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凌月(浙江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
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音樂學院的音樂教育鋼琴專業主要是培養具有一定水平的音樂教育傳播人才,“應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進行創新,從中尋找出體現師范性與培養教師角色的教學規律。”那么如何應對這些現狀,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理念就是擺在廣大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師面前一個必須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鋼琴課作為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它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容、規律、邏輯和特點,同時又是一門實踐性技法學科。對于鋼琴課程教學來說,要培養出具有一定教學能力、有比較扎實的專業技能和創新精神的優秀音樂教育人才,就要科學處理好教學內容和透視教學方法之間的平衡,從中尋找出體現培養高水平教育人才的教學規律,進一步提升教學的效果。如何充分利用教師教育資源降低培養學生成本,實現教學價值的最大化,從而提升教學質量、教學效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本文主要研究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中的共性問題。
多元化的鋼琴教學模式通常是指“個別課”和“小組課”。這兩種教學模式在鋼琴教學中各有所長,對于達到完美的鋼琴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有效的嘗試。
該授課模式是指“一對一”即一個教師對一個學生一個課時。這種授課模式主要是針對有一定專業基礎的學生,屬于傳統鋼琴教學模式。它具有提高學生演奏能力、音樂素質、針對性強和高效率的優勢,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水平,能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發現學生不足之處,及時做出調整,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獲得知識與技能。
音樂學院為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開設的鋼琴基礎課程已經成為音樂專業教學的重要學科,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遇到一些比較現實的問題。如:目前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人數在不斷增加,隨之帶來的明顯問題是師資力量缺乏,師生比例失衡,學校不得不請大量外聘教師輔助教學工作。特別是教師對于零基礎的鋼琴學生重復教學工作較多,導致教學資源浪費,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對于這種資源配置不平衡的現狀,較難完成教學任務。因此鋼琴“小組課”的教學模式是較理想的選擇。
“小組課”是指一個教師教授兩個或者更多的學生一個課時。這種模式主要是針對沒有基礎的學生,或者同樣程度的學生。它保留了個別課優勢,在減少了教師重復教學的同時增加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進度,發揮了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主觀能動性,增加了師生互動,“有利于學生進行協商討論、有利于教學資源的高度共享、有利于學習者的積極參與”。
“小組課”除了可以節省師資力量,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它不同于一個人的個別課,想象力會受到人數的影響而有局限性。“小組課”的優點是可以讓同一程度的學生在音樂形象理解力上發揮不同的想象力,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群體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強大而活躍,并且非常敏感。一個人、一件事在他們頭腦中喚起的形象,全部栩栩如生”。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方法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至高無上的力量”,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決定了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體態律動教學法”是瑞士作曲家、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早年在1902年提出的。他認為:“人類的情感是音樂來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的。要求學生把身體的各個部分作為樂隊中的各個樂器聲部,通過身體來體驗音樂節奏的速度、力度、時值變化等音樂要素,從而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把聽到的音樂用肢體律動再現出來。”例如:鋼琴教學中樂句之間呼吸的訓練,很多學生在演奏時,樂句與樂句之間沒有氣口,使得整首樂曲演奏下來形同流水賬。我們可以利用體態律動學,邊聽音樂邊做體態訓練,在換句之時,配合身體起伏有規律地進行換氣;與此同時,再加入輕微的手腕體態律動,模仿呼吸換氣。這一形式的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手腕與身體的輕微律動和換氣,保障演奏時的呼吸感,使得樂句表達更加清晰、更加具有生命力。
英文詩歌中常用“抑揚格”手法進行創作,即輕讀是“抑”,重讀是“揚”,按一定規律組合起來,形成詩句的抑揚頓挫與音律起伏,體現了詩歌的韻律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大量運用了“五步抑揚格”的手法,即一行詩固定十個音節,押雙韻,奇數音節輕讀,偶數音節重讀。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五步抑揚格”的舉例來讓學生更準確地掌握連續符點的正確演奏方法。例如:讓學生跟讀英文簡單短句“I’m glad to hear the news”(我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第一遍不加輕重正常朗讀,第二遍奇數音節輕讀,偶數音節重讀。如此在每個詞語發音時相對應的加入輕重的語氣,與第一遍不加輕重正常朗讀相對比,則會自然的出現詩詞的韻律感。反復對比體會,以此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到連續符點節奏輕重的比例分配的關系。短時值的音符輕,長時值的音符重,如此能為后續教學中更準確地掌握連續符點節奏型的演奏打下良好基礎。
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先生主張器樂教育過程應該是先從傾聽到模仿再到演奏,“讓學生通過傾聽學習小提琴,模仿音樂進行中的音準、節奏、句法等諸多的音樂要素,通過提高孩子的音樂感受力的途徑,來達到學習的目的”。他認為“采用由程度較深和更年幼的學生在一起演奏的一種新型的集體課是極為有效的。學生們對此很感興趣,并且進步顯著”。音樂教育專業非鋼琴主修學生大部分是從零開始學習鋼琴,因此在鋼琴課程教學中可以借鑒鈴木教學法,以小組課的形式把零基礎的學生合在一起上課。教師演奏簡單樂曲,再讓學生模仿樂曲中的節奏、句法等音樂元素。小組課中的學生除了傾聽和模仿教師演奏,也可以互相觀察、感受彼此的模仿演奏。這樣的小組課對于零基礎的學生而言,具有獨特的“破冰”作用,從而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鋼琴學習興趣。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的脈搏。當代著名美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節奏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也是心理與生理的統一,它是內心生活(思想和感情)的傳達媒介。”節奏訓練的作用不可低估。學生可以利用節拍器,在每次的練習中,循序漸進,由慢到快。每次回課適當調高一級速度,這樣逐步打好基礎,才能最終流暢、準確地演奏作品原速,從而培養、提升自身對節奏的敏銳性。節拍器不僅在獨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還在重奏、雙鋼琴、四手聯彈等演奏形式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尤其在排練之中,節拍器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在鋼琴演奏中互相聆聽和捕捉的能力,從而很好地訓練不同演奏者演奏同一首樂曲時節奏的同步性。
此外,節拍器訓練法也可以穩定各個節奏型之間的連續性,從而培養演奏者對速度的把控,使得節奏更準確,演奏更完整。對節奏型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關注,間接上也起著培養學生伴奏、重奏、協奏的意識。
在鋼琴教學中適當采用重奏、協奏、四首聯彈、六手聯彈等演奏形式,通過鋼琴各聲部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聲部之間互換主次,互相引領、襯托,以達到各個聲部融為一體、共同推進音樂向前發展的目的。鋼琴重奏及協奏的學習,不但可以訓練學生對和聲、復調、多聲部織體的獨奏演奏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協作、默契配合的團隊精神。在合作中,通過排練,統一各聲部的音樂處理,明確速度、力度、句法、呼吸、音色等控制,還要保持自己聲部的音樂個性獨立。這樣不僅訓練了對自己聲部的控制力,還能敏銳地捕捉其他聲部的旋律,以達到演奏中個性色彩與整體效果的平衡。從追求鋼琴重奏及協奏音樂作品的整體效果出發,平衡個人的音響比例及音樂語氣的處理,使學生在重奏、協奏、四手聯彈、六手聯彈等豐富的鋼琴舞臺表演形式中感受到不同聲部的色彩,以及其所產生的音樂魅力。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藝術實踐,培養學生的聽力與合作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音樂教育事業是一項高尚的育人事業,音樂教育系鋼琴教學是完成音樂學院師范教學任務、實現教育目的、促進學生全方位綜合素質發展的基本途徑。因此,鋼琴教學改革研究及實踐便成為被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作為教師必須善于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完成其“傳道、授業、解惑”的本職工作,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好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豐富、透視傳統鋼琴教學方法,借鑒跨學科領域的學習方法及對策,努力幫助學生完成學業、發展智力、豐富情感,提升高尚的鋼琴音樂審美情操。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與高師音樂教育改革[J].音樂研究,2002.
[2]趙玲.以多元智能理論拓展高師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J].音樂探索,2009:111.
[3](法)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馮克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4(2017.12重印).
[4]楊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鈴木小提琴教材[M].1—8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