實力和水平,無論題材的加工提升還是和聲的寫作編配,都具有一定的技巧,創作手法有較大的提高,特別是旋律和聲部的寫作進一步規范,使作品直體明顯,和聲協和,風格清新,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準。
看得出來,參加本屆“彩云獎”決賽的音樂節目都是經過精心編排、鼎力打造的,呈現出云南群眾音樂創作的最佳水平。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廣大音樂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強現實題材創作,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了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的精品力作。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式,創作出一批“有人氣、接地氣、揚正氣”的優秀文藝作品,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推動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放歌新時代,筑夢彩云南。近年來,云南群眾文藝創作碩果累累,文化活動蓬勃發展,使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而且還走出鄉村、走出云南,走上了全國“群星獎”的領獎舞臺,為云南贏得了掌聲和榮譽,為云南群眾文藝精品力作的打造和宣傳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