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娥+閔前軍
摘 要:旅游產品是指旅游經營者依賴相關的旅游景點、旅游產品、旅游設施以及旅游服務等,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旅游產品。土家個性旅游產品開發是基于土家民族文化將非遺民族文化資源開發轉化到具體的旅游產品之中或以民族文化帶動個性旅游行業發展,從而達到民族文化傳承、發展與旅游經濟雙贏態勢。文章旨在旅游學、藝術學、經濟學等的角度對土家民族文化在個性旅游產品開發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作出分析,并進一步探討了開發民族文化與產品創新、服務、旅游體驗的新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土家;個性旅游;產品開發;對策
一、土家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的現狀分析
土家民族文化旅游起步均相對較晚,但發展勢頭迅猛,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區一帶。如恩施有土司城、唐崖土司江山黃金洞、武陵絕響、女兒城等,他們的模式是以文化來帶動產品的消費。通過土家特有的一些風土人情編排成節目表演的形式來吸引旅客的觀賞及消費。湘西有鳳凰古城、猛洞河漂流景區、乾州古城等,其旅游內容主要包括漂流、參觀民俗表演、探訪千年古鎮、土家文化考古,旅客體驗較為豐富。重慶有龔灘古鎮、松溉古鎮、酉陽桃花源、中山古鎮等,重慶在民族文化旅游這塊較為注重的是吊腳樓的保護及濃厚的鄉土風情,沒有太多的華麗修飾。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有鯉魚池、淇灘古鎮、洪渡古鎮等。相比之下貴州沿河在土家民族文化旅游這塊做得相對較少,許多吊腳樓被殘忍摧毀,土家吊腳樓失去了原有的姿態且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殆盡,實在令人惋惜,但其民風民俗保存得較為完善,風土人情十分濃厚。這些旅游區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與本土的民族文化及自然景觀緊密融合為一體,具有自然、古樸、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旅游開發已有一定的規模。
二、土家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中的問題與不足
土家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促進了武陵山區一帶旅游業產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繁榮,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取得喜人的成績時,仍有一些不容小覷的問題存在。
(一)民族文化品味高,基礎設施落后
由于武陵山區地處崇山峻嶺之中,其民族文化受外界影響相對較少,許多方面得以較完全的保留。在貴州沿河一帶的風土人情較為濃厚,至今保存著哭嫁、跳喪、儺戲等原生態風俗習慣;恩施的彭家寨與重慶的龔灘古鎮、松溉古鎮的吊腳樓保存得較為完善,具有其古樸的建筑美。湘西由于地處我國中西部結合地段,是中原通往西南的重要民族走廊,自古以來,中原王朝文化與湘西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中華文化元素,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濃厚的文化內涵,如鳳凰的邊城。
民族文化的鄉土性、原生態性和歷史性,使得武陵山區一帶總體的民族文化具有了與眾不同的高品位。然而,就旅游而言,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存在著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與民族文化的高品位呈現極大的反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距離城市中心或交通樞紐帶較遠,加大了旅游開發成本。二是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以龔攤古鎮為例,龔攤古鎮位于烏江邊上,依山傍水,其建筑依山而建,應該是一個較具旅游發展優勢的地方,交通雖有水路和公路可還是極其不方便。水路,一天基本上就只有一趟船,去了之后當天不可返回。只有一條公路連接縣城,旅游接待的規模小。鄰近的鄉鎮之間幾乎沒有設置客運車。
(二)缺乏跨省、縣之間合作開發和整體競爭力
省與省、縣與縣之間缺乏聯合開發,難以形成跨省、縣、區域性的成熟旅游產品,造成民族旅游產品整體上競爭力不足。就局部地區而言,村寨之間缺乏整合,沒有形成民族村寨群的整體整合力,比如,猛洞河漂流作為“天下第一漂”已成為知名品牌,但近年來又出現了恩施大峽谷漂流、鳳凰西門峽漂流等不同地點大大小小的漂流。這種競爭不利于長期的發展,使品牌效應適得其反。貴州沿河鯉魚池的居民們紛紛遷居城市,吊腳樓紛紛拆遷,使民族村寨無法形成一個整體。
(三)過度地追求經濟效益
為了追求直接的經濟效益,開發過程中往往忽視民俗文化的保護,使民俗文化失去了生存繁衍的原生態圈,開發過度泛濫。現今,大多旅游區商業氣息濃厚,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古樸民風。比如,鳳凰古城之前才開放出來的時候風靡全球,但由于其商業氣息過重而導致如今的落寞。酉陽桃花源為實現經濟效益仿造了古吊腳樓建筑,使吊腳樓失去了原有的古樸風氣。恩施女兒城是一個人工打造的復古城,商業氣息十分重,那里的旅館每晚最低也要四百多元,一般旅客無法消費,缺乏民族文化互動與游客參與體驗,這種發展模式直接指向商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走向毀滅。
(四)民族文化旅游的內容與形式創新不夠
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多停留于淺層的模仿階段,有關民族鄉土人情和民風民俗活動的文化內容和形式創新不夠新奇,不能讓旅客親身體驗于其中。比如土家姑娘出嫁時的“哭嫁”風俗,在恩施的女兒城有著大概的表演,但其中舍棄了許多精華的部分。一則沒有表現出土家女兒出嫁時對家及親人的依依不舍和對未來生活的迷茫,二則沒有讓旅客參與其中,親生體驗土家“哭嫁”文化中的精髓。土家“摔碗酒”的風俗習慣,給人一種豪邁、爽快的感覺。“摔碗酒”雖能夠給旅客直接的感受,但形式太過于簡單,如果旅游區將“摔碗酒”和“擺手舞”經過融合,再讓旅客體驗整個過程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土家有很多有意思的風俗及不同味道的美食,現今的旅游區,大多打著“土家風味”“土家家常菜”等牌子,但當旅客走進去打開菜譜一看時,所有的菜都是大家平時在外或在家吃的飯菜。在吃這塊,商家必須搞清楚什么才能稱之為“土家菜”“土家飯”。土家菜就應是在外界吃不到、沒有的菜,這樣才能吸引旅客的眼球和胃口,比如土家的酥肉、酥豆腐、連渣醪、酥食、臘肉、扣肉、海椒面、包辣椒等等之類;土家飯有鍋煮飯、鎮子飯、社飯、包谷面飯等等。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飯菜才更能刺激旅客的味蕾,滿足旅客的需求。
(五)缺乏品牌意識
現今的旅游開發商沒有形成品牌的概念與意識,都是在一味地模仿、仿造,使各旅游地不盡相同,失去了旅游的個性與不同的體驗。endprint
三、土家民族文化個性旅游產品開發的對策與建議
(一)全面挖掘民族文化,更新并提高現有民族文化旅游的個性產品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及生命。武陵山區一帶的土家族分為幾大區域,分布在不同的省份,由于地域的不同,土家風情也就有所區別,但大多也都大同小異。因此,開發個性旅游文化產品各地區應對民族文化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普查,摸清自己的家底,對現存的民族文化展開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再則深入研究土家民族文化,挖掘民族文化的內涵;最后,對民族文化進行針對性的旅游開發。
(二)著力品牌創新,突出產品個性化
在土家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開發旅游時,應該注重品牌效應。一個好的產品配上一個知名品牌留給旅客的形象是不同的。它可以給人以好的感受和體驗。就如一個不知名的手提包和LV包,顧客會因為某種原因而購買前者,但她決不會再去買第二次,相反,后者就不同了,LV的品牌形象已經深入人心,是每個女人所向往之物,這就是品牌的魅力。因此,在濃厚的民族文化基礎之上,當下的旅游開發應著力品牌創新,突出旅游產品的個性化。就如美國的David Aaker所說“一個產品可以被模仿,但品牌是獨一無二的”,換句話說,品牌具有無限增值的無形資產。
(三)合作聯合開發
土家民族文化在當下的旅游開發,應打破自己,孤軍作戰,相互抄襲的局面。各省與省,縣與縣之間應合作共贏的同時又相互競爭。比如,重慶龔灘古鎮和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同時位于烏江兩岸,兩個地方各有各的特色,龔灘有古吊腳樓建筑,沿河有豐富多彩的土家鄉土文化及烏江百里畫廊,兩個地方可聯合開發,連成一線,讓旅客體驗到真真切切的土家文化。
(四)大力鼓勵民間傳統手工藝
傳統手工業是一個民族有力的識別標識。傳統手工業由于耗時多價格昂貴,一度遭到了現代經濟的沖擊,使許多傳統手工藝者紛紛外出進工廠為生,使其一手技藝就此荒廢,一些手藝已經漸漸失傳,這實在令人痛心。在新時代的現在,人們受夠了這快節奏的生活,靜心來開始懷戀過去的生活,過去的工藝,過去的味道。所以在旅游開發這塊,應大力鼓勵傳統手工藝,收尋民間藝人。在旅游區開設旅客土家文化傳統手工藝體驗。比如,竹編、核雕、石雕、繡絲帕等等。
四、結語
土家個性旅游產品開發與民族文化在商業化模式下的關系應該是從屬的,依賴的,我們只有更好、更深層次地開發好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做好個性旅游產品,增強經濟競爭能力和創新發展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在創新中傳承,傳承中創新,使這種美好關系更好服務地方經濟、人文藝術、民間技藝,才能永久記憶。
參考文獻:
[1]譚志國.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2]羅金花.湘西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現狀與對策研究[J].企業家天地(下旬刊),2009,(01).
[3]周蓓.淺談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J].現代經濟信息,2011,(01).endprint