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胡筱璇

摘 要:傳統村落是人類為適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進行各種生產、生活活動而形成的人類聚居地的一種最基本的形態。世界范圍內廣闊的村落空間孕育了豐富的文化景觀類型,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元陽阿者科傳統村落為例,從傳統村落的景觀特征和景觀構成要素入手,淺析傳統村落景觀設計中應遵循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傳統村落;景觀設計;價值取向;阿者科
一、傳統村落景觀概念概述
景觀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類尋找到的與自然相處的一種方式。村落是人類聚居的場所,傳統村落景觀是人類的勞動生活經過漫長歲月沉淀后的產物,是一種在人類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人文景觀。它直觀展示了當地村民的生活痕跡、行為習慣、民風民俗等地域性文化。例如當提到江南的傳統村落景觀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小橋流水,酒香巷深的水鎮景觀;而當提到北方的傳統村落時,我們往往想到的是布局規則,門楣高大的院落景觀。傳統村落景觀是整個村落發展變遷的體現,是村落歷史文脈發展必不可少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二、阿者科傳統村落的景觀特征及主要構成要素
(一)阿者科村落景觀的特征
1.阿者科概況
阿者科坐落在哀牢山半山腰,至今不通公路,最近的公路位于與其緊密相連的牛倮普村,交通閉塞,可達性較差,但也因此保留了較為原始的生態環境。阿者科雨量充沛,植被覆蓋率較高,常年被云霧所籠罩,空氣清新濕潤,是一片梯田環繞中的世外桃源。
進入阿者科的唯一道路是一條青石板路,兩側植被保存良好,景觀視野完整。村落由一條南北向主路貫穿,連接寨神林和磨秋場,另外有8條支路連接各村民家。村落西側有4條土路通向耕地和林地,其中一條可通向多依樹,北側和東側的土路通向梯田,村落主路和支路為水泥硬質路面。村落巷道順應地勢和建筑布局,曲折蜿蜒,四通八達,且多為坡道,但幾乎沒有完整的村落公共用地。
2.建筑特征
阿者科的建筑以哈尼族傳統民居蘑菇房為主,房屋以土石為主要建筑材料,通常以石頭作為基底,夯土加高。屋頂為雙斜面或四斜面的茅草頂,屋頂通常留有一塊空地,以供晾曬之用。阿者科蘑菇房一般分為三層,底層圈養牲畜,二層用于居住,三層存放糧食,屋內利用竹木架進行空間分割。二層中央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滅的火塘,是哈尼人民生活信仰的中心。
3.文化特征
阿者科的主要祭祀場所是寨神林和磨秋場,寨神林位于村落的最南端,地勢最高之處。寨神林顧名思義是寨神所居住的樹林,內部植物茂盛,樹木多為上百年的古樹,是村落的守護者,神圣而不可侵犯。磨秋場則位于村落的最北端,地勢最低之處,是一塊空曠的平地,只設有祭祀臺和用于打秋的秋千柱。每年六月的矻扎扎節,在咪咕的帶領下,全村村民在此殺牛祭祀,架起秋千打秋,祈禱美好的生活。
(二)阿者科村落景觀的主要構成要素
1.自然要素
阿者科位于哀牢山半山區,地勢南高北低,民居依山而建,層疊錯落。距離村委會1.2公里,距離新街鎮28公里,國土面積1.43平方公里,海拔1880米,年平均氣溫14℃,年降水量1370毫米,年均日照1700小時,氣候濕潤,常年霧氣彌漫。梯田從寨門一直延伸而下,環繞著村落,村落與梯田密切相連,不可分離。
2.文化要素
阿者科是典型的哈尼族傳統村落,沿襲著傳統的哈尼文化。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在山坡上開墾出一片片梯田,自給自足的同時保留了豐富的傳統哈尼節日和習俗。例如哈尼族的春節胡嘎扎,祭祀龍和寨神的昂瑪突,婚禮時的哭嫁習俗,葬禮時的唱哈巴等。村落中的婦女仍然穿戴傳統的哈尼服飾,精通哈尼刺繡、手工等技藝。
3.社會要素
社會要素是村民與村落之間的聯系,傳統村落的社會要素往往決定著村落的完整性和內在歸屬感。阿者科生態環境良好,聚落形態完整。村內有咪咕和摩匹,“咪咕”是由村落中所有男性選舉出的村落的帶領人,是整個村落的核心人物,負責主持重大的祭祀節慶,以及處理村落中的大小事務。“摩匹”意為智慧的長者,擔負著多種社會職能,主要負責主持宗教活動、指導農業生產、傳播文化、主持人生禮儀甚至包括行醫治病。
三、阿者科景觀設計中應遵循的價值取向
(一)歷史價值取向
阿者科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哈尼族傳統村落布局,即森林、梯田、村寨和水系所形成的“四素同構”的村落形態。同時,整個村寨依山而建,順勢而下,村落中80%的房屋依然是哈尼族傳統民居蘑菇房的樣式,夯土墻與石頭墻相互結合,以及典型的哈尼族茅草屋頂,是保留最為完整的哈尼族傳統村落。其建筑風格,村落肌理對于哈尼族的文化、歷史探索都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二)人文價值取向
文化是抽象的非物質概念,它必須依托于具體的形式進行傳承和延續,由于依附形式的不同,文化也產生了不同的變化。中國一直是一個以農耕文化為主的農業國家,村落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因此傳統村落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對阿者科原有景觀元素的保留無疑是對阿者科傳統文化的保護,保護現有的水井是保護村民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記憶;對寨神林和磨秋場的保護是對哈尼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尊敬。同時,對阿者科村落中公共環境的景觀設計可以幫助整個村落文化氛圍的營造。村民有了新的活動空間,產生了新的行為方式,一種新的村落文化也就開始孕育,當新的村落文化與舊的村落文化相互碰撞結合之后,村落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就實現了與村落發展同步的迭新。
(三)社會價值取向
傳統村落景觀作為傳統村落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影響著村落的方方面面,其社會意義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增加村落中的公共空間,引導村民增加交流,為村民相互交流學習提供場所,這對于整個村落的凝聚力,社會關系的維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為游客設置停留的場所,將外來文化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引入村落,推進阿者科與外界的聯系,使游客與村民可以更好地交流,讓村民以一種更為理性的方式去了解外界的生活。endprint
通過村落景觀的改變使阿者科的土地資源在滿足村民生活質量要求的同時,更加符合村落自然環境的保護要求,也更順應村落文化、經濟的發展趨勢。
(四)生態價值取向
作為與自然聯系最為緊密的景觀設計,生態保護的概念早已成為景觀設計中不可缺少的設計理念,甚至是首要考慮要素。一個地區的景觀可持續性發展必須建立在一個良好的生態循環的基礎上。
阿者科作為一個已經存在上百年的古村落,早已與當地的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了完整的生態循環體系。寨神林保護著村落的水源,泉水順流而下,穿村而過,滿足全村人的生活用水需求,最終流入梯田,重新滋養土地。保護阿者科的生態環境不僅僅是保護村落的生態環境,同時也是在保護梯田保護區的生態環境。村落與梯田的生態相互影響,不可分割。
對阿者科的排污改造設計是當務之急,需要進行雨污分流,設置污水處理池,逐級降解,達到排放標準后再排入梯田。阿者科的景觀設計作為保護阿者科傳統風貌的重要一環,同時也兼任著保護生態的重要職責。
(五)經濟價值取向
當代傳統村落的經濟發展正在從以農業耕種為主的經濟體系向多模式多類型的旅游結合生產的形式轉變,而傳統村落的景觀資源是傳統村落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以莫干山為代表的鄉村旅游正在蓬勃的發展中,阿者科的梯田自然景觀、村落蘑菇房建筑景觀、哈尼族民俗節慶文化景觀都是寶貴的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吸引著一波又一波的游客走向阿者科。但阿者科的現有條件并不能滿足游客休養生息的旅游要求。因此,景觀作為影響村落的形象的第一要素,以景觀改造設計為引導手段,改變村民對于阿者科的土地利用模式、建筑改造方式以及環境保護意識,使阿者科的旅游發展可以走上一個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而帶動阿者科的整體經濟發展。
四、結語
如今,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景觀設計作為保護引導其發展的一種途徑,其價值取向決定著傳統村落的發展道路。在對傳統村落的景觀設計中,平衡村落經濟發展,村民生活水平提高與村落落后條件之間的矛盾,緩解旅游開發對村落文化、生態帶來的沖擊。從景觀的視角,整合當地現有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以理性客觀的態度,使傳統村落以一種可以與當今社會接軌,共同進步,同時又可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和歷史韻味的方式發展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羅德胤,孫娜,霍曉衛,高翔.哈尼梯田村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10.
[2]楊大禹,朱良文.中國民居建筑叢書:云南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楊大禹.云南少數民族住屋:形式與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7.
[4]朱良文.從箐口村旅游開發談傳統村落的發展與保護[J].新建筑,2006,(04):4-8.
[5]角媛梅.哈尼梯田自然與文化景觀生態研究[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6]秦迪.哈尼族聚落鄉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1.
[7]車震宇.傳統村落旅游開發與形態變化[M].科學出版社,2008.
[8]李和平,嚴愛瓊.論山地傳統聚居環境的特色與保護——以重慶磁器口傳統街區為例[J].城市規劃,2000,(08).
[9]王芷淳.元陽世界文化遺產區阿者科和牛倮普傳統村落保護與整治方法探討[D].昆明理工大學,2015.
[10]朱良文.深化傳統認識,明確保護真巧在制定《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傳統民居保護維修技術手冊》中的思考[J].新建筑,2006,(01):12-14.
[11]唐雪瓊,車震宇.哈尼村寨旅游開發的社會文化影響的初步研究——以元陽縣箐口村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2004,(03):79-82.
[12]陸祥宇.稻作傳統與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保護研究[D].清華大學,2012.
[13]羅長海,彭震偉.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機制探析[J].上海城市規劃,2010,(01):37-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