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偉(甘肅省臨夏中學)
高中新課程音樂鑒賞是高中音樂教學的基礎領域,在高中教育體系中,占有獨特的地位。而如何運用創新教學策略,有效地針對新課程背景下上好高中音樂鑒賞課,進一步提高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需要嘗試與探索的一個課題。由此,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就必須制定出好的教學方式和過程,并且要合理地安排好教學中的相關度的把握,以期取得合理的教學效果。
在音樂課改的背景下進行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必須要依據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大綱規劃實際教學進度,合理選擇教材中適合當前學生實際學習進度的章節,充分考慮本地區學生實際特征,結合學生對于音樂內容的訴求,確立每節音樂鑒賞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在高中音樂鑒賞課的實際教學中,確立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意味著這節課的教學思路、課件制作的思路也清晰了。《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依據課程性質,將課程目標含在三個度的表述中。
第一個度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要求: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要培養學生分析音樂素材和評價音樂視聽片段的初步能力,并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觀,“態度的習得,對事物的明確認識和清晰理解”有同工異曲之處。
第二個度是“過程與方法”。課程目標要求: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要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探討,倡導音樂即興活動與實際鑒賞音樂作品相結合的學習方法,以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三個度是“知識與技能”。課程目標要求: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要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的各種表現模式,如聲樂、器樂、舞蹈、合唱、協奏、獨奏等;了解中國音樂發展的歷史和世界各大洲獨具特色和代表性音樂,認識音樂在各個時期對人類發展的社會功能,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
有些音樂作品先簡介時代背景、作者,然后再鑒賞效果好。如歷史性強的音樂作品貝多芬《第23鋼琴奏鳴曲》和肖邦的《c小調練習曲》、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有些音樂作品則先聽、先感受再理解和概括,如印象派德彪西的交響素描《大海》、俄羅斯民族樂派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中的作品;有些則直接先學唱主題再聽賞音樂,增加作品的冗余度,引起共鳴,然后再分析、評判效果會更好,如冼星海《黃河大合唱》、高亢的西北腔《上去高山望平川》、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等等。
鑒賞音樂作品需要處理好靜與動的問題。有些音樂作品需用心感悟,靜靜地聽、靜靜地去想反而有意境,如李斯特的《愛之夢》和中國古琴器樂曲《高山流水》等;有的作品如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和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等則需要激情。引導學生動起來效果會更好,教師只有先感動自己才會感動學生,只有將激情傳遞給學生,音樂的美才會沁人心肺,音樂課堂自然會生動活潑、情趣盎然。
通過多媒體創設鑒賞音樂內容的情景、意境,能有效地渲染氛圍,如同學生身臨其境,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再靈活運用精心制作的課件,讓學生在有效和豐富的音頻、視頻等豐富多彩的效果中,付之一教師的講解,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為課堂教學提供鮮明的感知形象,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使學生的認識過程變得方便、快捷、準確、高效。但要注意,應避免濫用而導致忽視音樂學科本體,導致音樂鑒賞課的機械化和乏味性。
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應設計出實現最佳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方法,從創設情境開始設定三維學習目標,精選優秀的代表性音樂旋律片段,再根據當初的教學設計思路,采用合理的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創設性教學方法開展授課活動。
在音樂鑒賞教學課堂中的導入、主題音樂展示、教師范唱范奏以及互動、討論與拓展等環節,也要做精心設計,因為這些環環相扣的細節,也是非常關鍵的,都能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水平。同時,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有主體性的討論,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深處,以達到音樂鑒賞的美育目標。
音樂藝術在情感表達的概括性和在藝術表現的非具象性這一本質特征,賦予音樂教育以得天獨厚的、天然的資源,我們理應用好它,為每個高中生音樂文化素養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