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保山市文化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文化建設目標,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群眾文化顧名思義就是把人民群眾作為發展主體,以文化娛樂的發展和傳承作為主要的社會性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群眾文化建設伴隨時代特征的轉變發揮著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重要作用,成為建設我國和諧社會的有力支柱。在新形勢下,必須建設與發展群眾文化,不斷推進文化的創新,滿足人們的文化追求。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不斷加深,作為旨在豐富社會公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會公眾精神文化福祉的群眾文化工作而言,亦面臨著革新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式的考驗。如果想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滿足人們對于文化方面的追求,就必須要深入了解到現如今群眾文化活動工作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形式上略顯單一,內容上比較單調,不夠豐富。另外,參與的社會群體局限,覆蓋面不足,極大地制約著群眾文化運動的發展。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群眾文化活動單調,導致群眾參與熱情不夠,覆蓋不廣,效果不佳,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雖然現如今大部分群眾文化活動都對工作人員設立了相關的專業素質培訓課,但是由于缺乏系統化的管理體系,所以導致一些素質培訓課形同虛設,對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培養工作不到位。現如今大部分群眾文化活動對于工作人員的培訓課程都是抱著一種“將相關知識交給工作人員,能不能完全掌握或者專業素質導致過不過關都是工作人員自己的事情”的一個心態,導致一些工作人員在進行相關專業知識培訓課時并沒有認真對待,一直抱著一種應付的心態,致使工作人員的思想領悟和專業素質始終得不到提升。
少數文化管理單位或文化館(站),在群眾文化建設計劃制定中沒有長遠的眼光,缺少明確的發展目標,導致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相形見絀,影響了群眾文化的推進。沒有從工作實際出發,結合地方特色和風俗,踏實履行相關調研工作,使得開展的文化活動脫離了群眾基礎,既得不到群眾的認可,又得不到群眾的支持,更得不到群眾的響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
如何從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結合當地的實際開展具體的文化活動?如何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其中,保障覆蓋面?如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形式,切實提高群眾精神素養?是我們每一個文化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受歷史原因的影響,我國文化管理體制的整體建設進程未能盡如人意,同時,傳統人事制度存在的弊端導致了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低效。因此,應當立足于當下的工作實情,積極推動工作機制的健全,確保長效機制的創設。
現如今,我國廣大的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樣,這就需要我國的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基層,同群眾進行交流,面對面地進行溝通,從而更為深刻地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把握住群眾實際需求。在發展群眾文化的過程中,只有真實地掌握住群眾的實際需求,才能夠正確的制訂出文化活動計劃,讓活動計劃更貼近百姓的生活。因此,我國的文化工作者應當做到有的放矢,重視活動計劃的設計,相關文化館或者文化站需要定期制訂出一份詳細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活動方案,同時要具體落實到相關責任人的身上,從而保證群眾文化的有序開展。
地方政府應當在政策方面多一些傾斜,做好相關規劃,有序增加資金、人才投入,完善軟硬件設施,使得群眾文化能夠逐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要,適應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促進社會形態的不斷進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群眾文化建設中,需要良好的軟硬件設施,只有依據實際增加資金投入,才能為做好群眾文化工作打下基礎。有關部門應當加大文化經費的投入,積極吸收社會資金。調動地方知名大企業、廣播電臺、電視臺、報社雜志等主流媒體,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形成政府主導,依托當地實際拉動企業冠名贊助,多方協同合作的方式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促使雙方、多方參與到文化活動中,既是建設者、投資者,又是文化建設成果的獲益者,雙贏的模式促進群眾文化的發展。
群眾文化工作主要是面向全社會,為我國群眾提供公益性的文化產品以及服務,基本由政府主導;經營性產業主要的方向在于市場,文化產品以及文化服務等具備典型的經濟形態,是一種經濟產業在現有文化發展領域中的主要表現,主導者為市場。在新形勢下,應當高度重視二者的發展,政府管理部門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積極開展文化活動,凸顯出文化的公益性。不斷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才能真正地繁榮我國的文化市場,實現文化的真正價值,提高競爭能力。不斷投入人力與物力,支持公益性文化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在改革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二者之間的關系,盡量保證公益性的文化產業與經濟性的文化產業能夠共同發展,相互支持。持續推進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管理體制,保證群眾文化工作健康高效地運行。
應當立足于長遠的角度,積極推進人才遴選機制的創新,以便吸引具備較高專業水準、較高職業素養,且具備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的人才能夠補充到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隊伍之中。
群眾文化發展的法寶在于資源整合與共建共享。在人力資源的發展上應當積極挖掘文藝人才,讓更多富有才藝的群眾能夠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在活動場地方面,可以讓一些學校、公園在一定時間內向群眾免費開放,從而實現設施資源的共享與共用;在經費上,應當拓寬資金籌措的途徑,爭取社會各界的資助,讓群眾的文化活動能夠得到經濟保障。
領導既要在工作過程中帶領職工,又要在生活中引導。在生活上適當地對職工表示關心,能夠使職工與領導之間的關系得到改善與提升,增加信任度,提高工作效率。因為員工在工作過程中,不僅僅需要的是報酬或者待遇的鼓勵,更需要的是領導的認同和關心,只有這樣才更能夠激發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使群眾文化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得到應有的提升和發展。
開展良好的文化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打造出一支高素質、高能力的文化建設隊伍,因為這些工作者身兼重要使命,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武裝人、塑造人以及鼓舞人,讓所有的群眾都能夠很好的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因此,文化管理部門應當高度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將一些具有奉獻精神同時又具有真才實學的文化人才吸納到隊伍中,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更為有效的鍛煉。同時,還要定期進行培訓,提高其文化素質與服務水平,逐步將他們培養訓練成文化工作中的骨干人士。除此之外,要善于利用文藝團體中的那些專業人才的力量,讓他們對文化活動進行指導,保證文化隊伍的專業性。這些專業人士可以定期下到社區中,對一些業余的文藝隊伍進行指導,從而讓他們能夠逐漸形成一支有實力、有潛力的文化活動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群眾文化建設者的管理能力與業務水平,從而更為有效地發展我國的群眾文化。
群眾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動,只要有觀眾就有市場,只要有市場,才能達到群眾參與、教育人民、提高群眾素質的目的。有鑒于此,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的相關部門以及有關人員,應當遵循和尊重市場發展的內在規律,認真體察和思考社會公眾對于群眾文化作品以及群眾文化活動的態度,進而在此基礎之上實現優秀文化作品的創作以及優秀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由于我國現如今國家實力和經濟飛速發展,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都將金錢的得失放在了首要位置,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一些民間的各種組織都被利益蒙蔽了雙眼,導致了群眾文化活動舉辦的動機不純,舉辦活動的目的也僅僅是著眼于自身的利益,并沒有從實質上考慮過基層群眾的真正需求。
在新形勢下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群眾文化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那么領導方必須要改變其思想觀念,將活動舉辦的動機從原本的利益層面轉變成為群眾服務的動機,只有改變了舉辦活動的動機,才能夠真正意義上使群眾文化活動發揮其最大作用。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對外交流活動。我國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且地域寬廣,依據地方特色和風俗習慣,各地群眾文化、民族風情具有不同的特色。通過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能夠開闊視野,形成合力,吸收各地群眾文化建設的良好經驗,從而促進張力,更好地協調群眾文化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加強文化交流活動,有利于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彰顯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魅力,促進文化交流和融合。
工作中應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本著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不斷深挖本地文化資源,在原有基礎上提升與創新,凝聚當地的文藝骨干,打造出高水平的群眾文化精品,擴大當地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如我市獲得全國“荷花獎”的傈僳族大型舞蹈詩《阿傈僳》、獲得全國“群星獎”的阿昌族女子群舞 《阿昌女子蹬窩羅》、獲得全國“荷花獎”的德昂族女子群舞《紅腰箍》等。在“精”與“特”的原則下,提升本地群眾文化的層次和水平!
在開展文化活動的時候,應立足實際,利用當地文化組織的作用,不斷凝聚當地的文藝骨干,開展精品文化互動,突出文化主題,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最終打造出屬于當地文化發展的群眾文化品牌,擴大當地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多元化運作是發展群眾文化的一種新措施,政府可以設置一些文化服務中心、社區、學校等組織,讓其成為活動舉辦的主體,積極參與到文化建設當中。例如:結合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依據居民的職業和文化構成特點,不斷挖掘社區的特色文化資源,調動當地群眾的積極性,舉辦居民真正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提高社區文化的整體發展水平。此外,還可以積極推動各企業的文化建設與發展,發揮出企業內部工會組織以及文體協會的真正作用,舉辦文化作品展覽會、開展企業文化藝術晚會以及職工的體育活動等,從而在企業內部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最終實現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也就是所謂的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甚至是部隊文化。
群眾文化有著輝煌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迎來新的歷史機遇期。通過對群眾文化建設的分析,結合地方工作經驗,把握時代脈搏,科學管理群眾文化事業,加大對群眾文化建設的投入與保障,培養卓越的群眾文化工作者,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帶來的優勢,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水平將在新形勢的局面中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