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16000)
音樂藝術與人民的生活、感情、思想、民族習慣有著緊密的關系,世界上的音樂在形式與基礎理論上有著相似之處,但展示著各自鮮明的民族特征風格。中華民族的文化、語言與歷史、人民的思想感情與審美習慣,對小提琴藝術創作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使小提琴藝術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民族音樂題材是小提琴音樂創作的發展源泉,作曲家在進行作曲創作時,就較為重視題材的民族化,民間音樂素材的選取也極為重視。中國小提琴作品主要是運用民歌、戲曲、民間器樂曲素材創作,作品、題材上獨具中國特色以及民族風情。例如: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思鄉曲》便選用了山西北部,原綏遠地區的民歌進行發展創作,民族題材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材料,也是音樂民族化發展的重要前提。《思鄉曲》是以《城墻上跑馬回不過頭》為主題進行發揮創作,充分展示了民族特性。馬思聰創作的《內蒙組曲》主要展示了內蒙古自治區的民族特色。小提琴音樂題材的民族化奠定了中國小提琴發展的重要基礎,使其成為了民族文化的發展載體。小提琴家張洪島結合傳統曲牌《漢宮秋月》創作出《古曲》,具有民間演藝高胡即興發揮的表現手法,運用連顫演奏展示出獨特的華彩樂句。
樂曲風格是藝術作品表現特色的重要內容,也是藝術作品成功創作的標志。無論是哪個民族的藝術,皆有民族風格特征,民族化的藝術風格,主要是由民族的地理環境與文化傳統、社會狀況與風俗習慣等因素構成,體現出民族的審美需求與審美理想。音樂語言是構成音樂創作民族風格的重要元素。旋律、樂匯是音樂語言的發展基礎,能夠充分展示民族風格。民族風格不只是表現民族的生活面貌,也是音樂與人民的密切關系的重要體現。西方音樂與中華民族音樂的發展道路上審美觀點大不相同,中國民族音樂過于重視情境,留白具有較強的隨意性,而西方音樂則有較強的邏輯性,音樂形式嚴謹。中國小提琴是外來文化,但是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從民間音樂的文化中汲取了眾多的養分,進入了教育事業和小提琴演奏事業的發展鼎盛時期。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指的是根據我國民族音樂風格,在原有西洋樂曲風格的基礎上,充實并發展小提琴民族化表現力,創立了獨具特色的民族特色,演奏風格與特點,充分體現了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發展思路,進一步拓寬了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氛圍,有助于中國藝術文化與世界藝術文化的有效接軌。
音樂演奏技巧能夠充分展示藝術風格,演奏技巧民族化指的是小提琴作品能夠學習并應用民族音樂的表演手法,例如弓法與不同色彩的滑音。通過使用不同的演奏手法,為小提琴演奏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豐富了小提琴表演藝術。中國音樂小提琴家馬思聰,結合外國作曲技法,并充分發揮了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洋樂器演奏技巧。小提琴演奏家與中國作曲家的有效融合,有助于了解并掌握小提琴的表現技巧,并且在日后的表演創作過程中有效應用并獲取成功。《新春樂》以歡快的旋律和節奏,展示中國人民歡度春節時的歡欣喜悅,思想情感,汲取了民間樂曲《賣扁食》的題材進行創作,《新春樂》樂曲明朗歡快、音調樸素、主題跳躍活潑,獨具濃郁地方特色。《新疆之春》流露出情感豪爽、性格奔放、獨具新疆維吾爾族民間音樂風格的特點,該小提琴樂曲為單三部曲式,尤其是樂曲中段的模仿“冬不拉”“熱瓦普”“華采段”的獨奏與撥奏,充分展示了民族風格,并且獨具匠心地巧妙配合了鋼琴伴奏,將新疆人民打手鼓跳歌舞的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起到了感人的藝術表現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中國小提琴民族化已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小提琴音樂也更加符合中國人民群眾的音樂欣賞需求,實現了小提琴音樂的大眾化發展,民族音樂作品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