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林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云南 臨滄 677000)
十九大報告指出:“到本世紀中葉,要將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要促進民族團結。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音樂文化不僅具有娛樂大眾的藝術功能,源于生活、根植社會,對民族團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有凝聚人心、增強民族認同感、促進社會和諧等積極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地區、各級政府積極鼓勵民間音樂走產業化發展之路。但受全球文化一體化和現代西方流行音樂文化的影響,民間音樂傳統生存環境正在遭到破壞。由此,為了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本文通過分析民間音樂文化對促進民族團結的現實意義,闡述了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對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促進措施。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受諸如習俗、信仰、宗教等因素的影響,具有自身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審美取向、表現形式,是在其特有的環境下產生、發展和傳承的。我國民間音樂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是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經世代因襲、口傳心授相傳至今,是千百年來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智慧的體現。可以說,產生于社會生活之中的民間音樂經過千百年歲月的沉淀積累,與廣大民眾具有水乳交融、緊密相連的關系,蘊含著廣大民眾的精神財富。并且經過時空發展演變的過程,生于斯、長于斯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最終得以保存下來并與廣大民眾相伴相隨,從而使民間音樂文化具有了一定的娛樂功能、 凝聚功能、規范功能、調適功能,能夠滿足廣大民眾某種需要,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音樂形式本身,還能夠給予我們解讀一個民族及其社會化與文化的豐富含義,促進了民族團結。
文化是一個地區、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與精髓,對于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來說,文化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自身傳承與發展的內在要求。目前,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和新媒體等技術的發展,為了推動民間音樂的傳播,我國很多地區許多民間藝人結合流行音樂和現代音樂元素對民間音樂進行了改編。同時,受現代文明的沖擊,民間音樂傳統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正在遭受破壞。而產業化的發展方式可以滿足其傳承與發展的要求,能夠確保民間音樂得以傳承與發展。首先,民間音樂包括民歌、器樂、舞蹈、戲劇等音樂形式,適合走產業化之路,通過產業化的途徑深入挖掘和整合,能夠使民間音樂得以傳承與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其次,隨著我國城鎮化和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各地區政府積極鼓勵群眾利用本地區民間傳統文化資源走產業化的發展之路,這為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
促進民族團結,能夠凝聚人心,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尤其是人與人之間、族群之間的和諧關系。我國民間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承擔著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任務,具有親民性特點。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我國民間音樂追求天地人的和諧統一的民族世界觀,其文化藝術精神來自于歷史之傳承。這些在民間音樂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婚俗、人生禮儀以及節日等活動,通過歌唱行為或群體舞蹈等方式,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凝聚了人心,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親近感,尤其是促進了人與人之間、族群之間的和諧關系,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團結。目前,為了使民間音樂文化在新時代中得以提煉和升華,各地區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通過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使民間音樂文化適應當代社會發展,與現代文明進步相協調,從而促進民族團結。
促進民族團結需要中國優秀民間音樂文化的支撐,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通過繼承和發展民間音樂文化,能夠促進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進步、民族團結。如一些反映民族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的民間歌舞等音樂文化,生動樸實的藝術風格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因此,剔除一些庸俗、迷信和封建腐朽的東西,在保持其民族獨特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通過發掘、整理和改造,去偽存真,將真正優秀能夠滿足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民族團結需要的民間音樂文化保存起來,并加以繼承和發展,能夠造福于廣大民眾和社會。再如:一些反映廣大民眾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體現民族良好風俗習慣、歌唱美好生活的民間音樂,蘊含著我們民族質樸的情感和生命智慧,與人民日常生活具有緊密關系。通過挖掘、整理這些民間音樂文化,能夠引領廣大民眾積極向上,使人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更好地體現出廣大民眾對社會主義文化的新要求,促進民族團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擁有五十六個民族,地域色彩極其豐富,每一個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由此構成了絢麗多姿的音樂百花園。這要求我們在彼此交流、尊重中,要想促進其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必須要尋求社會的認同。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是創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民族團結的主要途徑之一,對于我國民間音樂社會認同來說具有極大促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使民間音樂文化形成繁榮發展的景象。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正是由于其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所以博大精深,能夠惠及四方、促進民族團結。張岱年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為剛健有為、崇德利用、和與中、天一協調四個方面,這種開放包容精神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五千余年而生生不息的根本動力,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民間音樂文化也不例外。如絲綢之路沿途的民間音樂,在促進音樂文化的交流,豐富民間音樂文化的同時,也促進了民族團結。
當代中國正處于深刻的變革時期,多元化趨勢日益凸顯,不同國家、民族、地域的音樂文化彼此交融、相互影響。因此,為了促進民族團結,通過民間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整合作用,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民間音樂文化整合的方式可以多方面、多層次。如:與現代科學技術、現代音樂、姊妹藝術、嚴肅音樂等進行整合,通過融合、改造、交互等方式,將不同文化或者事物的優點集成一體,使民間音樂文化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從而凝聚人心,促進民族團結。藝術貴在創新,民間音樂文化通過文化產業化整合,可以創造出新的表現媒介、新的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從而滿足當代廣大民眾的審美趣味,促進民族團結。
在歷史長河中,民間音樂經歷了風風雨雨,但其始終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目前,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缺乏規劃,為了找到其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途徑,各地政府應組織專家對本地區民間音樂資源加強理論研究。同時,各級政府還需要根據現代營銷理論,注重打造民間音樂產業品牌,以塑造品牌作為發展目標,塑造品牌促進企業運營和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而促進民族團結。如選擇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文化進行發展,通過品牌延伸效應和輻射效應,打造具有本地區特色的民間音樂產業品牌,提升人們對音樂文化的認同感,使人們從內心提升民族自豪感,帶動本地區其他民間音樂品牌的發展,促進和諧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政府在民間音樂產業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承擔著很多的責任,能夠極大地凝聚民心。因此,政府應通過有效的組織和規劃,促進民間音樂良性健康發展,為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建立有效的市場及公正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加大地方政府的宣傳扶持力度。首先,要加強對本地區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的調研,通過成立本地區的民間音樂研究機構,為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持,更好地宣傳民間音樂,凝聚民心。其次,要引導和鼓勵民間音樂工作者、組織積極參與本地區民間音樂的產業化發展,不斷為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吸納人才,在確保民間音樂傳承和弘揚的基礎上,促進民族團結。另外,要充分探索民間音樂的市場潛力,通過開展各類民間音樂活動,提升民間音樂的影響力,引導人們積極的生活態度,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民族團結,并做好相應的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文化事業健康、快速地發展,不僅能夠促進民族團結,還能促進和諧社會環境的建立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民間音樂產業化的發展能夠提升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提升社會治安狀況,對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物質文明的進步能夠促進精神文明的進步,精神文明的進步能夠促進物質文明更快地發展。由此可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做好民間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促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精神遺產的薪火生生不息、絢麗多姿,是促進民族團結最好的途徑。首先,政府要建立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的資金保障機制,積極引入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鼓勵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并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助力文化產業的發展。如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由小作坊提供民間音樂的基本素材和元素,由企業投入資金負責加工、擴大一些優秀的印象制品生產,從而進一步保障各類民間印象制品的質量,保護和傳承民間音樂。其次,在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應注意把握好民間音樂包裝和改編的“度”,注意保持民間音樂的“純潔性”,不應該過度改編和包裝民間音樂,要向大眾展現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內容和演唱的意義,促進其傳承和弘揚,凝聚人心,促進民族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