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張東鳳 陳安然 杜明哲 盧雪 劉亞琪 曹璋
【摘 要】目的探討胃腸道間質瘤合并其他腫瘤的臨床病理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自2009年-2017年收治的胃腸道間質瘤合并其他胃腸道惡性腫瘤病例32例,分析其合并其他腫瘤的部位、間質瘤的大小等臨床病理特征。結果合并其他消化系統腫瘤的胃腸道間質瘤發生部位最常見為胃部24例,胃腸道間質瘤大小均值2.4cm,合并發生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最常見部位為胃部,合并胃癌19例,兩者同時累及胃12例。組織學類型中以腺癌為主,其次為鱗狀細胞癌。結論 合并其他腫瘤的胃腸道間質瘤無特異性臨床特征,病理無特異性免疫組化標志。
【關鍵詞】胃腸道間質瘤;腺癌;臨床病理特征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with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
WANG Qun ZHANG Dong-feng CHEN An-ran DU Ming-zhe LU Xue LIU Ya-qi CAO Zhang*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with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cases of 32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treated at the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of from November 1st 2009 to November 1st 2017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The concomitant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site,stromal tumor size,immunohistochemistry were also detected. Results Th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with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 accounted for 32 cases,in which the Gastric stromal tumor accounted for 75.0%(24/32).The diameter of all tumors was2.4 cm. The common pathology type is gland carcinoma in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 Conclusions Gastro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with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 has no specific clinical features and pathological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s.
【Key words】Gastric stromal tumor; Carcinoma;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GIST)是最常見的胃腸道間葉組織來源的腫瘤,通常認為腫瘤細胞起源于胃腸道Cajal細胞或間質干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具有自身遺傳特性、形態學、免疫表型的特點[1-3]。GIST是一類具有潛在惡性的腫瘤,確診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腫瘤內的潰瘍、壞死,組織學類型,腫瘤手術未完整切除,復發或轉移瘤以及浸潤性生長等是影響患者術后預后的主要因素[4-6]。
近十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胃腸道間質瘤合并其他腫瘤的現象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視,胃腸道間質瘤最常見的合并腫瘤為胃腸道腺癌。消化道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上皮性腫瘤,而患者同時發生GIST和消化道癌較為罕見[7]。本研究回顧性分析32例同時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分析其合并消化道癌的部位、間質瘤的大小、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等臨床病理特征,探討消化道癌與伴發的GIST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對提高該類病例的臨床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收集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2009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GIST合并胃腸道癌患者32例, GIST診斷參考2013年版“中國胃腸道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中制定的病理診斷標準:(1)組織學形態符合典型GIST,CD117和DOG1彌漫陽性的病例,可做出明確的GIST診斷;(2)組織學形態上考慮為GIST,但是CD117+、DOG1-或CD117-、DOG1+的病例,在排除其他類型腫瘤后可做出GIST的診斷(3)對于組織學形態符合典型GIST,但是DOG1、CD117均為陰性的病例,在排除其他類型腫瘤(如神經鞘瘤、平滑肌來源腫瘤等)后,需要進一步行c-kit基因和或PDGFRA基因的檢測。隨機選擇同期50例單發胃腸道間質瘤作為參照組。
1.2 免疫組織化學法
標本經10%中性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常規石蠟包埋處理并切片,蘇木精-伊紅染色并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采用EnVision 試劑盒,DOG-l 、CD117抗體及試劑盒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免疫組化染色及結果判定DOG-1、CD117陽性為腫瘤細胞細胞膜和(或)細胞質陽性,其中胞質陽性可表現為彌漫陽性或細胞核旁棕褐色斑點狀及顆粒狀亦代表陽性。endprint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及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的比較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а=0.05。
2 結果
2.1 臨床資料
GIST合并胃腸道癌患者32例,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齡59-84歲,中位年齡69歲,其中6例是在胃腸道間質瘤術中發現其他腫瘤,8例是在術前檢查發現胃腸道間質瘤合并其他腫瘤(見表1)。
2.2 病理特征
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胃腸道間質瘤32例,組織學觀察均具有典型的GIST特點,以梭形細胞為主,腫瘤大小0.2cm-16cm,平均長徑2.4cm,其中胃部24例,占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胃腸道間質瘤的75%;腸道6例,占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胃腸道間質瘤的18.6%。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胃腸道間質瘤CDll7陽性率93.8%(30/32),DOG-1陽性率96.9%(31/32);其中合并胃腺癌19例(59.3%),食管癌8例(25.0%),腸癌3例(0.9%),膽總管癌l例(0.3%),肝癌1例(0.3%) ( 見表1)。
表1 GIST合并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
3 討論
胃腸道間質瘤是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多數發生于胃,部分發生于小腸,少數發生于結直腸,闌尾和食管[8-9]。多發生于50-70歲的中老年人,本組患者中位年齡為69歲,男女無明顯差異。GIST臨床表現與腫瘤部位、大小和生長方式有關,腫瘤較小時可無任何臨床表現,故早期診斷較為困難,往往在體檢或其他疾病診治過程中或手術時意外發現。國內報道較多為GIST伴發胃癌,少數為伴發食管癌,腫瘤位于漿膜下或肌層,可為多個[9-10]。并發消化道腫瘤的GIST缺乏特征性的臨床癥狀,臨床表現依癌發生部位的不同而顯示為進食阻擋感、吞咽困難、上腹部不適、腹部隱痛、進行性消瘦等消化道惡性腫瘤的共有癥狀,臨床影像學檢查也僅發現較大的消化道癌腫,也有漏掉GIST結節的可能[10]。
對于合并其他消化道惡性腫瘤的偶發GIST來說,因缺少大樣本系統性研究,所以并無明確治療規范或指南以明確處理原則。就本研究來說,GIST合并胃腸道癌患者32例中6例是在胃腸道間質瘤術中發現其他腫瘤,8例是在術前檢查發現胃腸道間質瘤合并其他腫瘤。手術中往往將惡性腫瘤的治療放在首位,同時兼顧GIST的處理。對于合并惡性腫瘤與GIST發生于不同的器官者,在保證惡性腫瘤規范化治療的前提下,對GIST可行切除術或局部官腔切除并吻合。對于合并的腫瘤與GIST發生于同一器官,在腫瘤距離相近且不對剩余器官功能產生明顯影響的情況下,適當擴大惡性腫瘤切除范圍從而將GIST一并切除[11]。
本組研究資料的免疫組化檢查結果顯示,合并原發性消化道癌的胃腸道間質瘤32例,組織學觀察均具有典型的GIST特點,以梭形細胞為主,胃腸道間質瘤CDll7陽性率93.8%,DOG-1陽性率96.9%,合并組與未合并組的CD117表達及DOG-1表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GIST研究早期認為,CD117是GIST診斷的可靠免疫標記物[6-8]。然而CD117陽性亦可見于個別平滑肌腫瘤、未分化肉瘤以及黑色素瘤等軟組織腫瘤;本研究合并組GIST中有31例DOG-1陽性表達,與文獻報道相似[12-14]。
由于GIST并發其他癌腫的報道在近十年才開始出現,數量也較少,所以臨床醫師對與癌并發的GIST了解較少,文獻報道的幾乎所有病例術前均未考慮并發GIST的可能,少數在術中被發現,多數為因癌手術后在標本檢查中發現。在手術探查中或手術后檢查中,部分位于漿膜下者曾被誤以為局部淋巴結或癌的轉移灶[14]。GIST與消化道癌是組織學起源不同的兩種實體瘤,合并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是兩種腫瘤具有相同的腫瘤易感因素,還是兩種腫瘤的發生機制類似?盡管有文獻涉及這些問題,有作者提出患者基因改變或相同癌基因對鄰近胃組織的影響假說,但仍缺乏說服力[13]。本組病例臨床病理情況均未提示GIST與消化道癌的內在聯系,GIST與消化道癌并發更可能是偶然的巧合。在消化道癌的手術過程中,如果發現存在分離的孤立性小結節不應簡單判斷,而應及時標記并送病理檢查,明確結節性質,避免對患者過度治療。
【參考文獻】
[1]孫希印,劉海燕,王春香,等.與癌并發的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病理學特征[J].醫學綜述,2015(17):3140-3142.
[2]賈國葆,吳亮,黃智銘,等.胰尾癌浸潤結(下轉第40頁)(上接第17頁)腸脾曲致腸梗阻伴胃腔外型胃腸道間質瘤一例[J].中華消化雜志,2014,34(3):205.
[3]張子龍,曾放,龐典付,等.胃腸道間質瘤合并消化道癌17例臨床診治分析[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6,43(11):757-760.
[4]任小瓊,張瑞.食管下段鱗癌與胃底惡性間質細胞瘤并存1例[J].甘肅醫藥,2014(8):638-639.
[5]湯媛宇.對胃腸道間質瘤合并消化道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4(16):192-193.
[6]劉秋雨,緱向南,闞云珍,等.胃腸道間質瘤合并良惡性消化系統腫瘤的臨床病理及分子遺傳學特征[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4,30(10):1166-1169.
[7]2013年中國胃腸道間質瘤病理診斷共識專家組.中國胃腸道間質瘤病理診斷共識(2013年版)解讀[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5,44(1):3-8.
[8]楊君,舒敬德,方慶豐,等.7例胃癌合并胃間質瘤臨床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4(5):546-547.
[9]宋竹梅,桂金川,方向東,等.胃腸道間質瘤合并宮頸癌1例[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32(5):861-862.
[10]田曉文,梁小波,王振華,等.胃腸道間質瘤術后復發危險因素及列線圖的應用價值[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7,16(1):71-76.
[11]王曉茹,白光輝.胃腸道間質瘤淋巴管及血管生成機制[J].山東醫藥,2016,56(13):40-42.
[12]陳麗芬.超聲內鏡診斷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價值[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7):34,36.
[13]張毅勛,張勇,張銘,等.節段型深層囊性結腸炎合并胃腸道間質瘤一例[J].中華消化雜志,2015(11):776-777.
[14]張潔,馬小兵,王磊,等.微小胃腸道間質瘤及其合并消化道癌的臨床病理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7,38(7):850-854.
[15]耿振宏,孫希印,魏超,等.24例與癌并發的胃腸間質瘤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4(21):1368-13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