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華珍
(江西省贛州市第九中學,江西 贛州 341000)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尤其需要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引導。而音樂作為一種以表達和傳遞情感為主的藝術形式,非常適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具體到初中音樂教學中,這門學科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道德情操,以及情感陶冶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和研究如何運用情感教學法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筆者就如何運用情感教學法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實施情感教學法就是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感受和體驗到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要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濃厚的情感,一個有效途徑是向學生介紹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介紹音樂作品的創作年代、創作者生平,以及音樂作品的創作目的和特點等入手,引導學生感悟和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情感,進而領悟音樂作品的內涵和魅力。比如,在教學人教版音樂七年級上冊《二泉映月》時,這節課是欣賞課,為了使學生在聆聽二胡旋律的同時,能體會到作品中蘊含的思想和情感,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首先介紹創作者阿炳的個人情況和生活現狀,之后介紹阿炳在創作這首樂曲時的狀態、心情等,然后告訴學生,阿炳在創作完這首作品后,經常在深夜的小巷中演奏它,這是因為這首樂曲能夠代表他對自己生活的感受和體驗,最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通過老師的介紹,能夠了解《二泉映月》的創作背景,從創作背景中理解了阿炳在創作這首作品時的心態是悲涼的、無奈的,使他們與作者、作品產生了情感共鳴。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快速、更準確地體會和理解音樂作品的主題思想,也能加深對作品情感的體驗和領悟。
上面已經提到,實施情感教學法的重要步驟是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但是由于音樂作品主要依靠聽覺來感受,而初中生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有限,僅僅依靠聽覺器官的聆聽,難免會出現無法理解樂曲思想情感以及理解不到位、理解有偏差等情況,或者因為缺乏與作者、樂曲的共同感情基礎而導致不能產生情感共鳴,這樣就會影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創設能夠激發學生音樂情感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臨其境的感受,這樣就有助于學生感悟音樂作品的內涵,領悟音樂的魅力。比如,在教學與抗日戰場有關的愛國歌曲時,很多學生在當前的和平時代無法體會到創作者通過作品想要傳達的濃厚的愛國之情和沉重的救國情懷。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教學工具播放硝煙滾滾、慘不忍睹的戰爭場面,讓學生體會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通過視聽覺的刺激使學生仿佛置身于戰爭之中,之后教師再播放所學的音樂作品,學生就能進入到歌曲所描繪的場景中,也能體會到創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情感,而且他們在演唱歌曲時也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增強了歌唱的感染力,學生的思想境界也能得到提升。
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一定的情感基礎,那教師運用情感教學法開展教學就會收到不錯的效果,因為學生對于自己熟悉的內容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基于學生的這一特點,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運用情感教學法,教師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歌曲作為教學內容,將歌曲中學生所熟知的情感因素提煉出來,這樣能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有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盡快進入到音樂學習狀態中,更好地感知其思想情感。比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音樂“紅旗飄飄”這個章節時,教材中選取了《紅旗頌》這首歌,但學生對這首歌不太熟悉,所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欣賞孫楠演唱的通俗歌曲《紅旗飄飄》,學生通過這首熟悉的歌曲懂得了五星紅旗的意義和象征,以及歌曲中體現出的對祖國的熱愛、崇敬之情。在這樣的情感體驗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學唱《紅旗頌》,他們就更容易理解歌曲的內涵,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將情感教學法運用到初中音樂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對于學生健康身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