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暉
(中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多年來,我一直關注并搜集民間法諺,為寫一部和此相關的法文化隨筆集而做準備。寫這樣的作品,是因為大量民間法諺不僅是活在民間的法文化,而且它以生動活潑,又不失明確嚴謹的方式實際地調整著民間交往秩序。例如“人情一匹馬,買賣爭分毫”這一民間法諺,就把贈與關系和買賣關系的實質簡明扼要、形象生動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而“欠債還錢,殺人償命”的民間法諺,雖然揆諸近、現代刑法,未必一定合理,但在引申意義上,一個人無論在法律上還是在事實中,只要欠了債、殺了人,都應當為這種行為承擔相應的后果,則是無可疑義的;人們常在質價相當的意義上理解“一分錢,一分貨”這一民間法諺,但我更愿意在買賣公平的意義上理解并解釋它;人們常在形容一個人的誠實可靠意義上理解“銀貨兩訖,童叟無欺”這一民間法諺,但我更強調該民間法諺在一般規范層面上對人們交往行為中必須恪守誠實信用的實際價值。
法諺并不一定是民間法諺。法諺可以成為民間法諺,但未必一定會成為民間法諺。因此,法諺研究也未必一定是民間法諺研究。民間法諺在符合法諺特征的基礎上,還有其自身特征。這就意味著,民間法諺并不盡是民間俚語,就來源而言,它可能來自學者有關法律的名言警句(“學者法諺”),也可能來自官方很正式的法律宣傳(“官方法諺”),進而沉淀為民間的記憶和行動,但毫無疑問,更多的民間法諺,來自于人們日常交往生活的啟迪;就主體范圍而言,它可能僅僅是法律人愿意使用的,也可能是人人都愿意使用的;就文化特征而言,它可能是某一民族、某一國家、甚至某一國家的某一區域的,也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但無論如何,法諺只要是來自并通行于民間的,它就要求通俗易懂,在實踐中要能被人們喜聞樂見,樂于接受。這正是民間法諺之構造民間秩序的魅力所在——因為這一特征使得民間法諺無須什么外在強制去推行,而呈現為人們對它的自發的遵行和運用。民間法諺有些可能基于包括現行法在內的實在法而產生,有些則是人們在日常交往行為中所總結出來的人們交往的一般道理。即便不存在實在法的相關規定,這些道理也照例存在。只是當這些諺語和實在法具有相互照應的功能時,人們,特別是法律人們自覺地把它和法律勾連起來了而已。這是民間法諺的另一特征。惟其如此,民間法諺不像實在法的運行那樣刻意,而是人們日常交往生活之基本事實自然而然的寫照,所以,與其說它是人們法律生活的基本道理,不如說它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道理。藉此,如果說實在法是人為制定的,那么,民間法諺則是“自然流淌”的。故民間法諺可能是、但不必然是實在法所結構的結果,反之,實在法每每被民間法諺所結構,因為畢竟任何實在法都要出自民間,并終然作用于民間。
或許“‘英雄’所見略同”,我平時在關注民間法諺現象時,也注意到國內法學界已經有人就法諺與法律文化、法律生活的關系做了多方面的關注與論述。如孫笑俠就編輯出版了《西方法諺精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霍存福則有多篇論文專注于漢語法諺或中西法諺對比之研究,發表有《法諺:法律生活道理與經驗的民間形態——漢語諺語的法文化分析》(《吉林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中西法諺的跨文化比較》(《法律文化論叢(第五輯)》,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年版);易軍發表有《諺語中的法文化》(《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11期);趙宇欣發表有《民間法諺中的民間法》(《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4年第8期);劉吉濤或單獨,或與程漢大合作發表有《中西小傳統訴訟觀念之比較——以民間法諺為視角 》(《北方法學》2008年第4期)、《中西“小傳統”法文化之“暗合”——以民間法諺為視角的考察》(《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王奇才發表有《法諺與法理》(《法制與社會發展》2018年第4期)等。這其中,既有專門研究民間法諺的,也有研究學者法諺或者官方法諺的,但無論如何,業已存在的研究足以說明,法諺不僅在法文化層面和社會實踐層面分別勾連著歷史傳承與現實秩序,而且在學術層面可開發、挖掘出重要的法學學術資源、特別是民間法研究的學術資源來。
本期刊出的3篇論文,分別是于語和、劉珈岑的《西夏行政法制的特點及對當今我國民族地區之借鑒》、南杰·隆英強和徐曉光的《藏族諺語的習慣法文化價值》和李東澍的《“熨平皺折”:司法調解對法律與民俗之彌合》。3篇論文選題路向盡管不同,但都基于對民間秩序的實際關照。特別是隆英強與徐曉光一文,專門以藏族法諺為研究對象,文章雖篇幅短小,但選題可能蘊含著更廣泛的研究領域。本專欄期待更多的有關民間法諺與民間秩序關聯研究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