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哲
【摘 要】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對于總結教學規律,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論文緊扣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主題,論述了高校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及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嵌入式系統
0 引言
人才培養模式通常基于特定的教育理論,體現特定的教育思想,圍繞一定的教育目標,針對人才規格,按照科學的教學規律,設定一系列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管理制度以及教學質量衡量標準等, 并將這些要素進行歸納提煉,形成具有一定通用性和一般性的可用于指導類似領域人才培養的模式。因此,人才培養模式應反映特定的教育理論與教育思想,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起著重要作用。
1 創新型人才的概念和特點
所謂創新型人才,就是指富于開拓性,具有創造能力,能開創新局面,對社會發展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才。創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創新型人才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善表達,勤思考,主意多。面對問題,創新型人才能夠自己開動大腦,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問題,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思考,務實地求解問題。
(2)創新型人才有開拓進取、認真執著的精神。創新是一種探索,多半是伴隨著逆境成長的,不輕言開始,但更不輕言放棄,不達目的不罷休,孜孜以求,創新不止。總是積極主動去實踐,去反復,不斷探索,試驗新方法,檢驗新思路,以求得正解。
(3)創新型人才基礎理論扎實、科學知識豐富、治學方法嚴謹,勇于探索未知領域,具備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并掌握未知新知識的探索方法。
(4)創新型人才具備創新型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具有為真理獻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學道德,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者、最新科學成果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未來科學家的培育者。
2 嵌入式系統教學現狀
目前國內開設嵌入式系統課程的民辦院校很多,總的來講嵌入式系統教學是卓有成效的,為國家與行業培養了大批的嵌入式技術人才,但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嵌入式系統教學一直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從嵌入式系統教學的課程開設情況來看,許多院校的嵌入式系統教學仍然以傳統的單片機課程作為核心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陳舊,實驗實訓課時雖多,實驗內容卻無針對性,缺乏與行業應用密切相關的綜合性設計項目;嵌入式系統課程和與之相關的計算機類、電子類課程,如微機原理、C語言程序設計等傳統課程沒有形成有機聯系;課程開設的時間、課時的安排、教學內容的設計等沒有經過深入研究,仔細推敲,造成課程重難點不突出、課程開設前后順序有誤、課程內容不能體現專業特色與行業要求等。從師資情況來看,許多院校缺乏專門從事嵌入式系統研究的專任教師,只能從計算機類、電子類等專業抽調教師教學,又因為缺乏統一的專業教學指導與協調,導致非嵌入式專業教師的授課主要偏重于教師本專業的知識能力及其應用,無法達到嵌入式系統專業課程的教學目的。
3 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性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正是因為創新型人才的稀缺性,才使得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決定一個國家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而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從這個意義上講,切實推進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就成了高等教育部門乃至全社會面臨的緊迫課題。
(1)創新是高等教育的靈魂。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原動力,人才是創新體系中最根本最活躍的要素,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而教學創新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成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一個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一刻也離不開創新能力。
(2)創新是變革我國傳統高等教育思想觀念的需要。一些有識之士紛紛提出了加強素質教育的觀點,其目的就是糾正目前我國大學人才培養存在“過強的功利主義、過窄的專業設置、過弱的文化底蘊”等偏向,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教育價值取向,構建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變革我國高等教育思想觀念的必然選擇。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亟需突破的一個瓶頸。
(3)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高等教育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重要主體之一,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基本職能,其中,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職能,亦是其區別于其他社會機構的根本所在,在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和先導性作用。
4 如何構建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高等學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責任,如何構建高效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應在以下諸多方面做出努力:
(1)教學:轉換角色,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在教學中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辯證統一。知識是能力和素質的載體,它包括科學文化知識、專業基礎與專業知識、相鄰學科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識基礎上經過培養和實踐鍛煉而形成的本領,豐富的知識可以促進能力的增強,而較強的能力可以促進知識的獲取;能力主要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創新能力。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高的素質可以使知識和能力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知識和能力進一步擴展和增強。
(2)實踐:整合學校資源,搭建多元化實踐平臺
1)增加學生的參與性,利用高校科研實踐平臺優勢。
高校是科研實踐的重地,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資源之一。高校學生特別是大三、大四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和積累,在基礎知識、知識面、人文修養已經具備了參與科研實踐的基本素質,可以吸收這部分學生參與到科研項目研究和開發工作,通過參與一些具體性科研工作,諸如資料整理、數據收集、文獻檢索、論文撰寫等環節,提高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認識,激發學生對科研工作的興趣。
2)鼓勵學生自我實現,發揮第二課堂的平臺優勢。
截止目前為止,耶魯大學已經培養了5位美國總統。耶魯大學不僅培養了站在政治舞臺上的人物,還培養了美國金融帝國的基礎,所培養的美國大公司的領袖人物比其他任何大學都多。校長萊溫教授認為其中的秘訣就在于積極地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通過課外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可以說,校園里第二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優質”平臺,它具有投入小、產出大、效果好等特點。一方面是將三類課堂的內容和形式綜合聯結為一體,成為專業學習、課余興趣、社會應用有機的連接樞紐,另一方面是不斷拓展其社會功能,力求與社會文化連接、融合,并向社會發揮反作用力。
【參考文獻】
[1]許青云.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3):11-14.
[2]張立明.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時代意義和操作實施[J].考試周刊,2008(26):183.
[3]夏學龍,錢燕萍.在知識經濟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思考[J].實驗室與研究,1999,(1):15-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