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誠
【摘 要】博物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重要實施主體,應當全面守法和積極守法。在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博物館應當積極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和歷史,更應當潛心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方法;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博物館應當策劃更多更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覽,大膽試行展演結合辦展模式,延伸相關社會服務,包括設計、編輯、推廣、發行策展圖書。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法律實施;博物館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如國務院于2005年頒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也于同年頒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文化部于2006年頒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等,建立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基本制度。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更是審議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內容涵蓋總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法律責任、附則等,從而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藉以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法的生命在于運行,法的價值正是在其從制定到實施的運行過程中得以體現和實現。法的制定即立法,是法運行的起點。法的實施則包括法的遵守(守法)、法的執行(執行)、法的適用(司法)等主要環節。“如果說法的制定是把由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階級意志或人民意志、國家意志客觀化的過程,是國家對法律資源進行的權威性、制度性配置的話,那么法的實施則是把階級意志或人民意志、國家意志進一步落到實處,把以觀念形態存在的法律規則、法律原則和法律概念轉換為現實的法律生活,把法定的權利義務轉變為現實的權利義務的過程”。[1]已經制定并且頒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應該得到很好的遵守和實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全民事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實施主體是廣泛、多元的,包括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公民個人乃至在我國領域內的外國組織、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博物館是一類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重要實施主體。博物館不僅應當履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所規定的消極的法律義務,更應當履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所規定的積極的法律義務。此外,還應遵守《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的授權性規范,善于行使法律權利。惟其如此,才能開創博物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新局。
1 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依《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有關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文化行政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調查,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相關數據庫,甚至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對于政府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博物館應當積極配合,作有建設性的參與。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14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此一規定,從法律上明確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是一項目的性、計劃性和技術性較強的工作,需要具備相當的專業背景和資金、設備等支持,非普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所能勝任。但對國有文化系統的博物館、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等各級各類博物館而言,卻是一展長才的舞臺。
博物館籌辦豐富多彩的展覽,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務,開展多姿多彩的社教活動,還可以參與乃至單獨主導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博物館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必須征得調查對象的同意,尊重風俗習慣,不得損害其合法權益。對通過調查或者其他途徑發現的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博物館應當及時通報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并提供采取搶救性保護、保存措施的建議,促其采取及時、快速、有效的搶救性措施。
2 提出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辦法作了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從本省、自治區、直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選擇項目向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推薦將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并規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權。如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符合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標準的,可以提出建議。“建議”既可以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也可以直接向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提出。而且,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建議權的范圍不局限于列入地方名錄的非遺項目,沒有列入地方名錄的也可將其建議直接列入國家級名錄。
博物館是一種社會文化教育的設施,承擔著保存和傳播傳統文化的重任。博物館系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濟濟,形成較具規模的專家團隊,包括理論博物館學、歷史博物館學、博物館技術學、博物館管理學、普通博物館學、專門博物館學等各項域的專家。博物館應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組織專家,勤于調研,精于論證,提出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精準建議。對于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博物館也有建議權可供行使。地方性質的博物館認為本行政區域內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應當積極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合理建議。endprint
依《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22條第1款的規定,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評審小組和專家評審委員會,對推薦或者建議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初評和審議。為了做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評審工作,文化部成立了專家評審委員會,且在專家評審委員會之下,區分各個領域,設立專家評審小組。就專家組成情況而言,多為來自文聯、社會科學院、藝術研究院、高等院校等方面的文學、藝術、民俗專家,來自博物館系統的文博專家也占有相當的比重。博物館應當支持本系統派出的評審專家的工作,鼓勵和監督文博專家貫徹評審工作中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掌握具體評審標準。
3 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35條規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保護機構以及利用財政性資金舉辦的文化表演團體、演出場所經營單位等,應當根據各自業務范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學術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展示。”作為一類重要的公共文化機構,博物館負有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義務和責任。我國的周邊鄰國,如日本、韓國乃至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菲律賓,其博物館均是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力軍。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33條規定:“國家鼓勵開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科學技術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方法研究,鼓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動。”根據該條規定,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有權依法開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科學技術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方法研究。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博物館的權利。
國內的各類博物館,應當積極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和歷史,更應當潛心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方法。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文物的日常養護技術(含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科技、消毒滅菌處理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文物的修復與保護技術(含除銹、整形、拼接、補配、作色、封護等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文獻的保護技術(含除氧封存技術、充氦封存技術、去酸技術、蟲霉防治技術)等等,均有待深化研究。國內的大中型博物館,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鎖定主研方向,勤勉精進,以期形成科研品牌。
4 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充分充揮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作用,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專題博物館或展示中心”,強調“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要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35條更是明確規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保護機構以及利用財政性資金舉辦的文藝表演團體、演出場所經營單位等,應當根據各自業務范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學術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展示。”
博物館是歷史記憶的儲藏庫,主要通過實物的收藏、研究、陳列、展覽來保存、宣傳歷史文化,發揮愛國主義教育、鄉土教育、歷史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的功能。一般來說,依定位和主藏品的不同,現代博物館可以分為歷史類、遺址類、藝術類、紀念類、自然科學類、民族民俗類、綜合類、專題類等。“博物館落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義務,可以重點收集、利用、展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實物、空間場所,在此基礎上開展其他形式的保護活動”。[2]
應該坦承,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過程中,博物館功不可沒。以北京市為例,截至到2009年底,全市共有70余個不同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其中既有智化寺北京音樂博物館、全聚德展覽館、同仁堂博物館、北京空竹博物館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博物館,也有“面人湯”雕塑藝術博物館、東岳廟民俗博物館等。以上這些博物館中有23個進入了北京市教委公布的中小學生大課堂,成為中小學生課外活動、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的示范性基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校園。[3]近年內,國內相關的行業博物館、專題博物館、藝術博物館、民俗博物館都有較大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共有民俗博物館40余座,著名的有中國民俗博物館、北京民俗博物館、天津民俗博物館、河北民俗博物館、陜西民俗博物館、山西民俗博物館、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青島民俗博物館、蘇州民俗博物館、溫州民俗博物館、南昌民俗博物館、開封民俗博物館、延邊大學民俗博物館、四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內蒙古額爾古納俄羅斯族民(下轉第3頁)(上接第5頁)俗博物館等。[4]這些民俗博物館,不僅大力傳播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效傳播了藝術類、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盡管如此,博物館系統在其展覽實踐中,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尚嫌不足,改進空間還是很大。如展覽選題宏大,歷史類題材占主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占比很有限;展廳大,文物藏品少;缺少有深度的展覽;重基本陳列,輕臨時展覽;不善以展陳工作為中心延伸社會服務內容;中小館陳列水平普遍不太高。反觀并非博物館的國家大劇院,能夠依托劇院特色策劃選題,能夠結合社會熱點策劃選題,尤其是能夠利用劇院優勢,探索并且采行展演結合辦展模式。近年來,國家大劇院自辦《國粹神韻 百代流芳——中國京劇藝術大展》、《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展演》、《高山流水——古琴藝術展》等,合作《古希臘戲劇對歌劇的影響以及京劇之美》等,引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金石永壽——中國壽山石篆刻藝術展》、《清風徐來——中國(蘇州)折扇藝術展》等[5],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得風生水起,值得國內博物館借鑒。
國內各級各類博物館,應當結合自身情況,科學設定展覽項目的選題,提供豐富的文物藏品,提高陳列水平,策劃更多更好的有深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覽。大膽試行展演結合辦展模式,提升展覽的表現力和影響力。以展陳工作為中心,延伸相關社會服務,包括設計、編輯、推廣、發行策展圖書,爭取業內叫好而業外叫座,廣泛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表情。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3.
[2]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釋義及實用指南[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91.
[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釋義及實用指南[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201.
[4]天津市文物博物館學會.天津文博:第七輯[C].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54.
[5]北京博物館學會.博物館陳列構建的多元維度[C].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