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龍
(太倉市榮文小學,江蘇 蘇州 215400)
請先看一個課堂片斷:一次聽課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和對樂曲的整體感覺,欣賞之前提出以下兩個問題。問題1:樂曲的情緒如何?問題2:樂曲描繪了怎樣的情境?當樂曲《G大調小步舞曲》響起時,學生卻表現得不知所措,有坐著胡亂舞動的,有看著別人嬉笑不停的,甚至有的一臉茫然地看著其他同學,坐著一動不動,整個場面變得混亂不堪。針對五年級學生進行的音樂素養調查,其結果顯示:30%的學生對音樂欣賞沒有興趣,根本無法進入到音樂所表達的情境中去;65.5%的學生比較喜歡欣賞,并能隨音樂簡單律動,但讓他們說出所聽、所想、所看及內心感受時,他們就變得一臉茫然,不知如何表達;只有4.5%的學生可以初步分析樂曲,體會樂曲情感。這一調查結果并不樂觀,對音樂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努力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并將音樂感受的內心體驗轉變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外部語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音樂感知力通常是指人們通過體驗、感受和理解音樂的內心直觀反映,運用多種方法把它表達出來的特殊能力。通過音樂綜合能力訓練和對音樂美感體驗的不斷累積,音樂感知力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1.在表演中舞動音樂
小學生正處于身體成長的發育時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且善于模仿。在新課學習之前我會先設計編排幾個能夠表現樂曲形象的動作,讓學生模仿,猜測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滿足學生好奇、好動、愛模仿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比如在欣賞打擊樂《鴨子拌嘴》這一課時,我先做了一個小鴨子搖擺走路的動作讓學生猜,他們馬上就猜到是小鴨子,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跟著音樂表演者樂曲的各個章節。這種表演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也更深刻。
2.在繪畫中描繪音樂
音樂和美術作為藝術領域的兩大板塊,最根本的區別在于音樂是一種聽覺感知藝術,而美術是視覺感知藝術。這兩種看似無關的藝術門類,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連系。如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便是根據已逝朋友的畫作有感而作。在欣賞《圖畫展覽會-牛車》時,我把牛車這一主題告訴學生,讓他們聽音樂并畫出自己聽到的是一輛怎樣的牛車。孩子們開心極了,有的學生畫的是夕陽下滿載而歸的牛車,有的畫的是破舊的牛車,還有的學生畫的是孤獨的牛車在凄冷的夜晚緩緩地行走。從孩子們的畫作中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他們對樂曲的感受,也可以把抽象的音樂更加形象鮮明地展示在學生眼前。
3.在描述中表達音樂
語言不僅是人類之間溝通的工具,也是我們表達情感和內心想法的主要途徑。教師通過語言可以更直接、簡單明了地了解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及感受,學生運用語言描述音樂意境,表達內心感受,獲得審美愉悅。如在欣賞學習《苗嶺的早晨》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先完整地聽一遍樂曲,聽完后用自己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描述樂曲內容。學生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用語言描繪了一幅苗嶺晨曦的秀美景色和苗族人們輕歌曼舞、辛勤勞作的熱鬧場面。
4.在演奏中感受音樂
《音樂課程標準》中把音樂課程的性質概括為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可見音樂實踐在音樂學習中的重要性。如在欣賞非洲民間音樂《非洲鼓魂》時,為了能使學生更好地融入音樂,認識非洲鼓樂,我設計的幾個簡單節奏為《非洲鼓魂》伴奏。當學生拍打著這些節奏為樂曲伴奏時,學生激動的表情和內心成功的喜悅,儼然把自己當成了一個非洲鼓手。
音樂感知力的好壞,不僅與人的個性和氣質有關,還與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密切聯系。想要獲得好的音樂感知力,還要積累豐富的音樂常識,提高文化綜合素養。
音樂理解力與音樂表現力緊密相互關聯,音樂理解力是音樂表現力的首要條件,現階段人們對音樂的理解有不少依然停留在對作品風格及背景的簡單分析上,對音樂層次、色彩及情感的深層理解還遠未觸及。
1.音樂基礎知識中積淀音樂理解力
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知識猶如這萬丈高樓上的一磚一瓦,想要讓上層建筑更牢固,就必須要有堅實的基礎。想要“讀懂”音樂作品同樣需要豐富的音樂知識做基奠,把音樂知識的學習滲透到教學各領域。如在學習歌曲《春游》時,由于歌曲比較簡單,學生狠容易掌握。在學生學會的基礎上適當加入力度、速度變化和對歌曲結構的分析,把音樂知識滲入到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為全面理解樂曲打下堅實的基礎。
2.音樂文獻常識中升華音樂理解力
由于音樂家生活的時代不同,人生閱歷各異,他們的作品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我們想要真正理解音樂就要對樂曲的創作背景及作曲家有足夠的了解,從內心深處與作曲家達成“共情”。如在學習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田園)交響曲》之前,應先知道此時的貝多芬處于一種怎樣的狀況之下。這部音樂作品完成于1808年,是他代表作之一,更是貝多芬九部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明確的一部。當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聽不見,這部作品正暗示了他在這種狀況之下對大自然的眷戀之情,是一部表達回憶之情的作品,是對鄉村生活的回味,寫情多于寫景。總之,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音樂作品風格,才能真正表現作品情感,為想象力的充分發揮奠定基礎。
作曲家在創作構思自己的音樂作品時,會把自己對事物的感受通過豐富的想象力融入到音樂作品中,我們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才能真正走進音樂作品的意境之中,感受音樂家的藝術情懷。
1.深入理解中展開想象
一名優秀的音樂表演者不僅需要有想象力,準確把握音樂作品,同時還應具備豐富的藝術想象力表現音樂作品。欣賞者只有在全面深刻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恰當想象,才能獲得與作曲家和演奏者相同的內心感受。如在學習歌曲《我們的田野》時,先通過對創作背景和內容的介紹,讓學生認識這首歌曲不僅贊美了風景優美的自然風光,還點出了正在為祖國建設、捍衛國家而辛勤勞動的人們,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曲中每段歌詞都是一幅秀美的田野風景畫,引導學生演唱時發揮想象,身臨其境,從心里體會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內心感受。
2.積極啟發下積累想象
學習是一個知識不斷累積的過程,學生藝術想象力的形成同樣需要教師的啟發,從點滴開始,聚沙成塔逐步形成。當學生學唱第一首歌曲時,教師就應該對學生進行想象力的培養,縱然是單調的音階,也要引導學生把其想成一種意境。如《七個小兄弟》這首歌曲中,將七個音非常巧妙地匯入旋律,且歌曲內容活潑生動,極富童趣,是一首非常難得的音階練習曲。在學習時我讓學生把音階想象成階梯,音階上行時應懷著登山的激動心情演唱,感受音樂情緒的高漲,音階下行時感受音樂情緒的松弛,還可以把音樂想象成波浪的起伏等。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的聲音富有感染力,表演具有表現力,還可以讓學生對基礎的音樂技法充滿激情。
總之,學生音樂感受力的養成是在長期積累和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教師不僅要擅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創作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經過長期的積累,才能在音樂欣賞中精確把握樂曲的內容與情感,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和美感,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