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洋 魏俊琰
現代化是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夢想與不懈追求。現代化進程是一個長期的發展變化過程,是包括政治、經濟、生態、文化在內的全方位的社會變遷。其中的“文化現代化”是中國全面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指引。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經過改革開放將近40年的不懈奮斗,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引領中國共產黨一直勇往無前,不斷奮力開創中國美好未來的思想基礎和人文底蘊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中華文化的自救與重構依然在繼續,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需要更好的理論指導,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引領中華文化的現代化之路。
“文化”一詞生發于古代西方社會,在十八世紀末期才傳入我國。這一時期,對于“文化”的解釋主要有文明開化、重心重德等意義。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文化包括了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具有物質形態的產品和以精神、意識形態存在的產品。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文化主要指精神產品,以詩詞、文章、藝術、攝影及其它所有體現人類意志的方式為呈現形式。”①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409.在眾多的文化研究之中,最能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應屬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文化”的解讀與闡釋。他們認為:“文化的內涵千變萬化,但總有其本質不會改變,并且與人的意識活動、生命活動成為統一的整體。”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一認識主要是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將文化看作社會實踐的精神產物。文化指導了人的實踐,人的實踐活動不斷開展和進步又對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由此可以理解,實踐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文化現象的產生和發展變遷,文化又以一種精神和思想的形式指導人類實踐的進行,兩者相伴而生,相互促進。
20世紀20年代末的新文化運動,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界定,各學者、各流派眾說紛紜,大概分為“歷史說”、“整體說”與“遺留說”三種類型。其中“整體說”學界最為認同。它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整體特點,代表了中國從原始氏族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整個歷史時期的發展過程,是三個歷史階段的政治和經濟狀況的整體呈現,是整合了各種知識形態、藝術價值的總和,是這一時期精神成果的集中體現,是一個緊密結合、邏輯嚴整的有機體。”①張翼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于沖突一兼評陳立夫回憶錄中的一個觀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基于以上觀點,筆者認為,“傳統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存在的社會觀念、價值認同和知識結構的總體,這種存在的總體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同時也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從過去到現在以至未來都無法舍棄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理解為從中國原始氏族社會開始的,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和中國社會的自我選擇而保留下來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的有機統一體。
“現代化”一詞大約出現在18世紀70年代的歐美;②路日亮.現代化理論與中國現代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1.在中國,則出現于20世紀初。由洋務派發起的洋務運動,最先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腳步,從而開始了中國的“西化”之路,洋務運動也被學界視為中國現代化的開端。許多學者對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做出了自己的闡釋,其中羅榮渠教授的定義較為具有普遍意義。他認為現代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廣義而言,現代化是發端于英國工業革命,從此大工業逐步代替傳統手工業,并因其工業的飛速發展而迅速導致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一系列轉變過程;狹義的現代化就是指隨著社會的發展,先進的現代化科學技術不斷涌現,并快速應用到各行各業,落后國家通過技術革新帶動廣泛的社會變革,從而逐步走上先進工業國的發展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并非用傳統文化的思想、觀點、內涵以及范疇來解釋現代社會,更不是用現代思想內涵去注解傳統文化,也不是用西方文化去割裂和肢解傳統文化,而是要站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水平上,運用揚棄的思想去吸收傳統文化中對現代社會有用的優秀精華,創造出能為現實服務的東西。”③路日亮.現代化理論與中國現代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407.從以上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解讀中可以理解,現代化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傳統文化現代化具有自身的特定內涵,其重點在于對文化自身的傳承和歷史脈絡的延續。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并不是要拋棄不合時宜的文化現象,而是要根據中國的發展,將傳統文化的精華繼續發揚,并加入與時代和實踐相符合的新內容,賦予其新的精神內涵。
“文化認同”是認識主體對于本民族、本地區特有文化的一種“認可”、“贊成”或者“認同”的態度。同時,加強文化認同,一方面可以使認識主體更好的融入傳統文化的大環境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另一方面,對于文化本身的豐富完善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時至今日,不少中國人對待傳統文化依然是批判的態度,只看到傳統文化的封建、愚昧、落后的一面,而對傳統文化當中的仁、義、禮等積極方面視而不見,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偏見”已經危害到國人的民族文化認同。加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是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必要一環,文化認同是對本民族文化基因、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的傳承,加強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合,保持中華文化自身的獨特性,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精神價值,以此來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塑造力,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存在性越來越成為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重要方面。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對于加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有著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發展的精神指引。馬克思主義指引作用的發揮需要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和方法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形成具有中國內涵和中國文化精髓的馬克思主義。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所在,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價值和作用,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也將“以人為本”作為其文化的精神要義,注重將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相結合,可以使傳統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播和發揚。強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的先進性與實踐的具體性,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為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思想遵循。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加快發展、邁步世界強國的根本保證。文化的進步是國家精神面貌和國民素質提升的重要保證,文化的現代化可以體現當代中國的良好形象,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實現文化現代化是國家和民族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發展實力的有力證明。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價值體現,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發展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程度越高,我國就越能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占有優勢。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事業的發展都需要思想文化的指導。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的必然要求,對我國社會主義各方面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與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脈相承。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各方面取得了許多讓世人驚嘆的科技文化成就。然而,面對全球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先進的工業文明逐步取代落后的農業文明,中國傳統文化在追趕時代大潮的進程中逐漸落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文化,提倡“民貴君輕”、“修身為本”的政治文化以及主張“中庸平衡,克己忍讓”的禮儀文化等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缺乏創新,過于保守。在現代化的大潮中,中國傳統文化不能因勢而變,順勢而為,在創造性轉化以及創新性發展方面步伐緩慢,創新創造能力不足。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方面主要以 “人治”、“無為而治”等為核心,這些思想多主張發揮“人”的作用,順應時勢,強調“無為”而治天下。這些思想在如今激烈的世競爭中顯得“不堪一擊”,國家的強制力無法發揮作用,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中國傳統文化在批判的繼承基礎上應著眼于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賦予自身新的文化涵義。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歷代統治者認為中國是“天朝上國”,根本不用與外國互通有無,直到近代中國與外國少有互通,成為阻礙中國發展的最大障礙。隨著西方科技革命的興起,先進的科學思想在中國無法得到傳播,中國與世界的距離逐漸拉大,錯失了與世界各國一同發展進步的機遇。同時,中國封建統治者愚昧落后,傳統文化的精髓早已被棄置,其“重農抑商”的小農思想卻日益盛行,束縛著人們的頭腦和思維方式,加之中國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及“迷信”思想存在,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依然強大。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以及對國人思想意識的專制,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思想文化逐步走向融合、交匯之初便被戛然切斷,加之缺乏科學思想的推動,使得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后勁不足,發展難度加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總會受到國際、國內眾多思想觀念的影響,各種觀念的交叉滲透,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了阻礙。其中,功利性傾向表現得尤為突出。如今,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影響下,某些傳統文化被賦予很強的經濟意義。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指向已不復存在,成為追求經濟發展的“犧牲品”。流傳于各地的傳統故事、文物古跡、歷史遺留等被太多的功利性所包圍,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對傳統歷史人文精神的傳承被經濟發展所取代。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并不是文化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也不是利用傳統文化進行商業價值開發等等。在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升級的今天,文化被“功利”綁架,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任務依然艱巨。
“文化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不斷演進以至變革的過程,永無止境。”①路日亮.現代化理論與中國現代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426.封閉、僵化地對待文化是行不通的。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有統治地位,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帶有強烈的時代性與傳承性,也更需要注入新鮮“血液”。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許多傳統文化“固守本原”,不僅不利于自身的傳播,也阻礙了整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對傳統文化本身的發展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借鑒都產生了阻礙作用。“傳統文化應該充分適應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現實,廣泛的批判和繼承古今中外的一切優秀成果,進行自身文化的融合與再創造。”②敏澤.綜合創造論與我國文化與美學及文論的未來走向問題[J].文藝研究,1999,(3).中國傳統文化在保持自身獨有性的前提下,應積極參與世界文化創造進程,提出自己的發展之路,剔除其中的非科學、非理性文化,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意蘊等等,打造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創新環境。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成為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理論指導,在中國改革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在學習西方、抵御外辱的歷史時期,先進的中國人將西方的政治與文化引入中國,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使中國傳統文化一度陷入“無用”的尷尬境地。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使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擺脫了這一文化困境。③黃凱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互動融合[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8).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挖掘了傳統文化的內在精髓,促進傳統文化展現新特質。中國傳統文化逐漸發揚光大,為中國主流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從自在到自為的發展階段④黃凱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互動融合[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8).。在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為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和豐富完善起到了促進作用。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與“方法”有機結合,就是要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融入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過程。具體說來,就是要將中國“和合文化”、“孝悌文化”、“禮儀文化”等傳統文化形式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體現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和與時俱進的時代品格。
首先,運用新媒體技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加以提煉升華,開拓新的傳播場域。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為我們實現中國夢,實現和平發展的愿景提供了現實的深刻啟示;①曹雪彥.新媒體語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3).“家國情懷”的深刻展現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凝心聚力提供了心理支撐;“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為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會等輸入了前進的動力。通過打造微信公眾號、創建微博互動話題等方式,將傳統文化與社會的現實發展相聯系,使傳統文化以嶄新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其次,拓展傳統文化的呈現方法,利用新媒體打造立體傳播平臺,賦予傳統文化的現代新形象。新媒體不同于傳統電視等媒體之處就在于其可以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呈現不同的內容。在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中使用新媒體,打造多類型的傳播平臺,可以更有效地將傳統文化包裝、整合,以現代化的方式展現。通過動畫、公益廣告、傳統文化貼吧、視頻演繹、文化互動APP等形式,提高傳統文化的可讀性、可感性、可視性,并從中擴展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與社會主義建設相聯系,挖掘傳統文化歷史根源,加強現代新媒體傳播力度,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建設立體平臺網絡,將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真正推向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