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茹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新媒體是在大數據時代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新的社會環境,從概念上來說,新媒體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它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它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新媒體迅速而悄然地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時也對人類的信息接收和學習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目前,在大眾普通的學習課堂里的運用已經非常普遍,甚至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藝術專業的教學中,尤其是鋼琴教學中的運用極少,畢竟傳統的教學模式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再加上樂器演奏教學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模式依然是主流。隨著數據時代的到來,鋼琴教學中也需要更多的突破和創新,使其更加適應現代人新的學習理念,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尤其是在一些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風格的鋼琴作品中,比如戲曲元素鋼琴作品,新媒體的應用能更好地展現其獨特性,通過多種手段,使得聽眾和學習者對它有一個更好的認識和理解,并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戲曲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其音樂元素也成為音樂創作者的靈感源泉,他們創作了大量與戲曲音樂有關或者借鑒戲曲音樂元素的優秀作品,同時也通過多種多樣的音樂形式和作品,將中國古老的戲曲音樂傳承下來,讓更多的人喜歡它。鋼琴作為社會普及率最高、學習者最多的樂器,成為作曲家們特別喜愛的音樂表現手段,涌現出很多具有戲曲元素的優秀的鋼琴作品,如倪洪進的《鋼琴練習曲四首》,第一首采用京劇《小開門》曲牌,第二首采用京劇《柳青娘》曲牌,第三首采用昆曲《石榴花》曲牌,第四首采用昆曲《柳搖金》曲牌,以及丁善德創作的鋼琴曲《序曲三首》中的《降G大調序曲》的主題部分采用昆曲《玉簪記》中輪唱的音調,江文也的《北京萬華集》和《斷章小品》,其中一些段落采用京劇元素,朱世瑞的《夜深沉創意曲》取自京劇《擊鼓罵曹》中一部分,郭祖榮的《小奏鳴曲》采用豫劇元素創作,陳培勛的《雙飛蝴蝶》《賣雜貨》《思春》等作品采用粵劇音調元素創作而成,譚盾《看戲》采用花鼓戲中的元素,張朝《皮黃》采用濃厚的京劇素材等,這些大量優秀的經典之作,也是鋼琴教學中學生們特別喜愛的一類中國作品。
以往,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是針對樂曲本身進行技術和音樂的講解和示范,教學過程比較單一,尤其對于這些具有濃郁傳統特色的作品,它們來源于民間、來源于承載它們的土地,所以,在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追根溯源,切身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演奏作品,新媒體手段便可以起到這樣的效果。同時,也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率地提高演奏水平。
以往,在教學中,教師主要以講解為主,闡述樂曲的基本風格、彈奏方法、音樂表達等。通過新媒體,可以利用手機、電腦、數字媒體等多種網絡終端,直觀地向學生展示這些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特點的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社會背景和地方特色。
比如鋼琴作品《皮黃》這首作品,是當代作曲家張朝采用京劇中的西皮和二黃元素,以及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與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創作而成。
在教學中,譜面所展現的是非常客觀的,也是學生很容易認知和理解的,但作品表達的京劇韻味以及板腔體形式的曲式結構,對學生而言是很抽象的。而這些抽象問題的解決正是新媒體所擅長的。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終端,尤其是手機這一便捷的移動設備,首先對鋼琴作品《皮黃》所引用的京劇元素,通過直觀的京劇表演視頻,對戲曲的曲調、唱腔等特點讓學生有更加深入的感受,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大數據,以及多種的網絡平臺,搜索出有關該曲所采用的板腔體結構元素:導板、原板、二六、快三眼、慢板、快板、搖板、跺板等,有選擇的展現給學生,使學生通過更多的作品,更加準確地理解京劇的曲調特點和韻味。通過新媒體平臺,在課堂教學中,打破以往教師以講述為主的單一方式,更加生動地將音樂的特點和演變展現給學生,講解與演示相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上以極短的時間了解戲曲音樂的風格,對于指導學生學習樂曲演奏的音樂表現力有著極好的引導作用。
這種基于新媒體手段的交互式學習,使教學課堂更加靈活生動,將理性語言轉化為感性演奏的這一復雜的邏輯轉化過程變得更加簡化和直接。通過新媒體,教師可以將語言與視聽感受同步傳達給學生,理性與感性的結合使得學生更加準確地抓住樂曲的特點,演奏更加具有深度。
我們知道,學習鋼琴不僅是童子功,更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練琴,這樣的學習和練習方式比普通學業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隨時隨地毫無限制地進行學習,但是通過新媒體我們可以延伸并打破鋼琴學習的時空。尤其是對于音樂素養的提高,和自我技術能力的反復訓練和學習有著很好的幫助。
首先,音樂素養的學習是隨時隨刻的,而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和練琴時,尤其是一些具有地域特點的音樂作品,真正的演奏好它,是需要長時間潛移默化的理解和感悟,對該地區作品大量的涉獵和學習,包括民俗民風、音樂風格、表現特點等,尤其是對于當地文化、民貌的了解和學習,直接影響對于樂曲風格的把握,畢竟音樂是離不開文化的土壤的。
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腔式韻味是獨特而細膩的,作為鋼琴而言,在模仿和表達中是非常難的,作曲家用調式、裝飾音、節奏的自由變化、震音、半音、大量華彩形式的快速連音等等各種手法力求比擬京劇的曲調特點。演奏者是否能夠在彈奏演繹中領悟這樣的特點,借助作曲家的創作表現手段,通過鋼琴這樣一件西洋樂器表現出戲曲的特點和意象,我們就必須對戲曲的起源、發展以及各個地方獨有的戲曲種類有所認識,感受這些獨特地域文化民風民俗而形成的獨特的音樂風格。這些音樂素養的學習可以通過新媒體的便捷和及時性特點,隨時隨地展開,管理學生的碎片時間,始終可以將音樂的學習伴隨在課堂和琴房以外的任何時空。
其次,在鋼琴教學中,可以通過新媒體的形式對學生的演奏進行錄制、回放、對比,甚至可以使用相關軟件進行深層次的音頻音質對比,使得教學中一些比較抽象的聽覺體驗具有一定的理性輔助手段,這在鋼琴教學中可以快速明確地幫助學生辨別觸鍵音質和音樂風格。
對于鋼琴學習而言,一對一現場教學是傳統而必須的教學方式,它可以因材施教,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足,面對面的交流和教學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也更加多元化。
如今,互聯網在線學習在已經滲透到社會的領域,其快捷、便利、直觀、靈活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青睞。而在鋼琴教學中,在線學習的使用和普及還沒有被更多人接受,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是占主導地位。如何發揮新媒體網絡在線的優勢,并靈活運用到鋼琴教學,這是我們這個數字時代的趨勢。
一方面我們通過網絡在線學習打破地域、人群、客觀環境等的限制,把在不同地方的學生、教師、教學資源等聯系在一起,并且大大降低教學成本。尤其是在學習一些具有地域風格的作品時,我們可以及時建立與研究這些地域風格的音樂家、學者以及當地的民間藝人的在線聯系,擴大課堂的知識寬度。比如,在學習饒余燕的秦腔元素作品《秦腔曲牌奏鳴曲》時,樂曲將陜西地方的秦腔和碗碗腔元素融入到西方曲式結構中,從唱腔韻味、音樂表現力等都充滿著黃土地的遼闊豪放和當地人特有的委婉細膩,尤其是秦腔特有的調試和旋律特點,在演奏中,為了能夠更好地通過鋼琴把這樣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表達得更加貼切,在教學中,可以建立和陜西當地的秦腔演唱家、民歌手、民間藝人及學者的網絡在線聯系,開展在線學習,請他們直觀地講解音樂的內涵和曲調的特點,掌握第一手資料,縮短距離,更加直接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
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在線學習可以隨時隨地建立課堂,通過網絡、手機登終端設備,及時和指導教師取得聯系,解決練琴中的問題,開展在線視頻教學。
鋼琴教學模式主要是一對一形式,學生練琴也都屬于比較封閉的形式。只有在音樂會、比賽、考試中才有機會展開學習之間的交流。但是,音樂會、比賽等平臺相對較少,同時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參與,需要一定的水平和較好的準備。因此可以說,鋼琴的學習中,由于樂器本身的特殊性,與外界的分享和交流非常少,而新媒體的出現,為鋼琴教學和學習創造快捷便利的條件。
我們可以通過網絡終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或者不同程度的演奏建立網絡學習群,通過學生的視頻分享、線上討論等多種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把自己的學習和練琴心得以及演奏上傳到網絡,相互分享促進,讓學生進行橫向比較,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顛覆了人們以往的傳統生活,信息和技術的革新,讓各行各業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教育領域的影響尤其突出,在傳統的鋼琴教學中,我們借助新媒體的手段還比較薄弱,如何借助新媒體的優勢,讓傳統鋼琴音樂教學,尤其是富有民族地域色彩的鋼琴作品教學,更加直觀和形象化,將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和研究方向。
戲曲元素鋼琴作品可以說是個比較有針對性的民族地域風格的作品類型,希望可以借助新媒體手段,讓我們的民族音樂越來越被人們熟識和喜愛,并傳承下來,給予它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