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月 西京學院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氣質,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傳統圖案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人類的智慧和審美的集中體現。如何發揚、傳承傳統文化是時代的新課題。在國家層面大力宣揚文化自信的時代大背景下,文化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維度。把傳統文化和文博行業發展建立命運共同體是強強聯手,是符合當下時代背景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
為貫徹落實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博物館條例》,增強博物館文物藏品的保護和利用,使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應倡導和鼓勵文博行業充分開發資源。促進博物館文創產業的發展并打造博物館自身品牌,提高文博行業的設計生產開發水平和創作熱情,逐步培養游客消費習慣,將博物館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融合,更好地滿足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大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對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內的文創產業起步較晚,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對傳統圖形的運用水平差距較大。
隨著國內文博業的發展,越來越多人走進博物館,而博物館也一改以往的學術化、專業化的姿態,以親民化的面貌展示在人們面前,在各種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上有突出貢獻。遙遠的古代文物突破了傳統的展陳方式,被開發設計成各種創意文化產品。各式文創產品賦予古老文物鮮活生命力的同時也承載著博物館的文化宗旨。“把博物館帶回家”的文化傳播理念使博物館更好地履行了公共教育的社會職能。傳統圖案紋飾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代名人的智慧結晶,更是歷代社會、風俗、審美的窗口。如何創造性地利用這些古老圖形是當下的重要課題。
鳳鳥圖形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裝飾紋樣,是各個歷史時期最受藝術家們青睞的裝飾紋樣之一,其形式變化繁多,瑰麗多彩,寓意也十分符合古代圖案的寓意規律。所謂有圖必有意,有意比吉祥,鳳鳥圖形自古就寄托著人們的美好心愿,如和平、祥瑞、美麗、尊貴等。其外形在各個歷史時期體現出來的藝術特征、寓意,所表現出來的外表形態都不盡相同。從整個鳳鳥圖形的發展歷程來看,它的發展歷程和華夏民族的發展史是一致的,鮮明的造型符號特點是對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中東方美學的完美詮釋。時至今日,它蘊含的美學價值與藝術魅力對現代設計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博物院文創產品設計缺乏對傳統圖案鳳鳥紋元素的深度挖掘,缺乏創新性的轉化。最常見的方式依舊是將原圖像“照搬”。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截至2018年其淘寶文創商店已有數十款鳳鳥圖形的文創產品,其中包含萬次貼、手機殼、行李牌、胸針、鼠標墊、屏風擺件和筆記本等。部分產品在圖案創新上仍有所欠缺,形式美不足,沒有創意性轉化。其他博物館幾乎沒有或者寥寥幾款鳳鳥圖形的文創產品也沒有充分利用傳統圖案,設計觀念比較落后。
總體來說,國內的文創產業起步較晚,發展程度參差不齊。現階段傳統圖案元素在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應用中顯露了以下幾點不足:(1)產品圖案以復制臨摹為主形式,缺乏創新性;(2)包括圖形在內的產品設計缺乏地域和館藏文化、歷史特色等;(3)產品設計觀念陳舊,造型單一,沒有很好地吸收當下的新材料和新科技。
國外對傳統圖案的運用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三種模式:第一,整體圖案的運用,將產品制作成原文物的樣子或者印發原文物的完整圖案。常見的產品如明信片、鏡頭布、鼠標墊、茶巾和墻飾這一類。第二,采用“截取”的手法,將原文物表面的紋飾局部運用到產品合適的位置上,化內容為裝飾圖案。例如印有羅塞塔石碑上文字圖案的撲克牌、杯墊、背包和筆等。第三,將原文物的整體形狀與“截取”的部分圖案進行重新組合,完成傳統圖案的創造性轉化。例如,大英博物館的羅塞塔石碑系列,文創產品制作成羅塞塔石碑的形狀后,受體積所限不能將石碑上的所有文字包含其中,于是大英博物館將截取的一部分文字配入石碑形狀文創產品中,制成鑰匙鏈、衣服、手機觸屏筆和巧克力等文創產品。
國外將傳統圖形資源應用于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做法由來已久,伴隨博物館學的發展,其在產品的創意、開發、設計、生產等各個環節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產業模式及產業鏈。博物館文創產品不僅增加博物館收入,擴大其影響力,增強文化自信,同時也成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文化輸出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