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涵
摘 要:城市交通組織對城市規劃有重要意義,其中城市公共交通又是城市內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綠色城市、高效城市的有效途徑。論文通過對西安市公共汽車站點現狀的詳細調查,采用歸納、分析的方法對其現存問題進行分類研究。調研了西安市大多數公共汽車站點,重點以西安市南郊省腫瘤醫院站點附近交通環境為例。參考和借鑒國內外城市交通發展的歷史經驗,根據西安市城市總體規劃、城市交通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提出綠色公交站點設計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性;功能性設計;新型能源;綠色公交設計
一、西安城市公共交通概況?
近幾年來,西安市公交發展很快。目前,西安共有226條公交線路,8個運營公司,覆蓋了415平方公里的西安城區,南到郭杜,北到涇河開發區,東到臨潼,西到三橋,均開通了公交線路。公交車輛7475部,是30年前的13倍還多,日客運量最高達到410萬,雖然在公交數量和質量上有了提高,但公交出行分擔率仍相對偏低,目前西安公交分擔率僅為30%,而發達國家的公共交通分擔率都在60%左右。
二、西安市公交站點調研
(一)西安市公交站點調查訪問
為了解市民對公交站點現狀的評價和意見,對部分市民訪問調查:
1.提到公交車站,您首先想到:擁擠、不安全、晚點、不方便還受天氣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2.公交站設計特點:不醒目,不人性化。
3.公交站廣告位置對空間的影響:嚴重影響,廣告宣傳占了大多數面積,而乘車信息太少,不全面。
4.公交車每時刻狀況顯示與報告:有必要,應該要有車輛到達時間、車輛所在位置、到達目地的車站的時間、運行速度和公交車擁擠程度等。
5.公交站設計心理藍圖:有實時公交運行信息發布,有詳細的換乘指示和必要的公益宣傳等。
(二)西安市公交站點調查結果
根據現有資料統計,西安市公共汽車站點大多設置不合理,通過對西安市南郊省腫瘤醫院站點附近的調查并結合道路兩旁交通環境,得知公交站點問題主要表現為:
1.公交站點十分擁擠,尺寸布局不合理。解決方式只是讓站臺不斷加長,因此寬度偏窄,乘客查看公交信息時難以移動,視覺空間有限,查詢擁擠低效。尺寸比例不合理,沒有從使用者角度考慮。
2.城市公交站點破舊。一些站牌“年事已高”,缺少維護,設施陳舊,無法看清路線。公交站點應合理選擇材質,提高使用壽命。
3.公交站點的頂棚形同虛設。沒有提供一個有效地遮風擋雨的功能。
4.候車座椅或者座椅設計不合理。對弱勢群體不夠關注,沒有考慮到老人或者行動不便的人群。
5.首末站設置不合理。36路車其走向是辛家廟樞紐站-省腫瘤醫院,這兩站為首末站點。而省腫瘤醫院站點設置在含光路丁字路口,路口設置有紅綠燈,是交通要道。丁字路口不僅有醫院、居民區還有學校,人流量和車流量密集。不僅市民們要在此處通行乘車,公交車還要掉頭,給交通帶來了諸多不便。
6.公交線路及站點重合率高。每個公交站點平均停靠線路5條以上。當三輛公交車同時停靠時,站點秩序極為混亂給乘客上下車造成不便。
目前,西安市部分主干道沿線公交站點過度集中,部分道路公交線路高達30余條,一個公交站20多條公交線路停靠,嚴重限制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交通高峰時段的公交站成為阻礙交通暢通的一個個結點。 據統計,主干道路長安路沿線公交線路高達30余條,鐘樓站有20余條公交線路停靠,交通高峰時段,大部分公交車無法進站,嚴重時等候進站的公交車會形成百米長龍,尤其是近期地鐵建設和舊城區改造更是加劇了此站點的交通堵塞狀況。另外,有很多公交車線路相互重疊,部分公交線路重合率高達70%。3-15目前運營路線全長26.30公里,與406重復的線路達到18.14公里,即站點重復率達70%。建議4-15恢復到2002年剛開通時的路線三府灣汽車站—楊家溝,方便浐河東岸1.8萬長安百姓的乘車。
7.公交站點形式不合理。由于站點停靠線路多,管理不到位,街道在不同程度上被占用,不得不設置多個乘車點。由此導致公交車運行緩慢,不能準時到達,造成交通擁擠的現象。
西安市的公交站點大部分均直接沿著隔離帶或非機動車道采用非港灣式等距布局,機動車的數量較少時,這種布局的缺點并不明顯,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機動車的數量迅速增加,在高峰時段,這種直線型的布局公交站點就完全成為了阻礙交通運行的節點,在非公交專用路上,公交車無法進站致使后面的機動車必須排隊等候,增加了出行的時間成本。
8.智能公共交通體系不完善。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交通慢慢走進了公交體系,在一些大城市,電子站牌、智能刷卡、GPS 衛星監控和無線電調度等一系列智能服務已經逐步成熟,但西安的公交基本還是沿用了傳統的服務體系,公共交通的科技含量相比其他城市較低。
9.整體服務質量有待提高。西安公交的硬件水平在穩步提升,軟件卻跟不上。一是有些公交車的車廂環境和秩序不夠完善,車廂內扶手等公共設施在消毒衛生方面做的也不夠好。二是公交司機和售票員的業務素質和道德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如今全社會都在強調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城市公交的職能就是為大眾提供交通服務,所以更需要堅持以人為本,而不是把它僅僅當做一種普通的工作來應付。
三、西安市公交站點問題分析
(一)忽略功能性設計
大多數城市公交站點主要是通過招標形式決定建造的企業,而這些競標企業也只是主要考慮報價和施工等因素。因此,那些中標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會在公交引導設計中擴充建設達到宣傳和盈利的目的,從而導致公交站點廣告欄占大部分面積,而為候車乘客提供路線信息服務的主要功能并未體現。公交站點的站牌信息不足,站牌僅顯示了線路名稱、站點名稱、首末站末車時間、運行方向四項基本內容。由于缺乏直觀的圖示,并且站名管理不規范,乘客坐錯車現象時有發生。endprint
(二)缺乏可持續性設計
1.供電設計。由于設計初期并未進行系統性的評估與研究,因此城市公交站點在供電問題上缺乏可持續性設計,導致一些公交站臺缺少夜間照明,看不清站牌。而有些公交站點雖然增設了電子站牌,但是存在供電不足,電子站牌并未使用。
2.可拆卸設計。公交站點缺少可拆卸性設計,不便于部件材料維修和回收及再利用。
3.材料選擇。一些公交站點為達到美觀、耐用、防腐等要求,選擇在金屬材質上增加涂鍍,給廢棄產品回收帶來困難,并造成環境污染。
四、綠色公交站點設計思考
(一)功能可持續性設計
由于城市公交站點的客運量較小、路線固定、間斷性運輸等特點,因此要求其基本功能是提供便捷小面積的候車場所,交通組織流線通暢,空間簡單明確,并且提供車輛運行信息查閱的電子設備等。從綠色公交站點的角度出發,公交站點設計應具有可持續性。
1.設計應易于拆卸和組裝,以便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進行重組,及時更換受損構件,延長站點使用壽命。例如,羅利公交車站。這個公交車站項目是由兩個相互對比的元素組成的結構,一個是厚重的混凝土墻壁,它是主要結構,形成一個凳子,還有一個鋼鐵的蓋頂系統,兩個結構是在工廠生產的,然后再拉到現場進行組裝,從立面和剖面上講,墻壁與蓋頂相互交織,形成兩個“L”形的組合,蓋頂表皮是由壓層的聚碳酸酯組成,它表達了蓋頂的輕盈性和半透明性,同時易于拆卸和組裝。
2.根據地況的不同,合理布局站點尺寸大小。
3.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提供車輛運行信息查閱的電子設備,提供臨時手機充電、熱水供應、小型自動售賣機等設備。多增加一些人性關懷的設計,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設計未來的公交車站,利用科技和信息技術,提供了各種信息設備,實現自動化管理。
(二)材料的選擇
材料的選擇是公共設施考慮的重點,它直接影響了設施的形態和功能。
1.考慮選用強度高、耐腐蝕、易清潔、易維修的材料,從而在保證功能的前提下,延長公交站點的使用壽命,降低維修成本,減少資源浪費。
2.選擇可再生、可降解的綠色材料,減少環境破壞。
3.使用二次回收材料,利用工藝和技術手段對回收材料進行再利用,例如雕塑家克里斯托弗·芬內爾(Christopher Fennell)創作的這個黃色的公共汽車候車亭。位于希臘雅典的喬吉亞的這個候車亭由三塊黃色的報廢校巴車廂片組成,為了建造這個候車亭,克里斯從報廢校巴車上精心選擇了些車廂片材和座椅,焊接在一起。原本要進入“墳墓”的報廢車廂重新煥發容顏,隨時準備歡迎乘客,等待下一趟車。
4.就地取材,減少運輸成本。
5.考慮與城市景觀的結合,使等車成為一種享受。
(三)能源供應
綠色公交站點就是需要我們建設時,利用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既能節約資源,又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公交站臺供電設計方面,可在站臺頂棚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提供電能,也可使用LED技術進行照明,通過合理設置照明時間等方式達到節能目的。
五、結語
隨著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機動化的逐漸提高,完善城市道路系統和搞好城市交通規劃成為了城市發展的關鍵。綠色公交車站點設計,就是本著綠色環保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城市公交站點的設計策略進行初步思考,給出了城市公交站點的綠色設計策略,從而避免資源浪費、設計浪費、財力浪費等問題的產生。既實現了節能環保,也對資源進行了合理利用。希望以此推動城市公交站點的綠色設計,設計出更加安全、舒適、美觀和環保的綠色公交站點。
參考文獻:
[1]王亞飛.關于優先發展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的研究[D].長安大學,2001:6-7.
[2]李茜.國外大城市解決交通問題的措施[J].綜合運輸·海外視窗,2004,(12).
[3]張志榮.都市捷運:發展與應用[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
[4][法]皮埃爾·梅蘭.城市交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鄭祖武等.現代城市交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6]宋守許.綠色產品設計的材料選擇[J].機械科學與技術,1996,(01):41-42.
[7]劉志峰,劉光復.綠色產品設計與可持續發展[J].機械設計,1997,(12):l-3,9.
[8]胡迪青,胡軍軍,胡于進.支持面向裝配和面向拆卸設計的CAD系統[J].中國機械工程,2000,(09):1001-1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