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霞 楊龍
初冬時節,記者來到全國唯一一個批準建設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云南省普洱市采訪。此時的北國已是冰天雪地,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普洱卻到處鮮花盛開,春意盎然,正以綠色風貌展示著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的風采。
在普洱市鎮沅縣采訪時,記者碰到正在基層下鄉的普洱市副市長楊衛東,當得知記者來采訪金融支持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情況時,他高興地對記者說,他在政府領導班子中就分管綠色經濟,對于這方面有一定的發言權。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普洱市,是大湄公河次區域的中心地帶和茶馬古道的重要站點,境內分布著16個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68.83%,享有“天賜普洱,世界茶源”的美譽。2013年6月15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復函云南省政府,同意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普洱成為迄今全國唯一一個批準建設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普洱市戴上綠色皇冠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立即起草發展規劃,著手實施建設。2014年3月12日,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云南省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發展規劃》;2016年7月26日,《普洱市綠色經濟考評體系(試行)》和《普洱市綠色經濟考核評價辦法》開始實施……4年來,普洱市深入實施“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高位推動、先行先試,對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實行“零容忍”,促進了全市上下在發展理念上的大轉變把短期與長期、現在與將來有機結合,把思想和行動體現在推動試驗示范區建設上來。全省金融系統均伸出援手,其中,人行普洱市中心支行及轄內金融機構更是一馬當先,在支持試驗區建設上敢闖敢試,創立了不少新做法、新經驗、新業績,有力地推進了試驗示范區建設,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良好發展。如今,普洱市不僅享有“世界茶源”的美譽,而且還將“中國咖啡之都”的金字招牌攬入懷中,打造出城市新名片。
人行普洱市中心支行行長陳文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圍繞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這個總平臺,普洱市金融機構不斷探索綠色信貸創新機制,發揮信貸資金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一是發揮貨幣信貸政策導向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人行普洱中支按照“有保有壓、有扶有控”的信貸政策,有效運用支農扶貧再貸款、扶貧再貸款,撬動涉農信貸投入,加大對綠色產業、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降低綠色產業融資成本。2017年10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對茶、林、水電、生物藥、咖啡、煙草、旅游休閑養生、蠶桑等重點綠色產業貸款余額達171.8億元,占各項貸款的26.3%,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二是建立金融支持綠色經濟發展評估機制,引導金融機構著力綠色金融服務。人民銀行普洱市中心支行制定了《普洱市金融支持綠色經濟發展評估指引(試行)》,建立鼓勵類綠色信貸評價、限制類信貸評價以及組織機制和制度建設評價三類評估指標,按年度對金融支持綠色經濟發展進行評估,不斷提高金融對綠色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三是建立金融支持綠色經濟監測制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經濟主體的支持力度。四是銀行機構逐漸完善綠色信貸機制。普洱市銀行機構積極與人民銀行、上級機構溝通協調,逐步建立和完善綠色信貸機制。據調查,88.9%的銀行在信貸審批中對項目進行環境可行性評估,83.3%的銀行建立環保一票否決制,94.4%的銀行設立貸款按行業準入制度,83.3%的銀行建立風險分類管理制度。五是引導金融機構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能過剩企業和項目技術改造升級;對環保條件不達標的企業和項目實行“新貸禁止投入、舊貸逐步退出”的限制性措施。
同時,人行普洱市中支積極尋求上級行及相關金融機構的支持,引智、引資合力支持實驗示范區建設。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行長楊小平等行領導多次率隊前往普洱市調研,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開展了云南省金融支持普洱市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及助推脫貧攻堅綜合融資項目的對接活動,圍繞普洱市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綠色服務業和特色生物產業基地、清潔能源基地、現代林產業基地、休閑度假基地以及精準扶貧項目,梳理出自2017年起的未來3年里擬意向性貸款支持項目79個,金額合計1085億元。2017年9月22日,在由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與普洱市委、市政府共同召開的金融支持普洱市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及助推脫貧攻堅綜合融資項目建設推進會暨簽約儀式上,共計簽約10個融資合作協議,支持10個項目和企業,現場簽約融資金額達255.5億元。
陳文玉說,在人行貨幣政策引導下,至2017年10月末,普洱市礦業、煤炭、水泥行業貸款余額4.4億元,分別比2016年年初和2017年初減少4.2億元2.2億元。至2017年9月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177.89億元,較年初增加3.3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8.46%。從投向看,普洱市綠色信貸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自然保護生態修復及災害防控、綠色林業、綠色交通運輸項目、農村及城市水項目、綠色農業等,分別占全市綠色信貸的66.56%、20.34%、4.83%、2.92%、2.69%和2.34%。
據普洱市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2007年底,礦業產值占普洱GDP的28%,礦業一度成了普洱的經濟支柱。然而,最近幾年里礦業正逐漸被淡化。為了讓2.8萬畝千年栽培型古茶園的景邁山景區保持綠色生態,在景區內不建大型賓館,鼓勵發展農家樂、民居客棧,成為普洱市上上下下的共識。不僅如此,該市還通過人大立法的方式,禁止開采埋藏在景邁山下儲量高達22億噸、價值有望達千億美元的鐵礦。同時全市一律不再增加新礦,對老礦企改造后達不到國家排放標準的堅決關停并轉。普洱秉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思路,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制定農藥、化肥規范使用名錄,建立可追溯機制,全面推進綠色農業生態化。實施生態茶園、生態咖啡園改造。實施生態移民,推進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濕地恢復等工程,關停并轉林板加工企業200多戶,削減了800多萬立方米的森林采伐指標,創建402個市級生態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格局初步顯現。追求綠色、生態、惠民的GDP成為了“普洱共識”。普洱市孟連縣是國家重點脫貧扶持縣,該縣景信鄉創新發展方式,關閉了一些小煤礦,走上了依靠綠色產業、林下經濟這條“綠起來、富起來”的道路。endprint
“普洱要的是綠色、生態、惠民的GDP,不要帶血、污染、低效的GDP。在處理保護和發展的關系上,我們算的是政治賬、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普洱市委書記衛星在前不久舉辦的第3屆普洱綠色發展論壇上強調:“堅持保護優先的政績觀不動搖,走‘綠起來與‘富起來統一的綠色崛起新路子。”
圍繞著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這個總平臺,普洱正在建設特色生物產業、清潔能源、現代林產業、休閑度假養生四大產業基地,發展特色農業、綠色工業、現代服務業、智能產業四大新型產業。
2016年,普洱市以景邁山古茶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契機,組織景邁、芒景兩個行政村轄區內11個村寨的5家企業,成立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誠信聯盟。目前,聯盟企業已增至6家,覆蓋了產地范圍內2/3的茶農。聯盟產品在管理、標準、包裝、銷售、價格、宣傳等方面實現了統一,并有“四有四可”特征,即有身份證、有履歷、有檢測、有監控,可識別、可查詢、可追溯、可信任。“聯盟制定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聯盟企業標準》,在許多方面高于國家標準。如在GB/T22111-2008《地理標志產品 普洱茶》國家標準的基礎上,聯盟標準污染物限量由2個指標增加到8個,農藥殘留由13個指標增加到104個,并且規定不得檢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誠信聯盟理事長南康說。
金融支持筑深基
圍繞發展綠色產業以及發展綠色產業助推精準扶貧脫貧的目標,云南金融機構各顯身手,唱響了一幕幕支持實驗示范區的活劇。
在云南普洱茶(集團)有限公司采訪時,聽說該公司運用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扶持荒田貧困村建檔立卡戶發展生態茶園,對59戶貧困戶精準扶貧,創造出“荒田模式”時,記者立刻提出要到該村探個究竟。一路上,人行寧洱縣支行行長刀江勇向記者介紹,2016年,寧洱縣政府出臺“311”產業扶貧政策,對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發展產業較好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分別按照3000元、1000元、1000元予以扶持。以此為契機,該行充分發揮扶貧再貸款政策導向作用,積極探索實施“扶貧再貸款+惠農易貸+政府扶貧機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六位一體的產業精準扶貧模式,有效助推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和脫貧摘帽。該縣信用社運用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向云南普洱茶(集團)有限公司發放扶貧產業貸款5000萬元,助力寧洱縣德化鎮荒田村5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脫貧就是一個典型實例。
40多公里蜿蜒崎嶇的山路,汽車行駛了近兩個小時,終于來到大山深處的荒田村。在半山腰上剛建好的村公所里,村支書李瑞鋒指著凹凸不平的山路說,由于交通不便,德化鎮是全縣唯一的貧困鄉鎮,荒田村又是鎮里較為偏遠的扶貧攻堅村。全村14個村民小組,438戶村民,74.4%是少數民族。接著,他帶著記者來到上啊寬小組建檔立卡戶王寶學家。年逾六旬的王寶學由于妻子和兒子智障,一直未脫貧。他指著對面的山坡說,那里有他家4畝臺地茶,2016年普洱茶集團派技術人員幫助他移種了120顆大樹茶,專門交待不準打農藥、施化肥,只能用粘蟲紙殺蟲和追施農家肥,還給了他家茶園維護補助費,以后茶廠會以翻倍的價錢收購他家的茶葉,這樣他家脫貧就有希望了。
普洱茶集團財務總監朱強鴻向記者介紹,到2017年8月末,公司在寧洱縣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0290萬元,其中運用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余額4000萬元。為將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精準惠及荒田村貧困戶,他們從2016年開始,連續3年對該村現有的1600畝茶園進行生態有機改造,對5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每年給予5000元的改造資金支持。帶領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擴建移植500畝大茶樹,有效擴大生態茶園規模,每擴建一畝發放勞動力補助費500元、擴建物料補助費320元。還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生產的有機茶實行保護收購價8元/公斤,較普通農戶每公斤收購價高出3元。
接著,他帶著記者來到山腳下一塊正在搞基建的空地上,指著正在建設的房屋說,為幫助荒田村脫貧,公司投資150萬元在這里新建年加工能力150噸的茶葉初制加工廠,明年1月就能投產使用,周邊村寨的農戶就不用跑到縣城賣鮮茶葉了。
村支書李瑞鋒高興地說,“荒田模式”推進一年來,荒田村建檔立卡戶農民人均收入由2016年6月末的2400元上升到2017年6月末的4600元。全村59戶建檔立卡戶,在政府、人行、信用社和普洱茶集團的支持幫助下,目前僅剩7戶還未脫貧。
正是通過這樣的發展模式,云南普洱茶(集團)有限公司在廣袤大地上扎深了根基,企業得到穩健發展。目前,該公司已成為云南省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認定為AAA信用企業,并榮獲“云南省誠信品牌100強”。公司2016年資產總額達5.7億元,負債1.57億元,收入2.7億元,利潤4600萬元。
提起普洱,外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普洱茶和千年古茶樹,殊不知普洱市還享有“中國咖啡之都”的美譽,咖啡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5%以上,咖啡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全國第一。
記者來到坐落在普洱市城郊的北歸咖啡有限公司。早已在院內等候的公司總經理鄧家錄激動地告訴記者:“沒有信用社的支持,就沒有北歸的今天!”
鄧總娓娓道來,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普洱市率先種植、經營咖啡的市級龍頭企業。在信用社給予貸款支持之前,公司很難做到對咖啡農戶現款現貨收購,與信用社有了貸款合作后,公司對咖啡農戶每一筆都兌現了現款現貨的承諾,不拖欠咖農咖啡款。特別是信用社根據公司難以提供不動產抵押的實際情況,同意公司用庫存咖啡存貨質押,有效地解決了公司在咖啡收購季節的資金需求。目前,公司獲得思茅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營業部授信38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貸款6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3200萬元。有了資金支持,公司扶持成立了有11個合作社為成員的普洱咖啡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其成員范圍輻射到思茅區、景東縣、景谷縣、瀾滄縣、江城縣等,輻射咖啡面積除了北歸自有的6000余畝之外,還有聯合社的近三萬畝。如今,公司主要產品有:北歸小粒咖啡商品豆、焙炒咖啡豆、焙炒咖啡粉、三合一咖啡和咖啡酒。2016年公司共出口咖啡豆(米)7000噸,銷售總額為1.125億元,出口創匯1711萬美元,產品銷往德國、比利時、泰國、荷蘭等國家。2016年1月,公司獲得國際公平貿易組織頒發的公平貿易證書,這是中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咖啡企業通過公平貿易認證。鄧總說他明天一早就要到上海參加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產品推介會。endprint
“兩年來,人民銀行先后3次通過信用社向漫崖咖啡公司發放支農再貸款和扶貧再貸款,共計2700萬元,不僅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還能為公司節約好幾十萬元成本哩!”漫崖咖啡公司董事長助理兼發展部經理張芮充滿感情地說。據悉,2017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南、云南兩省開展為期6個月的優化應用扶貧再貸款發放貸款定價機制試點工作,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被列為試點,扶貧再貸款很快在全縣推開。漫崖咖啡公司就是在這批試點工作中獲益的企業之一。
張芮帶記者參觀了剛建好的農莊和漫崖咖啡文化博物館。她介紹,漫崖咖啡實業有限公司前身為寧洱漫崖咖啡場,始建于1998年。經過10多年的咖啡種植,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公司于2013年決定投資數千萬元,建設集科研推廣、生產銷售、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會議餐飲為一體的咖啡莊園,在建設過程中每當遇到資金困難,縣農信社領導及員工總是及時前來調研,總是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最近又決定給予扶貧再貸款1000萬元,在金融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公司與對面的老鳳寨、旁邊的老張寨和廟山村成功實現合作,除了租用村民的2500余畝土地外,還有約300戶農戶入股土地1000畝,最終依托漫崖咖啡莊園打造一個占地3000余畝的農莊。如今,漫崖咖啡莊園已被列為云南省100個省級農業精品莊園之一。張芮頗為自信地說,現在許多大城市里的人雖然經常喝咖啡,但未必能看到咖啡樹、咖啡鮮果、咖啡深加工的過程。顧客只要來到漫崖咖啡農莊,就能親身體驗到咖啡鮮果變成熱咖啡的全過程。
普洱市金融部門十分注重在發放扶貧再貸款推動發展綠色產業的同時,實現產業帶動、農戶聯動,真正對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授人以漁”。這一原則,也正是寧洱縣使用扶貧再貸款的另一條重要的創新經驗。普洱勐野江農業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的發展壯大很能說明這一點。該公司坐落在寧洱縣轄內老213國道旁,公司大門兩邊墻上擺滿了咸菜罐,公司董事長羅瓊蘭向我們介紹,公司是一家集種植、生產、銷售、研發小雀辣于一體的現代化食品企業,2013年公司小雀辣的泡制工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14年被認定為“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015年9月被認定為“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016年8月,為帶動更多農戶種植小雀辣,他們決定擴大生產規模,但資金出現短缺,困難之時人民銀行和信用社向公司伸出援手,給他們發放扶貧支農再貸款1000萬元。有了這筆資金,公司有能力免費向周邊村寨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種苗、農資,并全程提供技術服務。還與57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種植收購合同,以每公斤上浮10%的價格收購成熟的小雀辣。輻射帶動非建檔立卡農戶3000余戶5000余人發展壯大產業。2016年,公司帶動的建檔立卡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2017年9月21日,中國銀行普洱市分行為北歸公司旗下專業合作社成功敘做ICE紐約洲際交易所17噸咖啡保值業務。該筆業務為中國銀行全球首筆ICE咖啡遠期業務,使普洱市咖啡出口企業通過遠期保值交易,提前鎖定咖啡價格,有效地實現了銀企雙贏。
2017年1月,恒豐銀行昆明分行向普洱市城建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投放10億元綠色金融產業基金,將綠色環保與信貸投向掛鉤,專項用于綠色企業較集中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改善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的基礎設施條件。
創新機制引活水
全新的綠色平臺,需要創新的機制保駕護航。4年來,在大力支持綠色經濟實驗示范區建設中,金融機構敢闖敢試,闖出一些新路子,試出一批新機制——
成立云南省首只綠色發展基金,撬動社會資金投向實驗示范區建設。普洱市制定出臺了《普洱市綠色經濟發展基金設計方案》,于2016年4月13日注冊成立了“普洱市綠色經濟發展基金”。基金擬設總規模50億元,首期發行10億元;二期發行12.5億元。截至2017年10月末,一、二期基金22.5億元已全部到位。基金主要投向全市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產業、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綠色經濟發展領域。首期基金用于景東至文東高速公路項目建設;二期基金用于普洱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項目;安排設立了中小微企業調頭資金1億元,委托普洱市綠色金融服務公司管理運營,為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提供銀行信貸到期“調頭”資金支持。
成立云南省首家綠色經濟擔保公司,有效分擔綠色金融風險。2014年,由普洱市、市屬各縣(區)財政共同出資1.02億元,成立“普洱市綠色經濟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專為綠色經濟提供貸款擔保。利用擔保機構專業人才、專門技術和信息搜集的規模效應,增進綠色項目的信用等級,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降低綠色金融風險。2017年9月末,綠色融資擔保公司擔保余額達3.3億元,在保戶數85戶;累計為319戶企業12.13億元貸款提供擔保;共發生代償0.34億元,有效分擔了綠色項目風險。
綠色股票和綠色產品要素市場建設取得較大突破。云南景谷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主板上市,云南高山生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龍生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掛牌。其中,云南高山生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龍生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屬于綠色股票范圍,為轄內綠色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了經驗,也豐富了綠色經濟融資渠道。2016年5月31日,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交易系統正式上線,截至目前開戶數2400戶,吸納會員企業35個,已上線產品近10款,交易額突破3000萬元,為茶企融資8000萬元。云南咖啡交易中心于2016年1月正式上線,截至目前交易額突破1億元,開展咖啡倉單質押融資6000萬元,供貨商會員突破1000家,采購商會員突破2000家。金融機構通過在交易中心設置金融服務窗口,提供綠色信貸業務咨詢、投融資等金融服務,打造咖企、茶企與金融機構無縫對接的服務窗口和平臺。同時通過業務創新,暢通融資渠道,開展保理業務、訂單融資、存貨憑證質押融資、供應鏈融資、倉單質押等金融產品,提高咖啡、茶產業的融資能力。
建立綠色碳匯市場,促進低碳試點市建設。2012年,全國首家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碳匯經濟促進中心在普洱掛牌成立。2013年,在思茅區清水河實施了全國第一批、云南省第一個以增匯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為目標的5000畝思茅松人工林增匯減排項目。2015年9月,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云南省林業廳、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與普洱市共同舉辦森林文化推廣交流活動,有力助推了普洱的林業碳匯工作。
全國首個政策性咖啡價格保險試點工作在寧洱縣正式啟動。普洱市政府與誠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合作,于2016年7月18日出臺《普洱市政策性咖啡價格保險試點方案》,標志著全國首個政策性咖啡價格保險試點工作在寧洱縣正式啟動。按照試點方案,政府通過補貼保費等政策性手段引導和鼓勵建檔立卡咖啡種植貧困戶以及咖啡種植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保,保險標的為投保人種植銷售的咖啡鮮果或咖啡米。財政給予建檔立卡咖啡種植貧困戶保費補貼90%,自繳10%;給予咖啡種植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保費補貼70%,自繳30%。滬滇合作扶貧資金全額配套200萬元,補貼差額部分由寧洱縣財政資金給予配套。運行一年來,切實保護了投保農戶和企業的經濟利益,促進了咖啡產業的穩步發展。
4年過去了,普洱市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一大批綠色產業、綠色企業崛起,全市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更為可喜的是,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達68.83%,高于全省、全國甚至歐盟等發達國家水平;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年度價值達2850億元,位居全省第一;保存著全國近1/3的物種,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全市水環境質量達標率保持在100%,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居全國之首;人均碳排放量與發達國家接近,二級以上空氣質量占比達99.8%,中心城區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8000以上,高出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標準12倍多展示出更為美好的發展前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