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強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在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中,合唱屬于必修課程之一,也是各種類型演出中的常見音樂表現形式。合唱屬于一門團隊藝術,不但能夠提升學生間的凝聚力,增強團隊意識,而且還能夠通過歌唱比賽的形式豐富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現階段,在高校合唱指揮教學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學校盡快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采用“項目學習”等方式實現創新。
學生合唱與指揮實踐能力的提升不但能夠使其指揮技能和合唱組織能力得到顯著增強,而且還能夠培養和鍛煉學生現場表演時的心理素質。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教師只是單純注重對學生進行技能上的培養,輕視其實踐能力的提升,使學生日后步入工作后由于實踐能力較差而影響工作效率。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高校組建學生合唱團,但為了追求所謂的“高效率”和“高水準”,專任音樂教師往往越俎代庖,自己上臺指揮會學生合唱團,學生在合唱團的角色就是做好某個聲部的合唱團員,至于上臺指揮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使學生在一些層次較低的班級文藝晚會可能有上臺指揮的機會,此時的合唱也就隨即變成了以單一、兩個聲部的簡單合唱為主,能演唱真正混聲四部合唱的少之又少;指揮充其量就是畫拍子畫指揮圖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校對學生合唱與指揮方面的實踐能力重視程度不足而導致的。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我國大部分院校的音樂專業中,將合唱與指揮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進行講授。但是,各高校在合唱與指揮課程設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區別,部分學校將合唱與指揮課劃分為兩個學年,每星期一次課,每課分兩個課時,保證學生在兩個學年共計120個課時;部分學校將該門課程設置為一個學年,每星期一次課,每課分兩個課時,這樣一學年下來學生只能夠上60課時;部分學校將合唱與指揮課程作為兩門功課分開來上,等等。對于上述不同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時長,體現出統一的、規范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在體系方面的缺失,以及部分高校對合唱指揮方面的教育的重視不足。
合唱作為一種美好、和諧的聲音,擁有任何樂器都難以替代的魔力,能夠激發聽眾對于自然美的追求,利用自身多種多樣的形式展示出不同的意境美。但是,由于傳統上審美教育的缺失和審美習慣的差異,使得部分院校學生對這種天籟之音的合唱不太感興趣,覺得合唱枯燥無味,加上社會功利心理的影響,不少學生錯誤地認為,與其把精力和時間花在大合唱這種集體項目上,不如把精力和時間花在體現個人能力和水平的聲樂、鋼琴等個人項目方面更實在;加上指揮對個人的藝術修養、音樂綜合表現能力甚至身體協調性等的要求都較高,合唱團指揮這種角色對于許多學生來說似乎還是遙不可及的。因此,學生對待合唱與指揮課程的學習態度較為消極,對教師講授的合唱美感、情感及指揮技巧等方面知識的學習熱情不足。
“項目學習”屬于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就是對一個特殊的將被完成的有限任務,它是在一定時間內,滿足一系列特定目標的多項相關工作的學習掌握。“項目學習”能夠使學生熱情主動的投入到“項目”探究與學習當中,使學生根據特定的目標研究真實問題,并且從中獲取經驗,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將此種教學方式應用到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中,具有十分顯著的可行性。
無論是音樂院校、藝術院校、師范類院校還是高職高專類型高校畢業的學生,在畢業步入社會以后,都會無一例外地遇到需要自己去組織歌詠、合唱活動的情況,高校將“項目學習”的方式融入到教學當中,能夠使學生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充分認識到合唱指揮專業對于人才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為社會培養出所需的專業人才,在提升就業率的同時,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間。
近年來,我國對文化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合唱藝術也進入了發展的高潮期,企業、各大學校、事業單位等都積極開展合唱活動,在社會上掀起了合唱熱潮。在此背景下,社會上急需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專業合唱指揮人才,使合唱活動能夠走上更加標準化、系統化的道路。但事實上,合唱專業人才的培養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存在較大的缺口與不足。因此,需要采用教學改革的方式,將“項目學習”的方式融入到教學當中,使教學質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以此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滿足當今社會對此方面的需求,這同樣是合唱活動未來發展的需求。
隨著各大高校擴招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學生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想,與此同時,就業難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現階段,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他們所希望招聘到的人才,是能夠在其畢業后與社會無縫接軌的人才,也就是學生在學校期間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實踐積累,在畢業以后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企業的工作需求。但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大部分高校中仍然存在著以往重視理論、輕視實踐的錯誤思想。而將“項目學習”的方式融入到教學當中,使音樂專業學生的特長充分發揮出來,培養出更多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高超實踐能力的學生,并且能夠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學以致用,符合當今時代的就業需求,獲得更加良好廣闊的發展空間。[4]
在合唱與指揮項目學習中,涉及到聲樂、指揮、伴奏等多方面內容,教師應根據所學內容與項目完成實際需求確定小組的成員與人數,從而科學合理的劃分出項目學習小組。小組劃分的類型為兩種:一種為實戰型小組;另一種為研究型小組,對于實戰型小組來說,主要是進行作品處理、聲樂訓練、鋼琴演奏等方面的綜合訓練,依靠小組整體的力量與指揮來完成;而研究型小組則是由教師選取曲目后提出問題,小組成員圍繞著問題進行模擬實戰項目學習,能夠對學生的技能、思維、素質等多個方面進行鍛煉和提升。
在探究項目的選擇方面,古今中外的合唱曲目浩如煙海,只有選擇適當的曲目進行項目研究才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與后續學生的排練效果與演唱熱情等有較大的關聯。因此,在項目的選擇上應與合唱團的演唱基礎相結合,并且與表演主題相適應,使學生們能夠熱情飽滿地投入到項目學習和探索當中。
在明確項目學習曲目以后,需要對總譜進行閱讀和案頭分析。學生應在充分把握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風格等方面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從單聲部開始對總譜進行橫向了解。用鋼琴彈奏單聲部并視唱,通過感受作品了解到力度、氣口、樂句等藝術特征;然后,通過多角度對樂譜進行全面把握,在視唱的過程中用鋼琴彈出其他聲部,以此來感受合唱多聲部縱向特征。另外,在項目學習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共同采用多聲部演唱的方式能夠更好地理解合唱作品,使項目學習的效果更加直觀形象。
當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需要進行圖式、動作的設計,使作品的情感得到更加準確的表達。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可以通過指揮動作來展現,小組成員對于合唱音樂的理解程度與指揮能力之間存在直接聯系。因此,學生應堅持“準、省、美”的原則,與合唱作品特性相結合,對各種基本拍子與圖式、線條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且將這些因素與自身的指揮能力相結合,在具體指揮的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圖式內容,注重音樂形象與復調之間的技巧與方法。例如,學生在項目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應注重音樂力度、和聲色彩等對音樂形象產生的影響,并且注重情緒上的變化,凸顯情緒調動作用等。總而言之,指揮屬于音樂合唱的形式,作品為內容,學生應采取積極措施使形式充分地為內容服務。
在項目學習的模式下,主要是以完成最終合唱成果為目標而展開的,在成果展示階段,學生將在舞臺上將他們的項目學習成果進行展現。學生為了完成這個“產品”,運用了自身所學到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融入了大量自己的智慧與思考,因此,在對學生項目學習成果進行檢驗之時,教師應親自到場指導,針對項目學習過程、綜合素質、參與程度等進行綜合評價;對項目學習中產生的分歧進行評價,提出提升合唱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案,并且對訓練技巧進行總結和指導;對于一些具有代表的案例還可以制作成視頻,采用內部交流、直接鏈接等方式,與互聯網設備相結合,通過QQ空間、微博、微信等現代交流方式與其他小組成員之間取長補短,不但能夠將模范帶頭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還能夠通過學生們的親身體驗,深刻地感受到藝術教學的魅力,實現目標與興趣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的技能與素質得到有效的增強。
綜上所述,在音樂學專業教學中,應將“項目學習”教學方式應用到合唱與指揮教學中,教師充當“導演”,學生擔任“主演”,由師生共同完成精彩的合唱節目。另外,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積極轉變思想理念,提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程度與技能水平,增強其就業意識,使其與課程改革相適應,進而成為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專業型音樂合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