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慶敏
(濟寧學院,山東 曲阜 273155)
視唱練耳是音樂教育的一種基本途徑,具有理論性與技術性兼備的學科特點,集視唱教學、聽覺分析教學以及基礎理論知識教學于一體,以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為依托,培養學生具備“審美與實踐”雙重能力。“審美與實踐”是音樂教育中兩大主流哲學思想,在這兩種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來進行視唱練耳教學,便于我們分析各種教學現象,形成獨立的學科觀點,便于教師靈活地運用和調整教學方法及策略,使視唱練耳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實現。為此,在“審美與實踐”哲學思想下對視唱練耳教學的課程價值、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及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研究,希望能夠推進視唱練耳課程發展,促進課程研究體系化,更好地為課程教學服務,提升學生“審美與實踐”的雙重能力。
視唱練耳教學無論從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與策略的運用上,處處都彰顯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音樂審美與音樂實踐密不可分”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視唱練耳課程集視唱、聽覺分析及基本樂理于一體,通過學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的協調配合表達展現出來。這一動態過程的發生,實際就是視唱練耳教學活動,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獲得的各種能力就是視唱練耳課程追求的價值所在。 “審美與實踐”雙視角下的視唱練耳課程價值不再是只獲得審美能力,而是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之中,體驗各種美的價值,獲得審美體驗,用更深刻豐富的情感去表現音樂作品。“審美與實踐”是個逆向過程,好的審美意識能夠指導音樂實踐,音樂實踐反過來又會促進審美意識的提升。
學生是視唱練耳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視唱練耳課程的基本職能就是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1]。在視唱練耳課程中應擴大“以人為本”和“以音樂為本”的內涵和外延,具體化到要“以學生為本”以及“以審美和實踐為本”。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視唱練耳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的大量的理論及實踐性對比研究,認為視唱練耳課程在多元音樂文化教育大背景下,應該加強與基本樂理、中西方音樂史以及民族民間音樂等課程的聯系與滲透,用多學科橫向一體化的學科理念審視視唱練耳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和發展音樂審美能力;此外,視唱練耳也是強化學生自主實踐與檢驗各種音樂能力的一種課程,這一觀點首先在教材的運用上取得了印證,如《視唱練耳修訂版》(許敬行編著)將視唱練耳研究簡化與概括為“唱與聽的集合”。簡言之,這門課程是一種“唱”與“聽”兩種實踐活動的綜合。視唱練耳的課程目標在“審美與實踐”教育理念指導下,賦予了其教學內容要實現“審美與實踐”雙重能力的新任務,即關注每一個學生審美能力的增長及實踐能力的獲得。
“要更好地學習現代音樂視唱練耳,就要對接觸的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也應隨著音樂作品風格寫作手法等的衍變而衍變”[2]。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環境下,不少學者對視唱練耳教學經驗的積累與總結,提出了許多新的課程理念與思維。如滲透教學理念,提出不僅要與基本樂理、和聲學、曲式分析等課程在教學法上要有融合與貫通,在教學內容上更是要吸收和借鑒各個學科為視唱練耳課程所用。因此,視唱練耳課程其教學內容要通過不同領域的音樂知識,引導學生們善于發現和體驗音樂知識中的各種形式的美。比如,我們在教授大三和弦與小三和弦這一教學內容時,首先要從樂理知識出發,理解什么是和弦的概念;其次,要通過唱來感受大三度音程與小三度音程的不同,即內心感受或者說內心音樂形象感,大三度是明亮的高興的色彩,小三度則是憂郁暗淡的色彩;最后,還要將大、小三和弦與和聲學中的正三和弦與副三和弦聯系,明確這兩種和弦的作用,大三和弦是大調式的色彩,是一個陽光灑脫的男性形象,而小三和弦則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
在“審美與實踐”雙視角下,我們對“唱”與“聽”的含義和內容也重新作了拓展和規定。“唱”不再僅僅是能夠“唱準音高”的標準,而是要求學生能夠用聲音準確迅速地表達出譜面所規定的準確的音高以及定量的節奏;通過對聲音的速度與音量大小的控制,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和熟練運用譜面中速度、力度、裝飾記號及表情記號;除此之外,還要增強對律動、旋律以及調式調性等音樂基本素養的把握運用。“聽”主要培養學生們的三種能力,即聽覺記憶能力、聽覺分析能力和聽覺記譜能力。如:在進行調式調性的聽辨練習中,就要將“唱”與“聽”緊密結合,還要運用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大三和小三和弦的音響效果感準確判斷所聽到的音階的調式調性,從而掌握調式調性的聽辨方法,在“唱”的過程中“聽”,在“辨”的過程中“唱”,是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與音樂實踐能力運用的一個重要環節。
“審美教學另外一個重要環節是對音樂風格美的感受”[3]。如:視唱曲目中外國音樂作品除了選用世界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外,還應增加優秀的中國民族五聲調式的作品,加強對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培養。要使學生具備堅實的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必須要刪除教條式老化的知識內容,選用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實踐性能力發展的教學內容,精選一些能夠為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優秀教材為我們所用,使學生能夠針對性地為旋律與合唱寫作以及進行即興伴奏寫作等做好鋪墊,為將來既能走上“講臺”又能走上“舞臺”做好準備。
在“審美與實踐”雙視角下進行視唱練耳教學,教學方法必然要進行調整,使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中的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伴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進行而順利轉化。“通過視唱練耳教學,使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大幅度提高,必須建立學生參與率高,獨創性強的新的教學法。”[4]由此可見,在“審美與實踐”雙視角下進行視唱練耳教學,實現學生審美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雙重發展和提高,必須調整課堂教學方法與策略。奧爾夫教學法的優勢在于強調和注重音樂的即興性,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音樂、即興創作,常常被用于節奏教學。“學生‘心甘情愿’地進行即興創作的學習,才能夠真正創作出有創造性的實踐成果。”[5]在“審美與實踐”音樂教育思想指導下,我們提倡將奧爾夫教學法運用到節奏學習上,則教學方式更為靈活新穎,效果突出。如: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即興創造以所學節奏型為主的節奏片段,并進行表演,強調通過這一自主性表演實踐鞏固所學知識。學生們參與音樂性的節奏創作與表演,學生的各種能力隨之提升,特別是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感受音樂魅力的能力以及運用音樂知識進行表演等實踐能力迅速提升。這種新穎、有趣的學習方式,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更為集中,學習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視唱練耳課程中音樂基礎理論知識是學生進行實踐學習的基本橋梁,提升音樂審美和音樂實踐能力是貫穿于視唱練耳教學目標的兩大核心。在視唱練耳課程中進行審美意識的培養和建立,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學科發展的需要,要實現視唱練耳教學雙重目標,我們還要運用先進的數字化多媒體進行教學,才能適應新時期培養音樂人才的需求。積極研發和引進先進的視唱練耳教學軟件,改變傳統的以單一鋼琴為視聽練習教具的滯后性,可以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如音階、和聲連接、節奏訓練等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集視、聽、唱于一體,學生在音準、音色及多聲部學習中能得到更多更精確的訓練,使學生具備擁有更為靈敏的聽力。另外,軟件還能解決視唱教師鋼琴彈奏技巧不足的狀況,能保證課堂聽覺訓練材料的準確性、靈活性和全面性。
視唱練耳課程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具體實踐做出的評價,通俗地講就是評價“學生通過視唱練耳課程學習得到了什么?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同樣適用于“審美與實踐”雙視角下的視唱練耳教學評價,視唱練耳具有理論性和技術性,同時還具有可表演性的特點。其考核評價方式不應只以理論性的試卷為主要考評方式,而應與表演實踐相結合。其考核方式可創新性地以視唱練耳音樂會或匯報表演的形式評價,將實踐教學從課堂延伸至舞臺。給同學們更多的展現自我的機會,更直接地了解視唱練耳課堂中對于節奏、音程、和弦、旋律、音樂作品風格的掌握情況,同時也是學生們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一次自測。在籌備匯報表演的過程中,同學們會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難度適中并能夠輕松自如地駕馭的曲目進行反復練習。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又增長了一些實踐知識,內心節奏感、音響色彩感、多聲部協調能力以及四肢的協調反應能力都將有很大提高。
現代化視唱練耳教學軟件的應用,對我們今后改革視唱練耳考評方式也有很大的啟發與暗示,將是一個大的方向。能夠用教學軟件全面、精準、聲像結合等優點,彌補傳統筆試測評之不足,全面考查學生的音樂能力,培養全面的音樂人才,逐步建立起以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為基礎、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為核心。同時,以學生的學習態度為參照的綜合考評體系,注重考評方式的多樣化和考評指標的規范化,為學生在學習視唱練耳課程過程中的表現給出一個綜合、全面、客觀的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