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瑄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繼續教育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幼兒教師在音樂學前教育上普遍存在著認知上的偏差,主要表現為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點、輕感受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鼓勵幼兒大膽表現自己對周圍生活的感覺和體驗,培養幼兒藝術表現和創造的初步能力。”幼兒在對一首歌曲的理解中,重點不是能不能準確地打節奏、唱曲譜,或是唱唱跳跳,而是幼兒是否理解這首歌曲的含義,是否正確感知這首歌曲的音樂風格。即使用不同方式來表達,也是對幼兒音樂素養的發展起到影響作用,從而有利于幼兒自主性的培養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
音樂教材在幼兒的學前教育中具有引導性作用,但由于其發展的局限性導致教材不僅滿足不了當前的音樂學前教育需求,且魚目混雜。因此,市場上的教材對音樂學前教育普遍不適用,同時幼兒教師使用教材的重復性十分嚴重。當前,每位幼兒的敏感點及感知點都各不相同,同一本教材或是同一首音樂,甚至每一樂句的起伏斷句都可能被不同幼兒理解為不同的風格,但幼兒教師卻用著相同而普遍的教學方式引導他們機械性地理解和學習。這樣的教法不僅失去音樂帶來的感知力及創造力,也使得一部分幼兒從此失去對音樂的悟性。
對0-6歲幼兒開展音樂學前教育,不僅能夠提升他們對音樂的喜好,也可以逐漸拓展幼兒大腦的全方面開發。根據斯佩里“左右腦分工理論”:音樂屬右腦,而右腦主要從事形象思維,是創造力的源泉,右腦也指揮著身體的協調力、記憶力、直覺和情感。斯佩里也在割裂腦實驗結論中指出,把右腦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才能表現出人類無窮的創造才能。而這些腦生理特征,在7歲前培養并發展將表現得更為突出,這一點更加凸顯了在學前教育中融入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旋律是音樂的靈魂,音樂的風格、內涵都會通過旋律直觀地表現出來,簡單的幾段旋律、幾個跳躍的音符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與感受。由于幼兒對音樂的審美能力仍處在感知階段,他們對音樂只能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從音樂的聲音及音高中獲得,缺乏理性評判意識。例如,為幼兒播放一些旋律時,每位幼兒會通過不同的方式體現出他們對音樂旋律的理解,表情、肢體、隨音樂哼唱都是幼兒自身通過感知,將所聽到的音樂傳入大腦,從而反饋出不同的情感體驗和肢體語言。不僅培養了幼兒對音樂的敏感性,也培養了幼兒通過對聲音的分辨所做出的感受及表達,進一步提高幼兒對外界的感知力。
幼兒的思維發展不夠完善,對事物的看法也不夠理性,所以他們的思想十分獨特。他們緊密聯系日常生活,通過音樂的音高、節奏進行主觀意識想象,樹立出別具一格的音樂形象,從而表現出自由的想象。心理學家曾指出,幼兒對歡快的音樂表現出更大的興趣,歡快的音樂不僅能夠刺激他們的聽覺,反饋給大腦產生聯想,而且歡快的音樂更符合幼兒的天性,更容易使幼兒聯想到使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例如動物、節日等。尤其是一些具有明顯特點的樂器聲音可以更直接的刺激到幼兒的想象,例如擊鼓樂器。明顯的節奏感不僅使他們能夠感知到更歡快的情緒,也將他們的大腦迅速地從對外界的認知中篩選出符合的事物,發揮出自由獨特的想象空間。例如鋼琴的音區,低音區、中音區、高音區可模擬獅子、小狗、小鳥的聲音,而吹奏樂器及弦拉樂器發出的聲音,使幼兒更能想象到關于動物的叫聲,甚至動物的形態,從而反饋給肢體上的模仿。
幼兒的想象力是無限的,無限的想象力更能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他們能通過聽覺對音樂的音高、節奏進行分辨,繼而反饋給大腦,做出肢體上、語言上、行動模仿上的創新。不一定每首歌曲都有固定的表演模式,幼兒教師帶來的僅僅是引導,幼兒會通過音樂體會出獨特感受,經過大腦想象,做出更具有幼兒自身特點的創造。長期以往,幼兒在音樂上做出的習慣性自我創造會逐漸影響至生活、學習中的方方面面,以此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幼兒的性格千差萬別,他們沒有理性思維,情感及想法很容易被外界所干擾,但他們的模仿性和習慣性又是在整個學習階段中最容易養成的。在幼兒學前教育期間進行音樂培養時,音樂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應與幼兒生理、心理同步培養,不僅要根據每位幼兒的身心特點選擇適當的教法,更應該做到以幼兒自身的創新想象為主,以幼兒教師的講解教導為輔的循序進行。既不能使用現在普遍的書本教育,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幼兒做出統一的音樂反饋,扼殺其想象力。
首先,幼兒教師要引導幼兒對音樂活動及音樂學習產生興趣,在這期間,幼兒教師要及時觀察幼兒所表現出的音樂反饋。其次,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反饋特征,創設性地給與幼兒不斷的滿足,例如創設符合音樂意境的情景,根據幼兒的喜好設置環境,讓幼兒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與想象,或者帶到戶外,讓真實與想象相結合。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符合幼兒年齡階段的、貼近生活的,以及有趣的活動形式,都能給幼兒帶來新奇和愉悅的感受,讓音樂培養的每一步都保證趣味化,使其穩定并不斷發展。
在音樂學前教育中,要善于發現幼兒從心理到生理上不同的特點和興趣,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更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尊重他們的想法和創造,鼓勵并肯定他們獨特的感知力與想象力。幼兒教師給予的僅僅是引導、啟發及合理的糾正,在引導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模式。
學習音高時可以從身體的部位從低處到高處排列,并以幼兒能夠接受的比擬方式增強幼兒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例如“do-腰部,手放在腰部像個小士兵一樣;re-肚子,手放在肚子蓋一個小房子;mi-胸前,手靠在胸前搭一個小橋;fa-脖子,兩手握拳在胸前立起大拇指;sol-嘴巴,兩手捂著小嘴不能說話;la-眼睛,兩手捂著眼睛看不見啦;si-額頭,兩手握拳立起食指兩個小觸角;do-頭頂,雙手舉起我們長大啦。”讓幼兒熟悉之后,幼兒教師可以邊彈邊唱,讓幼兒做出動作,或讓幼兒自己邊唱邊做出動作。不僅充分調動幼兒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更培養了對音高的敏感度及幼兒的想象力和記憶力。幼兒學習歌曲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采用多種多樣的歌唱形式增強音樂的趣味性,例如“齊唱、對唱、輪唱”等歌唱形式,當幼兒對歌曲逐漸熟悉之后,就可以讓幼兒自己根據旋律,通過教師的引導想象,表現出各自的音樂反饋。
在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學習不是唯一的目的,讓幼兒在學習中享受并主動學習才是幼教的起源與真諦,作為幼兒教師,要抓住孩童的心理及生理特點,采取因“幼”而異的教學辦法,讓他們在音樂教育中培養感知力、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習音樂成為一種樂趣,并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